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大街与门源路十字西北侧,有一座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台地,上方坐落着齐家文化时期的聚落,被称为“沈那遗址”。2006年5月25日,这里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这里位于湟水与北川河交汇处的二级台地上,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500米,东西宽200米。过去,当地人将这块台地称为“沈那”,羌语意为“依山面水”和“黑刺茂密”的地方。从2018年起,开始建设沈那遗址公园,成为集文化传承与市民休闲为一体的公共空间。
2025年10月8日中午,参观完西宁市博物馆,我前往北侧的沈那遗址公园。顺着路边的山坡,向上步行约百米,便到达台地的顶部,地势平坦,视野开阔。
在高楼大厦的环抱之中,沈那遗址公园好像一座美丽的孤岛,鲜花盛开,绿草如茵。目前,这里正在举办以“河湟菊韵”为主题的特色菊花展,摆放18500盆各类菊花,吸引市民和游客观赏,构成动人的秋日画卷。
在沈那遗址公园的西南角,遗址保护棚还没有对外开放。但是,在公园内的草地上,用不同颜色的石头,标识出房屋、墓葬、灰坑等遗迹的位置和大致轮廓。
沈那遗址的房屋大多为半地穴式,建筑外观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形式,有白灰面和硬面两种防潮措施,屋内设有圆形或者瓢形的灶炕。墓葬数量较少,分布于房屋周围,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式有仰身直肢葬和曲肢葬。
在沈那遗址公园的中部,设有古羌乐互动体验区,每周六晚上5点至6点进行相关活动。游客可以跟随古羌人,跳起“萨朗”舞蹈的基本步伐,沉浸地感受羌族乐舞蕴含的自然崇拜和生命礼赞。
这里的“祭舞祈福”群雕,再现了沈那先民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景。祭司高举巨大的青铜矛,仿佛正在与天神沟通中,人们围绕一圈儿高举双手,扬臂踏歌,裙摆翻卷,庄严肃穆,神秘莫测。
在沈那遗址公园内,还可以看到“缝月传薪”“锻打成锋”“狩猎归来”等主题雕塑,向大家还原展示了沈那先民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景象,多姿多彩,繁衍生息。
1948年,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发现沈那遗址。1991年至1993年,青海省考古研究所对沈那遗址进行发掘,发现齐家文化时期的房址、墓葬、灰坑等遗迹,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角器、牙饰、海贝、玉器、铜器等,以及猪,羊、牛、马、鹿、鸟等动物骨骼。
2004年、2016年至2018年,青海省考古研究所和西宁市博物馆又先后对沈那遗址进行发掘,不断地发现新的遗迹和文物,丰富人们对这座聚落的认识。在距今约4000年前,沈那遗址是西宁盆地的中心聚落,也是东方和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