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首都建设报】
近日,记者来到坝河口蓄滞洪区,只见清澈的河水波光粼粼,河道两岸绿树成荫,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曾经的坝河,虽承载着重要的排水功能,但在防洪和通航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今,随着北京建工城乡集团金河水务坝河口蓄滞洪区配套构筑物工程项目的完工,坝河迎来了全新的蜕变。
坝河新貌 防洪通航双升级
为了更好地发挥防洪作用,该项目新建了老河湾、金盏淀两处蓄滞洪区。这两处蓄滞洪区就像是两个巨大的“海绵”,在洪水来临时能够储存大量的洪水,减轻河道的行洪压力。“老河湾蓄滞洪区蓄滞洪总量为6.1万立方米,金盏淀蓄滞洪区蓄滞洪总量为321万立方米。通过修建3座分退洪闸,我们可以实现对蓄滞洪区的精准调蓄。”坝河口蓄滞洪区配套构筑物工程项目负责人王梓任说。
在坝河与温榆河交汇处,一座崭新的节制船闸格外引人注目。这座节制船闸不仅具有防洪调度的功能,还能满足游船通航的需求。“船闸的建成,为坝河的通航提供了关键条件。未来,市民游客可以乘坐游船欣赏坝河沿途的美丽风光,直达城市副中心。”王梓任表示。
攻坚克难 铸就精品工程
“工程自去年10月开工,工期跨越了两节和冬期,需完成土建、金属结构制造与安装、电气自动化等多个专业工程,各专业之间的衔接难度较大。”回忆起项目初期的紧张节奏,王梓任仍深有感触。为确保工程顺利推进,施工团队在开工前便对现场进行了全面规划与布局,应用BIM技术实现施工现场的三维场地模拟,有效规避了交叉作业带来的干扰。在主体结构施工前,项目团队结合现场实际工况,运用数字化施工模拟技术,对关键施工工序进行了全过程仿真分析。通过模拟不同施工阶段的工序衔接、资源配置及进度安排,提前识别并优化了潜在的施工冲突点,有效保障了各工序之间的合理衔接。该举措显著提升了整体施工效率。
船闸作为项目的关键部分,其结构复杂程度超出预期。王梓任介绍道:“船闸内部设有大量输水廊道、阀门井等空腔及异形结构,形态复杂多变。同时,钢筋型号繁多、布置密集,预埋件种类多、数量大、精度要求高,任何细微偏差都可能影响船闸的整体运行。”面对这些技术挑战,项目团队深度融合水利信息化技术,构建了全过程数字化协同平台,对复杂的廊道系统、钢筋节点及预埋件布置进行全面碰撞检测,提前识别并优化设计冲突。此外,通过采用高精度模板体系与实时测量定位系统,对关键预埋件进行全过程监测与精准调节,确保安装精度严格控制在毫米级范围内。
冬期施工时,温度裂缝控制成为核心难题。“船闸结构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水泥水化热会使结构内部温度急剧升高,而外部散热较快,形成巨大的内外温差,容易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王梓任解释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项目团队与混凝土搅拌站展开研讨,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采用低热水泥,掺加粉煤灰、矿粉等掺合料和高效减水剂,降低水泥用量和水化热。同时,在混凝土内部埋设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内外温差,根据监测数据动态调整冬期暖棚内的温度,并配合保温保湿养护,确保内外温差控制在规范要求以内。
民生福祉 开启城市新生活
金河水务坝河口蓄滞洪区配套构筑物工程项目的建成,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的完工,更成功打通了坝河至城市副中心、亮马河至坝河两条高品质水上旅游航线。未来,市民们可以乘坐游船,悠然地穿梭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感受微风拂面,欣赏沿途的城市风光。“以前只能在岸边看看风景,现在能坐船游览,感觉特别新鲜。从水上看城市,别有一番风味。”市民张女士兴奋地说。这种独特的休闲体验,让市民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也为北京的旅游增添了新的亮点。
规划建设的高品质滨水慢行系统,让市民们的出行更加绿色、健康。长达77.4公里的“一河两岸”慢行系统全线贯通,将25处公园绿道与市政路紧密相连,实现了“水网、绿网、路网”的完美融合。
往期 · 推荐
记者:刘 偶
企业供图
编辑:高 远
执行主编:周宇杰
主编:陈丽敏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