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越风情·平阳鳌江·蔡家山】
文&图叶望庆
古村古寨 · 人文根脉
平阳鳌江的蝙蝠山作为小众景点,显然难以承载“荡山群”一次荡山的体量。彼时秋阳正暖,时间尚早,荡友便决意再寻一处可深探之地。他们提议:“不如上蔡家寨看看。”大家欣然应允。车轮再度转动,沿着盘山公路缓缓上行,向着那座曾在春日杜鹃花海中屡屡惊艳我们的古寨驶去。
车停古寨入口,一道青石垒砌的城墙骤然映入眼帘,宛如沉默的巨蟒盘踞在海拔387米的山巅。这便是蔡家寨的古城墙,旁侧碑石标注着它2010年已列为县级文保单位。墙体采用当地青石干砌工艺,不施泥浆却能抵御数百年风雨侵蚀。墙基宽达四五米,残高三四米,周长近2000米的城垣蜿蜒起伏,将山岗环抱成天然屏障。



平阳自古为浙闽咽喉、海防要地,明嘉靖年间倭患猖獗,《读史方舆纪要》所载“县南有蔡家山、东魁等堡,皆嘉靖中置”,正是这座古寨的历史注脚。它与周边七堡共同构成浙南海防网络。追溯其源,城墙最早可至东汉建武年间,相传忠臣姚刚曾在此立寨屯兵,后毁于兵火。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蔡氏族人集资重建,增设四门、鼓楼与“烟台顶”烽火台,使其成为浙南抗倭防御体系的重要一环,亦是平阳境内保存较完整的明代抗倭民堡。


如今的城墙经保护性修复,部分城楼依明清形制复建,飞檐翘角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既延续着“控扼鳌江、屏障一方”的历史使命,更成为研究古代海防的珍贵实物见证。

穿过重建的城门,便踏入了蔡家寨古村。古村古称“仰天荷”,因山形如展荷朝天而得名,南宋末年蔡氏先祖蔡德修自城南旸岙迁居于此,方改今名。据《蔡氏宗谱》与《平阳蔡氏志》记载,蔡氏源自周代姬姓,以国为氏,平阳蔡氏多为蔡用元后裔,蔡德修作为蔡直衙第十三世孙,辞官归隐后在此开基立业,繁衍至今。


村中最显眼的当属蔡氏大宗祠堂,青瓦白墙间飞檐翘角,门楣上“忠厚传家”四字遒劲有力。祠旁两株古枫香树尤为夺目,历经数百年风霜仍枝繁叶茂,枝干虬劲如苍龙探爪,需数人合抱。深秋时红叶如火,映照得古村愈发苍茫厚重。


沿村里小巷前行,土墙黛瓦的村舍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部分老屋已显颓态,墙角青苔蔓延,无声诉说着岁月沧桑。但废墟之间,仍有村民坚守,田间茶园绿意盎然——明弘治《温州府志》早有记载:“茶,五县俱有之……平阳蔡家山所产者亦佳焉”,如今这里的高山茶叶依旧清香远溢。春日里,山间杜鹃花海如云似霞,与梯田、水库相映成趣,为古村增添了几分灵秀。

寨内尚存古井、古池,练兵场遗址宽阔平整,石桌石椅静静伫立,相传兵器库旧址曾出土铁枪等遗物,仿佛还能听见当年抗倭军民的操练之声。漫步其间,城墙的厚重与古村的静谧交织,历史的烽烟与当下的安宁相融,这座沉淀了两千年岁月的古寨古村,以其独特的人文底蕴,在时光中静静流淌。

登高望远,烽火遗址与露营新景
访毕古寨,我们沿新修的村路绕行,前往观景平台。这里地势高耸,视野开阔,海拔约387米。立身于此,可将鳌江两岸的繁华与东海的壮阔波澜尽收眼底。平台为悬空U型钢结构,宛如展翅欲飞的雄鹰,驻足其上,脚下云海翻腾,远处梯田如链环绕,村落似棋子散落,景致美不胜收。



相较蝙蝠山的玻璃观景台,此处更高、更开阔,也更显僻静。晨雾已散,阳光洒落,鳌江如一条碧玉绸带,穿行在绵延的丘陵间。江水如练,蜿蜒东去;远处,龙港市的高楼若隐若现;近处,山林层叠,梯田错落,秋色斑斓。凭栏远眺,不禁感慨:蝙蝠山的视角如“近观细流”,而这里则是“俯瞰长河”,壮阔中透着几分苍凉。



平台旁,一座烽火亭孑然独立。此亭为近年重建,仿明代风格,砖石结构,高约五米。据记载,古寨西门外约40米处原有一处明代烽火台遗址,高约三米,直径约20米,曾是平阳海防通讯的重要节点。古时,平阳地处海防前线,烽火台用于传递倭寇警报:白天燃烟,夜间点火,信号可传至十里之外。蔡家寨的烽火亭,便是这一防御体系中的一环。如今登亭四望,风声呼啸,仿佛穿越时空——昔日的狼烟烽火,早已化作今日的宁静风光。


再往西行,便到了“管舍晨海”露营基地。这里地势开阔,草坪平整,帐篷错落分布,是近年新兴的户外休闲胜地。现今正值深秋,露营者寥寥,但环境清雅,我们在基地边缘漫步时,仍有几顶帐篷点缀林间,与古寨的沧桑形成鲜明对比——历史与现代,在此和谐共存。

回望古村,祠堂静穆,古树婆娑;登临平台,烽火亭巍然,露营基地生机盎然。蔡家寨这座集古寨、古村、古树、古祠于一体的山间明珠,既有岁月沉淀的厚重,亦有自然赋予的灵动,无论文史爱好者还是户外探寻者,都能在此寻得属于自己的韵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