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210万亩胡杨林正书写着生态奇迹。曾经,这片胡杨林饱受干旱、虫害与流沙的三重威胁,“沙魔”步步紧逼;如今,经过十余年的科学治理,巴楚县夏马勒胡杨林已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屏障,实现了从“沙进林退”到“林海锁沙”的转变。
当驱车驶入夏马勒胡杨林场,道路两旁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一侧是连绵起伏、金黄璀璨的胡杨林;另一侧则是寸草不生、一望无际的茫茫沙海。这道清晰的分界线,直观展现夏马勒国有林管理局防沙治沙的显著成果。然而,将时间回拨到十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胡杨林的鲜明对比。
彼时的夏马勒胡杨林,深陷“沙进林退”的生存绝境。叶尔羌河来水量不稳定,导致胡杨林长期缺水,生长逐渐衰弱。同时,春尺蠖虫害连年爆发,每年第一茬新叶几乎被啃食殆尽,树木失去光合作用能力,大片胡杨濒临死亡。更为严峻的是,流动沙丘以每年数米的速度向林区推进,不仅对林场自身构成威胁,更严重危及下游乡镇的生态安全。
面对困局,夏马勒国有林管理局并未采取“头痛医头”的简单做法,而是聘请专家团队深入调研,制定“以水为核心、以防虫为保障、以植被恢复为支撑”的综合治理方案。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夏马勒国有林管理局联合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修建87座拦洪坝,开挖67公里引洪渠,构建起“蓄、引、灌”一体化的水利网络。每年汛期,将叶尔羌河的洪水引入林区,年均引洪量达0.72亿立方米。这一举措不仅让98.71万亩核心林区得到充足的“生态水”,还利用泥沙改良了60万亩盐碱化沙地,为胡杨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针对春尺蠖虫害,夏马勒国有林管理局通过精准定位虫害区域、选用环保农药,实现了虫害防治全覆盖,有效保护了胡杨叶片,使树木存活率较之前提升了80%。
巴楚县夏马勒国有林管理局护林队副队长肉孜·买买提说:“以前最难的时候,每年春天的‘黑风’一刮,沙丘就往前挪一大截,不少胡杨树被沙子埋了半截,眼看着就要枯死。”
在引洪区和沙漠边缘,夏马勒国有林管理局每年播撒2吨红柳、梭梭种子,人工种植沙生植物,构建起“胡杨 + 灌木 + 草本”的立体防护体系。同时,建立126个智能监控点位,实现对林区的全天候监测,严厉打击破坏植被行为。
如今,夏马勒胡杨林已完成从“救命”到“焕新”的华丽蜕变。据了解,胡杨林活立木蓄积量达239万立方米,沙化趋势全面逆转,林区周边沙尘暴年均发生次数较十年前减少62天。走进胡杨林深处,曾经干涸的林地冒出了成片的胡杨幼苗,最高的已达3米;红柳、骆驼刺等林下植被郁郁葱葱,形成了茂密的灌丛。野兔在林间穿梭,野鸡扑棱着翅膀飞起,生态系统的恢复让这里成为了野生动物的乐园。
巴楚县夏马勒国有林管理局护林队副队长肉孜·买买提说:“以前巡护一天见不到几只野生动物,现在走一路,能遇到好几个。”
巴楚县夏马勒国有林管理局党支部书记、副局长陈胜说:“我们打破‘就林论林’的传统思维,将防沙治沙融入区域生态治理大局。通过科学引洪、精准防治、系统修复,不仅守住了这片绿,更让绿色成为了发展的底色。”(热孜万古 阿不力米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