在西南层峦叠嶂的贵州,如果说贵阳是凭借大数据产业异军突起的“数字大脑”,那么遵义更像是陈年佳酿的一坛子。初闻不觉浓烈,细品才知醇厚。这是一座被赤水河滋养着的黔北古城,在红色基因里有“遵义会议”的烙印,在酒香浸润中更有茅台酿造出的产业底气,在多元产业悄悄布局下的现代野心。当毕节靠着资源和交通崭露头角的时候,遵义早已于历史沉淀中积蓄力量,以更厚重的姿态悄然破局。
遵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夜郎古国,西汉设夜郎县,唐贞观年间开始称“遵义”,寓意“遵道行义”,地名沿用至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真正让遵义在中国史册上留下印记的,则是1935年的那个冬天,在柏辉章公馆二层客厅内,遵义会议连续开了三天三晚,第一次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根本问题,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场会议被毛泽东称之为“党的成人礼”、“群龙得首自腾翔”。从此以后,中国的革命航船拨清了方向。 这段历史成了遵义最深的底色,如今子尹路96号会址小楼前,“小小红色宣讲员”们依然用稚嫩的声音向游客讲述转折之地的故事,长征精神也流淌进这座城市的血液里,鼓舞着像黄大发这样的基层建设者,在悬崖峭壁上凿出36年的“天渠”,改变贫困山村的命运。
如果说红色是遵义的灵魂,白酒和茶叶产业就是遵义腾飞的双翼。仁怀市茅台镇那醉人的酒糟味,俨然成了这座城市经济脉搏跳动的声音。世界五百强的龙头企业茅台集团曾经的市值更是远超贵州全省的GDP总值,仅2019年对遵义税收就贡献了54%左右,围绕酱香白酒,遵义打造了从种植原料、包装物流、品牌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并提出用茅台作为龙头发展出一支“世界酱香型白酒企业舰队”,而与之交相辉映的是同样响亮的“绿色名片”。湄潭县凤凰山脚下的茶田连绵起伏,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多雾环境中造就中国高品质绿茶产区,“茶界西湖”凤冈则是云贵高原上一颗闪亮的明珠。除了有形的白酒和生态茶园以外,传统工业城市里也孕育着现代时尚气息,正安县这个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小县城却有着全球十分之一吉他的产量,被誉为全球十大吉他生产基地之一,这里被授予了国内唯一的一张“中国吉他制造之乡”的牌匾,当地大力发展这一特色产业,以“一个支柱引领百业兴”,带动起传统产业城市的多元转型。
过去的遵义被群山包围发展迟缓,2010年GDP908.76亿,全国第133名。转折是交通破局:2014年后贵广高铁、沪昆高铁、渝贵铁路陆续通车,遵义成为成渝和黔中经济圈连接点,区位优势+西部大开发政策,固投不断倾斜,工业园区从无到有,新蒲新区拔地而起,到了2024年遵义GDP突破5000亿元,与省会贵阳的差距缩至750亿左右,十年来在全国排名提升了70多位,超过了赣州、衡阳这样的传统中部强市,如今作为贵州省域副中心,遵义一面承接重庆、贵阳辐射,另一面联动毕节走差异化道路—毕节能在能源和交通新枢纽上做文章,但遵义赢在产业底蕴深厚、文化厚重。
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海龙屯土司城堡的世界文化遗产,还有梵净山的原始森林一起构成了遵义“洞天湖地、花海鹤乡”的生态画卷。2024年上半年,遵义接待游客接近6千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648亿,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的财政收入水平,这些资源不仅拉动着经济的发展,也塑造了城市的气质,在这几年间,伟大的转折《花繁叶茂》等取材于遵义的影视作品在央视播出之后收获高收视率和好口碑,其中像《天渠《出山记》这类影片把黄大发等当代奋斗者的故事推向全国,让红色文化和新时代的声音经由荧屏不断传播出去。
遵义只能靠茅台吗?当有人调侃“贵州可改名‘酒州’”时,更多人开始问:传统产业天花板如何破?大数据、新能源、生态旅游…这座黑马城市能真正实现多元突围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你的观察与期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