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车求学记
文/吴伟中
每个工作日的晨光破晓之际,我驾驶着汽车风驰电掣地奔驰在上班的路上,万千景象映入眼帘,宽阔平整的马路一望无际,川流不息的汽车来来往往。
偶尔有一辆摩托车疾驰而来,转瞬间飞奔而去,忽然一位骑着电动车的行人又匆匆而过,但是,如果想望眼欲穿地寻找一位骑自行车的悠闲人士,却如同大海捞针,难度可想而知了。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经济条件有了极大改善。无论城市与乡村,汽车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家庭标配的代步工具。同时,由于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家的出行大多会选择驾驶机动车或电动车。自行车这种既缓慢又费力的交通工具正在逐渐地退出历史的舞台。
然而,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却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自行车,被称为“自行车王国”。
我回首过往,那些曾经的记忆又争先恐后地活跃起来,它们引领着我,又飞回到那遥远的20世纪90年代,又踏上那段骑着自行车去求学的艰难历程。
1992年,我考上了县城的一所普通高中——博兴县第二中学,当时这所学校坐落于县城的西北角,属于郊区。从学校出发,步行不过几分钟,便是一望无垠的庄稼地,学校的地理位置虽偏僻,却远离尘世的喧嚣与市区的繁华,清雅且恬静,是读书的好去处。
我的家乡乔庄乡位于博兴县的最北端,从家出发去学校大约有六十多里的路程,当时没有直达学校的公交车。
记得那年8月,我去学校参加新生报到,父亲竟然兴师动众地雇用了一辆皮卡汽车送我前去。但是,这种优越的待遇仅此而已,之后,一直到我从这所学校毕业,乘坐汽车上下学的经历就再也没有了。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耕种,管理着几亩薄田,家庭条件并不宽裕,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第一学期开学的时候,父亲给了我一辆八成新的二八大杠自行车,自此,我便骑着它踏上了漫漫的求学之路。
当时,普通高中的录取率极低,我们村去县城读高中的学生只有我自己。我的一个邻村的同学也去县城读高中,却是另一所中学,他家的经济条件与我家旗鼓相当,不相上下,他也同样是骑自行车前去。最初的几次上学,我热情地邀请他与我同行,只为路上有个照应,不至于孤单与寂寞。后来,我考虑到与他同路,往往需要提前约定,确实有点麻烦,我便下定决心,独来独往了。
骑自行车去县城上学,尽管需要长途跋涉,但对我这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并不在话下,我丝毫没有胆怯、打怵的意识,因为在这方面我有丰富的经历和经验。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便形单影只地骑着自行车去离家五六里路的联合小学读书,接下来的几年又去更远的乡里读初中,风风雨雨,始终如一。独自骑行,我已经习以为常了。
去县城上学,一去就是两周,况且学校离家遥远,县城里举目无亲,刚开始我的确感觉有点不适应。第一学期的几次,当我骑着自行车独自行驶在上学路上的时候,情绪时不时地会变得多愁善感起来,对于家庭与亲人,我真是依依惜别、恋恋不舍,情至深处,我便会哽咽地啜泣,泪水模糊了视线。
自行车的缺点是需要不断地用脚蹬踏板来提供持续的动力。从家到学校路途遥远,在骑自行车的漫漫征程中,我的脚始终忙忙碌碌,不得停歇。当我确实疲惫不堪之际,偶尔也会中途停下,喝几口随身携带的水,短暂休息一会。
但那时我毕竟是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少年,体力充沛,耐力持久,大部分情况下,我都是一气骑行六十几里路直达目的地,还绝无气喘吁吁、精疲力竭的状况。
自行车的优点是既轻便,又灵活。阳关大道可以行,羊肠小路照走不误。有时候,只要天不算晚,只要时间足够,我就会不走寻常路。放弃宽阔、平整的大路,专走通往陌生村落的偏僻小路,我俨然成为名副其实的“探险家”了。虽然那时候没有手机提供“导航”,但是鼻子下面有嘴,我可以问路啊!只要方向不出差错,目的地终究能够到达。
有一次,我骑着自行车从陈户镇的铁路道口出发,沿着铁轨一侧的狭窄小径往博兴县城的方向行进。其间,有一列火车流星赶月地呼啸驶来,惊恐得我慌忙丢了车子,狼狈地匍匐在铁路一侧的陡坡上,火车过后,我不寒而栗,吓出了一身冷汗。探险之旅,有弊有利,这令我对博兴县许多村庄的地理位置了如指掌,增加了我对家乡的认识程度。
骑自行车行路有时会遇到狂风大作的天气,顺风与逆风,有喜亦有忧。顺风中骑行,我会毫不犹豫地解开上衣的全部扣子,一只手握紧车把,另一只手抓住上衣的一角,并将这只胳膊伸直,模仿成“船帆”的样子,“好风凭借力,送我奔前程。”
逆风中骑行,我则会选择低头弯腰,压低身子,尽量减小风的阻力,“康庄大道”我不走,尽量从村子中间穿行而过。因为村中建筑物的阻挡,风的势力会削弱一些,遇到这种恶劣天气,尽管我竭尽全力地蹬车,却依旧行驶缓慢。
我每次回到家的时候,都会细心地检查一下自行车的状况,看链条是否需要紧一紧,车胎是否需要充气,再给车轴、链条、齿轮加一些润滑油。虽然我竭尽所能地做好车子的保养工作,但是令人尴尬与窘迫的状况依然会偶尔意想不到地发生。
有一次,我骑行在上学的路上,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自行车突然扎了胎,为了不至于损坏内胎,我只能肩扛着车子走了很长一段路,终于身心疲惫地赶到了一个陌生的村子里,又历尽千辛万苦地找到一位热心的大伯借了打气筒,给漏气的车胎打了足足的气后,接着快马加鞭地匆匆骑行,待车胎瘪的时候,又如法炮制,一时大汗淋漓,肌肉酸痛,好不狼狈。
县二中在一排男生宿舍的后面,划定了一个长方形的区域作为“自行车车库”,周围设置了铁丝网作为简易的围墙,将全校所有住宿生的自行车统一存放于内,统一管理。“车库”的门平时上锁,只有在学生周末放假回家的时候才会开放。所谓的“车库”是露天的,无论酷暑与严冬,不管风霜与雨雪,我心爱的“坐骑”就静静地伫立在天地之间,享受着烈日的暴晒,吮吸着风雪的赏赐,沐浴着雨露的恩泽。物换星移、时移事迁,一年下来,我可怜的“爱车”改变了容颜,变得面目全非了,车况由崭新变为了破旧,光泽由绚烂变为了暗淡,我心痛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然而,更令我揪心与崩溃的场面却在后面。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有一位同学借用我的自行车去县百货大楼购买物品,我的车子上本来有锁,粗心大意的他却没有上锁就匆匆离去,待他兴高采烈地从百货大楼里出来的时候,却蓦然大惊失色地发现,停车的位置空空如也,他呆若木鸡地坐在原地,满面流汗。自此,那陪伴我风里来雨里去的心爱的自行车就杳无音信,不知流落到何方了。
物质的车子虽已经远去,精神的车子却永远长存。我那心心念念,功不可没的自行车依旧留存在我的记忆里,历久弥新!
作者简介:吴伟中,中共党员,博兴县乔庄镇蔡寨中心学校教师,博兴县作家协会会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