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这片被山河眷顾的土地,正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魄力,书写多彩贵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黔东南篇章。
黎平肇兴侗寨。 (吴庭培 摄)
西江千户苗寨。 (李信帜 摄)
镇远古城。 (镇远融媒 供图)
肇兴侗寨侗歌声声,西江苗寨飞歌阵阵,镇远古城古韵悠悠,“村超”球场活力四射,“村BA”球场激情呐喊,“村T”舞台熠熠生辉……这是黔东南文旅的时代镜像。
今年夏天,黔东南州以197%的增速登顶美团“小众避暑目的地增速榜”,并跻身携程“暑期十大玩水避暑目的地”。
前不久的国庆中秋双节叠加期,黔东南州230余项文旅体活动好戏连台,多元文化场景吸引八方游客,再次掀起“锦绣黔东南”的文旅热潮。
2025年10月18日晚,贵州乡村足球超级联赛(贵州“村超”)暨黔东南赛区比赛启动仪式在榕江县村超足球场举行。(任栎铭 摄)
2025年黔东南首届超级燃情“村BA”冠军联赛总决赛现场。 (台江融媒 供图)
贵州“村T”现场。 (肖艳会 摄)
这些精彩镜头和超大流量背后,是黔东南州强力推进景区联动改革的系统性成果:一套票游遍全州、一场球赛带火一条线路、一个智慧平台服务全程……通过票务、营销、节赛、服务、交通、执法监管多方联动,黔东南州打破景区“各自为政”的藩篱,实现客流激增与消费旺盛的良性循环。
在奋勇前进的征途上,黔东南州立足资源禀赋,创新机制体制,以规划引领为核心,以协同联动为路径,推动景区错位发展、品牌共创、资源共享,一幅全州全域旅游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蓝图”引领:从“各自为政”到“一盘棋”布局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
黎平肇兴侗寨。(黎平县肇兴镇肇兴村 供图)
今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专程来到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身着民族盛装的村民唱起侗族大歌欢迎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黎平肇兴侗寨。(刘汉钦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引着我们奋勇前进。
西江千户苗寨夜景。(雷山融媒 供图)
曾几何时,黔东南州的景区虽各具特色,却因缺乏整体规划、资源碎片化,陷入“单打独斗”的困境——比如,游客在西江看苗寨后,需重新规划行程前往附近其他景区;小众景区则因知名度低,常年客流不足,等等。
黔东南州深刻认识到,景区发展不能“各自为政”,必须打破行政区划、产业壁垒,实现“一盘棋”布局。
贵州“村T”现场。 (肖艳会 摄)
2024年12月,贵州省委改革办印发《黔东南州创新旅游景区联动工作机制改革试点方案》,以“三机制一保障”为抓手,探索景区联动新路径,为黔东南冲破困境指明了路径。
“一张蓝图绘到底”,掷地有声。黔东南州以《贵州省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2024—2035)》为遵循,编制《黔东南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5—2040)》,明确“三山三江一中心”空间布局。即是以雷公山、月亮山、云台山为生态基底,以清水江、氵舞 阳河、都柳江为文化脉络,以凯里市为集散中心,串联西江、镇远、肇兴三大核心景区与“村超”“村BA”“村T”三大“村字号”IP,推动景区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互补”。
黎平肇兴侗寨。 (黎平县肇兴镇肇兴村 供图)
在“蓝图”引领之下,各地实践层层推进。目前,西江、镇远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已实施,肇兴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总体规划与榕江县贵州“村超”文旅体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编制加速推进;“3+3+N”精品线路体系全面成型,串联核心景区、“村字号”IP及小众景点。
镇远古镇夜景。 (镇远融媒 供图)
数据显示,2025年1-9月,三大核心景区游客量同比增长7.54%,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3.73%。三个“村字号”举办地游客量同比增长12.88%,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0.0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黔东南州着力在资金和人才方面“双保障”为改革赋能,统筹财政资金1.67亿元,支持票务系统建设、智慧旅游、消防设施、低空飞行等项目,形成“州级统筹、县市配套”机制。通过创新文旅金融产品“生态民宿贷”共投放787笔共计1.76亿元,持续拓宽文旅企业融资渠道,助力78户文旅产业企业获得贷款支持,新增投放贷款6.40亿元等措施,确保景区联动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同时,出台旅游人才培育改革方案,建成50人的旅游专家智库、762人的文旅人才库,依托贵州省人才博览会等载体平台,引进、招聘旅游服务管理、旅游景区规划等专业人才23名,积极争取“甲秀之光”项目支持,选派12名旅游人才组建2个旅游人才组团分别赴深圳华侨城集团、张家界旅游集团访学1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业务水平。
一步一个脚印,步步铿锵而行。在改革试点探索中,黔东南州从“规划联动”为引擎率先破局,以“一盘棋”布局为核心,从“各自为战”到“全州统筹”的战略抉择,黔东南州景区联动改革为民族地区文旅融合提供了“鲜活样本”。
“文化”赋能:从“节日庆典”到“旅游爆点”
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这是黔东南的“节日常态”。
黔东南州立足深厚的节庆文化底蕴,因地制宜编制实施《黔东南州民族节庆总体规划》,将苗族姊妹节、侗族大歌节、吃新节等传统节庆转化为旅游产品,推动节赛联动融合,增加游客停留时间,实现“以节促旅、以旅兴节”的良性循环。
2025年4月11日台江苗族姊妹节开幕式现场。(余天英 摄)
节赛活动,强力引流。2025年以来,黔东南州成功举办2025年亚洲和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旋锦标赛、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2025年贵州“村超”等重大活动,并联动高过河、杉木河等推出首届景区联动漂流赛,以文体赛事串联旅游线路。
2025年10月国庆节下司古镇。(韦启悬 摄)
今年国庆期间,在下司古镇游玩的深圳游客秦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一大家人从苗寨到侗寨,欣赏演出、观看‘村超’,这趟行程既丰富又顺畅。黔东南,真的好好玩!”
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推行‘一票游多景’之后,游客的行程丰富了,我们的生意也更红火了。”镇远古城民宿经营者蔡女士十分开心,她真切感受到客源共享带来的变化。
如今,肇兴侗寨与西江景区合作开发“苗侗文化体验线”,游客可在肇兴体验侗族建筑、侗族大歌、侗族刺绣,再前往西江学习苗族银饰、苗族服饰制作,实现“一日游两寨,两天双体验”。
2025年7月30日,镇远古城大型山水实景演艺《㵲水月明》大河关码头演出现场。 (江春健 摄)
镇远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21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近年来,镇远古城通过与周边景区联动,打造“夜游+夜购+夜食”等消费场景,丰富业态供给。2025年5至10月,镇远古城夜间游客占比提升至60%,带动古城周边民宿、餐饮、文创产业蓬勃发展。
节庆搭台,客源共享。黔东南州创新推出“3+N”套票模式,以西江千户苗寨、镇远古城、肇兴侗寨三大核心景区为引领,联动下司古镇、岜沙苗寨、隆里古城等多个特色小众景区,打造多主题、多价位的旅游产品体系;搭建全州统一票务系统,打通数据接口,配套“票务+服务”产品,引导游客从“单点游览”转向“全州畅游”。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凯里下司古镇接待游客7.03万人次,同比增长70.51%;锦屏隆里古城景区接待游客4.06万人次,同比增长63.71%;从江岜沙苗寨接待游客3.34万人次,同比增长14.16%。
2025年台江苗族姊妹节活动现场。(台江融媒 供图)
同样,2025年台江苗族姊妹节期间,成功推出“姊妹节+非遗+摄影”主题线路,游客可在台江施洞体验苗族银饰锻造、苗族刺绣,观看苗族服饰展演,参与苗族传统婚礼体验,活动期间游客量同比增长35%;从江县举办第十七届侗族大歌节期间,推出“侗族大歌+非遗+研学”主题游,游客可在侗寨听歌、学歌、住侗族杆栏式吊脚楼,活动期间周边侗寨民宿入住率提升至95%以上。
“全域”共赢:从“黔东南速度”到“世界级品牌”
在黔东南这片热土上,“星罗棋布”的景区景点正“串珠成链”,从“一域一地”到“全域盛景”,蝶变出黔东南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这一变化,正是黔东南州对标省级旅游发展战略,紧密衔接《贵州省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2024-2035)》,编制实施《黔东南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5—2040)》,不再满足于“星星点点”的景区孤岛,黔东南州正以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深度融合的“多规合一”与坚实有力的政策保障,精心绘制一幅全域联动、产业协同、共建共享的“一张蓝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深化旅游景区联动改革锚定了方向。
2025年国庆节隆里古城。(锦屏融媒 供图)
2024年8月,黔东南州被确定为全省旅游景区联动工作机制改革试点,承担起为全省旅游改革探路先行的重要使命。按照“全州统筹、两手发力、突出重点、政企同改”的总体思路,在旅游景区规划、经营、管理联动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实现从“单点发力”到“全域共赢”的转变。
如何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黔东南州积极探索“多规合一”,将旅游规划与交通、农业、生态、文化、体育等专项规划紧密衔接,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文旅+”的跨界融合。
这份蓝图,核心在于明确了景区联动的空间布局,着力构建以西江、镇远、肇兴三大核心景区为引领,其他景区景点和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从江岜沙苗寨(吴德军 摄)
——着力强化顶层设计,实现景区串珠成链。以高质量规划引领旅游产业体系提档升级,构建规划“一张图”、发展“一盘棋”联动工作机制,推进全州旅游资源整体规划、突出特色、全域发展,实现了从“星罗棋布”到“串珠成链”的转变。
——着力推动多规合一,促进“旅游+”深度融合。通过“多规合一”机制,实现旅游与交通、农业、生态、文化、体育等专项规划紧密衔接,创造性地打通产业边界,形成到黔东南“游山水、看比赛、赏非遗、品美食”的联动品牌效应,推进“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推动农文体旅商等融合发展。
——着力坚持资源精开,推动差异错位发展。立足区位交通、产业基础、气候资源禀赋等条件,突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游客可根据兴趣自由组合,获得丰富而不重复的旅程。塑造难以复制的文化IP,从卖“风景”转向卖“生活方式”。围绕“吃住行游购娱”,丰富旅游业态,远近结合推动重点景区功能深化、业态升级,提高旅游格调品位,增强游客满意度和体验感。破解各地各景区“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各自为政”“冷热不均”等问题。
——着力统筹空间布局,强化区域协同联动。从过去“单点景区”思维转向“全域协同”的发展模式,加强“大景区+小景区”“州内景区+州外景区”联动,串联“黄小西吃晚饭”旅游线路,推动西江景区与黄果树、荔波景区,镇远景区与梵净山景区,肇兴景区与桂林等景区互助合作、资源共享。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前,黔东南州以规划引领为核心,以协同联动为路径,以“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下一步,黔东南州将持续深化景区联动发展,努力打造更多特色旅游产品,让“多彩贵州”的品牌更加响亮,为贵州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贡献黔东南力量。
来源 | 黔东南微报
编辑 | 吴森楠
一审 | 陈孝新
二审 | 吴秀银
三审 | 杨宇
投稿邮箱 | hpxxwzx@126.co m
关注我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