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服天堂,士兵突击
文/醉眼朦胧看世界
济宁的发展迷思,藏在三千年的历史年轮里。这座被孔孟文化浸润、被京杭运河滋养的城市,本有着刻在骨子里的“工业基因”,如今却在旅游赛道上苦苦挣扎,难免让人惋惜。
很多人不知道,济宁的繁华从来不是靠“门票经济”堆出来的。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漕运鼎盛,济宁作为“运河之都”,是南北物资转运的核心枢纽。彼时的南旺镇,运河上商船络绎不绝,沿岸造船工坊鳞次栉比,仅官方造船厂就有数十家,能造出载重量千石的漕船,民间造船业更是红火到“昼夜不息”——这大概是济宁最早的“工业雏形”。更有趣的是,当时济宁的纺织业也声名远播,曲阜的“鲁锦”、济宁城区的“绢绸”通过运河销往全国,甚至远销海外,有史料记载“运河岸边织机声,半城烟火半城工”,足见当年工业、商贸的繁荣景象。
就连孔孟文化的传承,也离不开工业、商贸的支撑。乾隆皇帝南巡途经济宁时,不仅祭拜孔庙,还特意视察了运河漕运和造船工坊,留下“济宁控漕运之要,实乃工商之埠”的御笔点评。而孟子故里邹城,历史上就是煤炭资源富集地,明清时期就有民间开采煤炭的记载,煤炭不仅供本地取暖、工业使用,还通过运河运往江南,成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可以说,从漕运造船到煤炭开采,从纺织手工业到机械制造,工业与商贸早已是济宁千年繁荣的“压舱石”。
可如今,济宁却走上了“押注旅游”的道路。诚然,三孔、微山湖等文旅资源是济宁的金字招牌,但旅游经济的短板却日益凸显。游客来了,大多是“半日游三孔,一日逛微山”,吃碗甏肉干饭、买包曲阜煎饼就匆匆离去——这种“穷游模式”根本带不动高端消费,更撑不起百姓的钱包。更尴尬的是,济宁的旅游资源看似丰富,却缺乏青岛海滨的稀缺性、济南泉水的独特性,在全国文旅市场中竞争力不足,热闹过后只剩下财政的压力。
反观隔壁的临沂,历史上曾是“沂蒙老区”,工业基础远不如济宁。但临沂抓住了机遇,重拾“货通天下”的基因,打造小商品城、物流之都,如今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强市,GDP、财政收入、人口吸引力全面赶超济宁。而济宁呢?放着千年传承的工业基因不用,反而舍本逐末搞旅游,难怪优质人才、产业资源持续被临沂虹吸,城市地位一步步下滑。
其实,济宁的工业根基从未消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济宁的机械制造、煤炭化工、纺织工业曾是山东的标杆,兖州煤矿、济宁机床厂等企业名噪一时。这些历史积淀的产业基础,远比“门票经济”更有潜力。就像苏州,作为“人间天堂”,文旅资源不输任何城市,但苏州从未放弃工业,反而聚焦高端制造,成为全国工业强市的典范——这正是济宁该学习的榜样。
孔孟之乡的千年智慧,不该用在“舍本逐末”上。济宁有三千年的工业、商贸基因,有运河赋予的开放格局,有煤炭、机械制造等产业基础,这些都是旅游无法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与其在文旅赛道上“陪跑”,不如重拾历史优势,聚焦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赛道补链强链,让千年工业基因重新焕发活力。
否则,在临沂的工业虹吸下,济宁只会越来越被动。孔孟之乡的未来,究竟该靠旅游“续命”,还是靠工业“翻盘”?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原载《铃子随笔》微信公众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