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任俊豪 王雪意
泸沽湖是川滇两省界湖,东临四川凉山盐源县,西接云南丽江宁蒗县,是全国三大高原深水湖泊之一。四川泸沽湖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旅游度假区,有蒙古、纳西、藏等12个常住民族,因旖旎的自然风光和神秘的摩梭风情闻名于世,被誉为“神仙居住的地方、香格里拉的源头、母系氏族的家园”。
四川泸沽湖不仅自然风光迷人,其独特的摩梭文化更是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摩梭人的走婚习俗、母系家庭结构以及传统的歌舞、服饰等,都充满了神秘色彩,让人流连忘返。
一家走出三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在四川泸沽湖畔,有一间深耕摩梭文化传承,以“融合非遗技艺、助力富民兴村”为核心的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泸沽湖多舍非遗工坊,涵盖了摩梭非遗茶、摩梭服饰及摩梭医药三大非遗领域,是展现摩梭人智慧与生态理念的重要载体。
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身参与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中,感受摩梭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游客还可以试穿摩梭服饰,体验摩梭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深入了解摩梭医药的博大精深。
这间工坊的负责人喇建瑛,是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摩梭人药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摩梭非遗茶作为摩梭传统制茶技艺与摩梭医药结合的手作阵地,其茶饮既是摩梭祖辈的日常饮品,也是摩梭医药的分支。
而在她的家庭中,一共走出了三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父亲喇品德是摩梭人传统医药代表性传承人,姐姐喇建莉是摩梭纺织代表性传承人。
“摩梭医药缺乏文字记载,主要依靠口耳相传。”喇品德表示,摩梭医药是在泸沽湖流域摩梭人族群中流传的传统医疗体系,它融合了中医以及本土原始信仰的诊疗智慧,以“自然崇拜 + 身心整体调理”为核心,是摩梭人生态智慧与生命哲学的结晶,同时也为工坊非遗茶的研发提供了医药理论支撑。
摩梭人服饰于2014年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承载摩梭历史、宗教、民俗等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其制作以织麻布和制麻布衣为代表,传统技艺历史悠久且随时代演进,“虽受现代文化影响,服饰样式不断创新,但核心工艺与基础样式始终得以保留。”喇建莉说。
泸沽湖多舍非遗工坊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摩梭文化的窗口,更为当地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喇建瑛一家,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传承和发扬着摩梭文化的精髓。他们的传承和创新,让摩梭文化在泸沽湖畔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以“文旅相融”为核心,致力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
今年9月15日,凉山州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隆重启幕。摩梭人男女老少身着五彩斑斓的传统服饰,佩戴着精致华美的银饰,齐聚于泸沽湖畔,虔诚地祈求平安、健康与丰收。此次活动还精心规划了体验感十足的精品线路,让游客在漫步游览中,尽情领略泸沽湖的湖光山色,深切感受摩梭文化的深厚魅力。
近年来,凉山州高度重视泸沽湖文旅发展。2025年3月,凉山州出台了《关于促进泸沽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将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设立为泸沽湖转山转海节,围绕“世界旅游目的地、文化景观遗产地、摩梭家园共富地”三大目标,致力于将泸沽湖打造成国际旅游目的地,以文旅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凉山州摩泸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泸沽湖坐拥6个国家级传统村落、539户摩梭文化大家庭、4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196名摩梭文化传承人。在此处,能够欣赏到旋律优美、舞步多姿的甲搓(甲措)舞,品尝独具醇香的摩梭人苏里玛酒,聆听悠扬的摩梭人阿哈巴拉调。格姆女神的浪漫传说、木楞房的古朴构造、手工银饰的精致纹样……这些民族风情于摩梭家园交融共生。
泸沽湖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的深度交融,不仅造就了不可复制的旅游吸引力,持续吸引着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更孕育出兼具生态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独特景观。该负责人表示,这种“共生共荣”的状态让其承载的活态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滋养,为泸沽湖打造文化景观遗产地筑牢了根基。
此外,西香高速预计2027年底实现阶段性通车,攀盐高速也即将启动建设。未来,盐源县将融入“5小时成都、昆明经济圈”,游客通达性将大幅提升,“朝赏都市繁华,暮宿泸沽湖畔”的旅行模式将成为现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