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今年夏季,成都暑热难耐,为暂时逃避酷暑,我们驱车前往成都的后花园,被誉为“雨城”的雅安。在不能免俗地体验了听雅雨、看雅女、吃雅鱼“三雅”之后,我们误打误撞地来到了深藏于青山绿水间,一座昔日中国最古老国际通道上的古驿站,如今却正慢慢被时光所遗忘,甚至就连四川本地人都鲜为人知的古镇。
【途】中里:廊桥飞跨,红色记忆
前往古镇的路上,见有一座廊桥横跨河面,飞檐翘角、美观大方,于是,停车一窥。
这座廊桥与我们先前在浙江泰顺看到的古廊桥不同,它是一座新建的一拱廊桥。桥身为砖石结构,桥拱呈半月形,桥身中间处处微微上拱,桥拱两侧分别有两个洞,用于汛期分流河水,舒缓水流对桥体的压力,可见此地汛期水位之高。
来到近前,只见桥头木质重檐下悬挂着”陇西河廊桥“的匾额,原来桥下的河流叫作陇西河。
步入廊桥上高大轩敞的亭廊,便见当地的老人们正在歇脚纳凉、谈天说地,很是羡慕他们的闲适。
站在廊桥上,可以望见白墙上书写着“红色中里”的字样。这令我联想到, 雅安是一片红色热土,翻越夹金山、强渡大渡河、百丈关战役等,红军长征途中载入史册的重大事件都发生在雅安,而中里更是雅安县苏维埃政权所在地。
【游】上里:唐蕃古驿,水墨古镇
继续前行,一座硕大的牌坊出现在眼前,上书“上里古镇”四个字,联想起刚刚走过的中里,不禁感慨:这里的名字起得可真随意。
进入古镇后,我们几乎驶过了整座古镇后,方在“水墨上里”的牌坊附近停好车。一路看下来,也才意识到,上里真的不简单。
上里始建于秦朝,并在明清时期得以重建,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即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已出现)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边茶关隘和茶马司所在地,旧称“罗绳”。
又因古镇内有韩、杨、陈、许、张(韩家的银子,即钱;杨家的顶子,即官;陈家的谷子,即田;许家的女子,即靓;张家的锭子,即斗)五大家族居住在此,俗称“五家口”。
古镇坐落于群山环抱、两河交汇的“丫”字形地带,像被时光遗忘的角落,静静躺在雅安的山水之间。
上里古镇虽然在规模上不及阆中古城,但与阆中古城一样,同为长江支流所环绕。陇西河张开茅溪河和白马河这双健美的臂膀,将上里古镇挽入怀中。“二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正是对上里古镇生动形象的总体描绘。
古镇不大,适合慢慢逛,走到哪儿就是哪儿。漫步古镇,古朴的青瓦木檐,潺潺的溪流,历经沧桑的石桥,共同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立体水墨画,仿佛是明清时期的一幅流动的长卷。
环绕小镇的河流宛如一条绸带,把整个古镇妆点得婉约动人。虽然是两条水系碰撞在一起,然而,这里的水面竟然平静如镜,倒映着岸边的翠竹茂林、木楼红灯,溪流与翠竹相映成趣,与古镇的悠然气质不谋而合,仿佛历史的脉络依旧在这里延续。
- 看点一:古桥,五大家族斗富的产物
漫步在古镇的街巷间,目之所及,尽是各式古桥的倩影。细细数来,环绕古镇的河流上竟有石桥十余座,石拱桥、石板桥、石墩子桥,单孔、三孔、其孔,造型无一相同。这些桥梁不仅承载着交通功能,更是古镇变迁的见证者。
古镇上的古桥如此密集,且造型各异,应该与五大家族一直在较劲,喜欢彼此“斗富”有关。你修了一座桥,我肯定也要修一座压住你。在旧时人们的价值观里,修桥筑路不但积善行德,更能带来一个家族的人丁昌盛。
长寿桥是我们走过古镇内的第一座桥,也是古镇内最低调的桥。它是一座超级简易的单孔圆形石拱桥,桥边树立着一座由乌龟驮起的塔,上书:“长寿桥”三个字。当地人都相信:长寿桥上走一走,可带来健康和好运。
桥下的河水虽然有点少,但丝毫不影响当地人的生活,一边是正在打水仗的孩童,一边尽情嬉水的鸭鹅,好一处活生生的世外桃源。
上里古桥的密集度,实在出乎我的想象。继续前行不远,又遇到一座三孔平桥。不想这座貌不惊人普普通通的桥,竟然是一座清代古桥,名为磐安桥。
二仙桥则是古诗里“双桥”中的一座,也是最能体现出水墨上里的风雅气质的桥梁。这座充满诗情画意的高卷拱单孔石桥,几乎是上里古镇的地理坐标和标志性符号。
二仙桥如长虹卧波,倒映着两岸的吊脚楼与苍翠山林,古老沧桑的桥身爬满了藤蔓,与碧波荡漾的溪流交相辉映,颇有几分绿野仙踪之意。
古诗中的“二桥”中的另一座,即是位于一座小码头旁的高桥。这座三卷拱架石桥,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是以稻米交易而闻名,九世同居的陈家人而建。因桥面高出水面十多米,故得名“高桥”,它曾是古镇上最大的一座桥梁。
桥上宽敞,可通行马车;桥下东西两端各辟有一小桥洞,即岸边人行道;河中任由小舟通航,形成了立体交通网络。这座桥也因此而被誉为“清代立交桥”。如今,车流如织,人来人往,仍是古镇最繁华的交通要冲。
漫步在宁静的碧水河边,走一走清代立交桥,看一看水中的倒影,摸一摸古老的龙头······用脚、用眼、用手,全方位感受古镇的沧桑。
远远地望见,白马河上横跨着一座超级简易桥。这桥也是一座清代古桥,桥面平坦,分3段,由宽窄各异的8块红砂岩石板搭建而成。因桥面距水面只有几十厘米,故得名“平水桥”。如今,凹凸不平的桥面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平水桥头树立着“水墨上里”的石碑,用简单的四个字,全面概括了上里古镇的精髓所在。
矴步桥在古镇中随处可见。这些桥都是用石头在河中筑起堤埂,形成的简易桥梁。河水从桥上倾泻而下,形成一道道小小的瀑布,行人则踏着石阶跳过河面,仿佛与水流共舞。
在众多桥梁中,我觉得最聪明的则是这座最不像桥的矴步桥。它与普通的矴步桥不同,分为宽窄不一的上下三层,离水高度也各不同。其高明之处在于,枯水季节,三桥并用,便于多人同时通过;丰水季节,至少有一桥可保通行。
- 看点二:古戏台,川剧的发源地之一
上里古镇依山傍水,曾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时至今日依然保存着明清时期的井字路网格局。
街市两旁的建筑以民居和老式的铺面为主。随着古镇知名度的攀升,民宿、客栈、茶馆、餐厅日益增多。
古镇上最出名的则是大肉哒哒面,特别是那满满一盆大肉,色泽艳丽,肥而不腻,看着就很有食欲。
在街市的尽头,两排店铺簇拥着一座传统戏台。上里曾是川剧发源地之一,如今已是人去楼空,留下戏台孤零零地立在古镇中央。
这座重檐歇山顶戏台,在四川并不多见。檐下高悬着“群玉楼”的匾额,舞台背板上绘有川剧特有的变脸脸谱。
转到侧面才看到,在古戏台底座周遭的石刻异常精美。仔细端详才发现,雕刻的竟然是《禹王鼎》、《武家坡》、《战洪州》等川剧剧目,生动活泼,栩栩如生,透过画面仿佛能听到那古老的唱腔在回响。
- 看点三:标语石刻,书写着红军长征的顽强
在古戏台的后山墙下,我意外地看到,一龛小小的土地石刻旁,立有两通碑记。其中一通帮修碑记被复刻上了抗日标语,历经风雨,字迹已有些模糊不清,但“打倒”两个字,以及“德城政治部”的落款却依然清晰可辨。
这令我不禁想起,刚刚在高桥一端的人行道入口处,也看到了一则石刻标语:中国快要亡国了,只有抗日反蒋,才能自救救国。语言虽然朴实无华,但字迹却苍劲有力,使“清代立交桥”更具历史的穿透力。
河岸边,树立着一块“红军石刻标语”的雅安市文保碑。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雅安,红一军在上里驻扎半年之久,时至今日古镇内存留着大量的革命遗迹,其中红军石刻标语,在整个雅安市都是保存最好,数量最丰,最为集中的一处。
放眼望去,数十通刻有红军石刻标语的石碑沿河岸一字排开,蔚为壮观。当地居民将河两岸的人行步道称为“红军街”,将整齐排列着红军石刻标语的岩壁称为“红色标语墙”,也成为上里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标语是红军开展宣传工作、群众工作、统战工作的一种特有方式和一大创举。红军所到之处,标语几乎无处不在。
当年红军以“认真、德城、紫光、崇安”四个政治部的名义,红军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主张等,篆刻在墙壁上、石头上,文字简洁,通俗易懂,字迹工整,笔力遒劲。这些文字虽然不是什么书法,但却书写着红军的顽强。
站在上里红军石刻标语墙前,怎不让人想起毛主席的名句: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 看点四:古塔,罕见的桥抱塔奇观
沿着河岸一路前行,不远处一架足有二层楼高的大水车吱吱呀呀地转动着,将河水源源不断地提入水渠,以灌溉四周的良田。
走在河岸边的石板路上,举目可望古老的吊脚楼上都挂着一串串红色的灯笼,路边的木门咯吱作响,老人们安然地坐在屋檐之下晒着太阳,孩子们追着鸭子跑过石桥,路边的老茶馆弥漫出蒙顶山茶的香气,时光仿佛回到了百年以前。
置身于山水之间,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不宽的青石板路在脚下蜿蜒,两旁是错落有致的吊脚楼,青瓦飞檐、雕花窗棂……每一处细节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似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在河道转弯处,建有一座清代的木质小楼,飞檐翘角,古韵十足,名曰:转角楼。猛然间见到它,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又像在飘逝的往事中遇见故旧。
古镇内,竹林、茶园、溪流交错分布,小桥流水人家、古道微风竹筏······景色秀丽,环境清幽,赢得了旅拍一群的青睐。
河岸边,不时会遇到写生的美术生们,他们用画笔捕捉小镇美丽瞬间的同时,也为古镇增添了不少文艺气息。正应了那句话:你在岸上画风景,不觉间,你也成为了风景的一部分。
在上里汽车站附近的桥头矗立着一座石质六边形古塔。塔共五层,四层在桥面之上,一层在桥面之下,形成了罕见的桥抱塔奇观。
此塔为文峰塔,又称字库塔,由古镇五大家族之一的杨家祖先于同治五年(1866)主持修建。
位于桥下的第一层北面镌楷书“文光射斗”。塔下有字纸炉,为上里古镇官宦人家和文人燃烧字纸之用,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敬天惜字”习俗。旧时,读书人废弃的字纸是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有其他秽用举动。用过的字纸或废书,都要统一收集起来,放到一个地方集中焚化。焚烧字纸时非常郑重,不但有专人,还有专门的礼仪,字库塔便是专门的设施。
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字库塔成为当地崇敬儒雅文风的重要标志。
- 看点五:古牌坊,上里石雕巅峰之作
因为我们是从古镇的最深处,一路往外走,所以,最后才来到古镇入口。远远地望见,一对高耸如云的四方双斗石桅杆后,一座暗红色的石牌坊矗立在狂野上,倍显气势弘大。
在我国古代,民间素有“男建功名树桅杆,女守贞节立牌坊”的习俗。这双桅杆、一牌坊完美地展现了古镇五大家族中韩氏家族雄厚的经济实力、完善的家族文化,和显赫的社会地位。
这是一座四柱三间五楼,仿木构屋宇门楼式的红砂岩石牌坊,坊体吸取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华表”和“阙楼”的重要特征,堪称上里镇石雕艺术的巅峰之作,是四川省内保存最为完好的石雕文物珍品。
出于保护的需要,目前石牌坊完全用铁制栏杆围起来。
抬头仰望,只见脊顶下三楼正中精雕竖写的“圣旨”二字,二楼坊匾为横写“双节孝”三字。
原来,此牌坊为双节孝牌坊,是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清廷为褒扬上里韩家姑媳二人守节,敕建旌表节孝牌坊。
眼前的双节孝牌坊遍施石青、石绿、石红等彩绘。其中最醒目的是一楼横枋左右分别题书“日月“、”共照”、“松柏”、“同贞”颂赞褒扬之词。
放眼望去,坊上遍布图饰花纹、历史故事、戏曲坊面、匾额对联等,自然古朴, 镌工精细,造型灵巧,栩栩如生,一只只飞禽走兽扬威于坊上,一组组戏剧场景展现在画壁之间。
据统计,全坊共雕人物200余个,花卉、瑞兽图案14组。
其中不乏耳熟能详的唐氏乳姑、鲤鱼跳龙门、武松打虎、鹬蚌相争等经典故事。全坊犹如一幅壮丽的古代艺术画卷展现于画壁之间,赋予极强的视觉感染力。清代工匠的艺术成就在双节孝牌坊精湛的雕刻技艺中展露无遗。
如果说,上里的美,美在清幽,一点儿都不出乎我的想象,反而是这双节孝牌坊,惊艳得令我措手不及。它在我眼中,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上里的颜值担当。
站在牌坊的前,我细细地找寻着她们的故事,然而,她们竟湮没在牌坊花团锦簇流光溢彩,甚是热闹的戏剧故事、神话传说之中,这里有玉皇大帝与群臣,有八仙过海、包公审案、武松打虎、杨门女将、秀才赶考等经典故事,而韩式婆媳守节一生除了那“双节孝”的匾额,和几个楷体的大字外,她们竟没在留下什么,反而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
透过那华丽五彩的雕刻,我看到上面有斑驳的泪痕和丝丝的血迹,那一刻我竟痛彻心肺。
【独白】
走进上里,古朴的风韵和乡土的气息扑面而来。古镇上,古树参天,古桥密布,古塔威严,古牌坊庄重,古街市井然,古院落淳朴,古戏台典雅······河道两岸,吊脚楼错落有致,近代红军石刻标语历历在目······
上里古镇,就像一个与世无争的隐士,藏匿在川西的青山绿水间,独自守望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岁月。
我们在石板铺就的老街上款款漫步;在青砖黛瓦的吊脚楼下默默沉思;在鸭鸣鹅叫的溪流边出神发呆;在炊烟袅袅的竹林里细细品茗;在红军墙前久久追思;在古老的排放前惊叹不已。
上里,这座被时光遗忘的古镇,仿佛一幅定格在明清画卷中的水墨长卷。如果有时间不妨来到上里,伴着清风,与岁月进行一场深情的对话,开启一段别样的旅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