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这个国家,夹在喜马拉雅山脉南边,地形大多是高山峻岭,海拔动不动就三四千米,村子散落在山沟沟里,交通靠走路或者驮马,生活条件跟咱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差不多。
那里的人多是藏缅语系的民族,像谢尔巴人、古隆人啥的,靠种地放牧过日子,玉米、南瓜、土豆是主食,偶尔吃点猪肉咖喱。幸福指数高是高,因为压力小,没啥城市里的竞争,但穷是真穷,很多人一年收入就几千卢比,合人民币几百块。
在这些山区村子,婚姻习俗挺特别的,跟咱们国内不一样。尼泊尔整体上是一夫一妻制为主,但西北部山区有些地方还保留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尤其是像杜尔帕地区或者穆斯坦的部落,那里女方家庭地位高,财产往往传女不传男。
男的娶媳妇,有时候得入赘到女方家,帮着干活,照顾老人,继承女方的田地和房子。
据尼泊尔文化报道,在一些高山民族中,女多男少是常态,因为男的年轻时出去打工或者当向导,风险大,容易出事儿,剩下女的就多。女方家里要是没儿子,就更倾向招上门女婿,免得财产外流。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掂量掂量,尤其是那些从中国边境过来的单身汉。近年来,中国男性人口比女性多三千多万,找媳妇难,很多人就把眼光放到了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先是越南、老挝、缅甸,现在轮到尼泊尔。
网上视频一堆,说尼泊尔是“女儿国”,妹子多,娶媳妇成本低,彩礼几万块就能搞定,还夸当地姑娘贤惠不贪钱。但现实呢?不少山区村子的姑娘,尤其是那些长得标致的“村花”,家里条件一摆出来,就让很多人打退堂鼓。
为什么?因为她们家往往要求男的入赘,住进山里,放弃自己老家的生活,帮女方家耕田、放羊、修房子。尼泊尔山区没公路,进城买东西得走一天山路,背着货上坡下坡,信号差,医疗靠草药,野兽还时不时出没。习惯城市便利的中国小伙,试住几天就叫苦不迭。
拿真实报道来说,财新网2023年报道过,中国单身汉涌向尼泊尔找老婆的现象。那些视频里,尼泊尔姑娘被塑造成不贪物质的贤妻,但实际情况复杂。尼泊尔法律上,婚姻自由,但山区习俗强,女方家庭,尤其是父母年纪大的,特别在意女儿留在身边。
村里漂亮姑娘多是本地公认的“村花”,皮肤白点,五官匀称点,就有追求者上门。但女方父母一开口:必须入赘,房子田地都给女儿,男的得伺候我们老两口。本地男的都不乐意,因为他们自家也有田产,不想丢了独立门户。
外来的中国人呢?开头新鲜,觉得娶个异国媳妇浪漫,成本低,12万人民币左右就能办齐手续,五个月搞定。但一住进村,现实就砸脸上了。山路陡,雨季滑坡,冬天风雪,夏天蚊虫。帮女方家干活,从早到晚,挑水砍柴,煮饭放牧,没个歇息。信号弱,上网都难,医疗远在山下,生病就扛着。不少人住了半个月,就找借口溜了,说适应不了长久。
尼泊尔西北山区,像胡姆拉或者多尔波那些地方,一妻多夫习俗还存在,兄弟几个共娶一妻,财产不分家。
但反过来,女方强势的村子,入赘就成了主流。联合国报告显示,尼泊尔农村女性识字率低,但家庭地位不弱,尤其是财产继承上。村花们往往是家里独女或者掌上明珠,父母供她们上学,读完大学回来,就更挑剔了。
追求者来,本地小伙带点米面礼物,夸姑娘手艺好,但一听入赘,就犹豫。外来汉子试着住,帮修屋顶,学本地话,吃玉米饼喝酥油茶。
开头觉得新鲜,尝尝熏肉汤,看看村节庆。几天后,崴脚肿了,用草药敷,疼得睡不着。陪姑娘摘南瓜,遇雾迷路,衣服湿冷。最终借口走人,说不适定居。
尼泊尔虽穷,但人们心态平,幸福指数全球前茅,无大压力。可对外来人,坚持一辈子难。
报道中,有些中国男人娶了尼泊尔媳妇,但没入赘的,多是带回中国,或者住边境城市。真入赘的少,因为得放弃一切,融入当地。
村花条件好,追求者多,但父母坚持入赘,村里男女不均,女多就促成这习俗。姑娘不急,继续帮家务,学织布纺纱,制品卖邻村。父母年迈,盼女儿留守,继承家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