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完孔庙,我来到了孔府。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是我国现在唯一较完整的明代公爵府。衍圣公为孔子嫡裔子孙世袭爵位,其职责为管理孔子的祀事及孔氏的族务。
孔府的现有规模形成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一场大火把孔府的内宅一扫而光,因此留下的明代原物主要是内宅以外的部分建筑物,即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两厢、前上房、内宅门及东路报本堂等。其余均为清代重建或增建。
这是孔府的第一进院。
孔府是孔子的世袭衍圣公的后代居住的府第。1961年孔府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走进孔府大门,穿过小院,便到了孔府二门—圣人之门。此门为清代建筑,也是按照定制所建,一般情况下不轻易打开,只在婚庆、丧葬、节日、重要来宾等特殊日子才会徐徐打开。门深二间,阔三间,高8.33米,长13.27米,宽9.37米。五檩三柱分心式木架,灰瓦悬山顶,檐下施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平身科二攒。门楣上高悬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圣人之门”的竖匾。
入圣人之门,迎面是一座小巧玲珑、别具一格的屏门。此门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门为木构,四周不与垣墙连属,独立院中,类似遮堂门。屏门顶覆灰瓦。门楣因悬明世宗亲颁“恩赐重光”匾额,故称“重光门”。重光门因独立院中,把前院和后院隔绝开来,所以又叫“塞门”。据说这样的塞门一般官宦人家是无资格建立的,只有封爵的“邦君”才能享受此荣,故《论语·八佾》中有“邦君树塞门”的记载。
“重光”的含义是:“太平盛世,日抱重光,谓曰有重日也。”,即指日晕或日珥现象。古人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一种瑞象,值得庆贺。在这里又有儒家思想将大放异彩之意。重光门高5.95米,长6.24米,宽2.03米,四柱三间三楼。四根圆柱下有石鼓夹抱,上面承托着彩绘的屋顶,前后各缀有四个倒垂的木雕贴金花蕾,故又称“垂花门”。在建筑工艺上很有研究价值。过去,重光门平时是不开的,每逢孔府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和举行重大祭孔礼仪时,才鸣礼炮开启。
继续往里边走,就是孔府大堂。
孔府大堂是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申饬家法族规、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举行仪式的地方。
孔府大堂为五间,堂内梁柱彩绘,布置威严煊赫,气势森然。大堂正中有个彩绘万蝠、流云、八宝的暖阁,一把大圈椅上,披着一张斑斓虎皮,椅前的红漆公案上,摆着文房四宝、公府大印、令旗、令箭、六签、惊堂木等。
堂内两旁陈设着各种仪仗,如金瓜、抚斧、朝天蹬、鬼头刀、八棱锤、如意钩、龙枪、蛇枪、龙旗、豹旗、八卦旗、伞、扇、云锣,以及上书“肃静”、“回避”字样的官牌。
还有一些象征其封爵和特权的红底金字官衔牌摆列两边,俗称“十八块云牌銮驾”。而大堂正中上方,悬挂着一块“统摄宗姓”的横匾。此为清朝顺治皇帝于1649年给孔子66代孙孔兴燮下的圣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