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江苏的无锡,记者曾经到访过不止一次,然而每次都来去匆匆,直至最近参与了一个由兵团战友蒋海安组织的北京与上海的黑龙江兵团战友相聚无锡欢乐行活动,并在无锡度过了难忘的五天旅行时光,不仅让我对无锡有了较深的了解,而且也让我深深地喜欢上了这座美丽的南方城市。
入住的酒店(摄影:冯赣勇)
2025年11月1日,记者一行从北京乘G7次高铁抵达无锡东站后,打车来到无锡入住的无锡日昇国际酒店。在酒店门口受到了已先期到达的上海战友们的热烈欢迎。大家在酒店大堂开心地留下了一张大合影。
战友们大合影(摄影:陈龙)
我们的欢聚无锡行活动从夜游南长街开启了行程。当晚,首先来到无锡著名的南长街步行街夜游。无锡南长街是一条依偎古运河的千年老街,夜晚灯火璀璨,充满了江南的韵味。
牌坊下留影(摄影:王国坚)
当晚来此,漫步不久就看到了“运河古邑”牌坊。只见霓虹灯闪烁下,牌坊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周边一串串红灯笼高高挂起,仿佛在诉说着这里的千年故事。穿过牌坊,就进入了南长街。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各种美食的香气扑鼻而来。而食街上还不乏科技元素,其中的一个无人值守的“AI智饮能量站”就位于商街中,很是显眼。
AI智饮能量站(摄影:冯赣勇)
来到了大公桥码头,此时天色渐暗,河面上的游船开始亮起灯光,与古建相映成趣,大家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美丽的瞬间。继续往前走,就到了清名桥。这座明代古桥在灯光的映照下格外壮观,桥洞的倒影在河面上形成一个完美的圆形,犹如穿越回了古代。登上桥顶,南北眺望,古运河两岸的灯火尽收眼底。
大运河夜景(摄影:冯赣勇)
从清名桥下来,穿过桥洞,来到了南下塘街。这里相对主街来说更加静谧,原生态的民居与小众文创店错落有致。来此的游客,不仅可以在文创店里买了一些无锡限定的纪念品,还能欣赏到这里的精微绣、留青竹刻等非遗作品。
游船码头(摄影:王珏)
漫游南长街,如果有兴趣,游客可以找了一家临河的茶馆,坐下来品尝着无锡的特色茶点,听着吴侬软语的评弹表演,感受着南长街的独特魅力。那南长街的夜晚,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们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南长街的夜晚(摄影:冯赣勇)
2025年11月2日9:15,兵团战友们的无锡行活动,在战友徐志伟与罗剑青的精心安排下继续新的行程。当天大家首站来到蠡园观光。蠡园因临蠡湖而得名,相传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助越灭吴后,曾与西施泛舟于五里湖(即蠡湖)上,故有“园以湖名,湖因园胜”的说法。蠡园以范蠡与西施的故事为文化内涵,在春秋阁布置有包括吴越争霸、西施浣沙等内容的刻漆壁画。
蠡园风景区(摄影:冯赣勇)
追溯历史,蠡园始建于民国初年,无锡第三区区长虞循真建“青祁八景”。1927年至1936年,王禹卿父子在虞循真的帮助下兴建蠡园。1930年,陈梅芳在蠡园西部建立渔庄,称“赛蠡园”。1952年,人民政府将两园合并,统称蠡园。
走进蠡园景区(摄影:冯赣勇)
走进蠡园风景区,人们可以看到这里大致分为四个游览区。西部有百花山房、四季亭等;东部有千步长廊、晴红烟绿水榭等;新区有春秋阁、邀鱼轩等;中部有假山群、莲舫等。漫步蠡园的青石板路,这里曲径通幽,来到湖畔只见湖中倒映着两旁的垂柳与粉墙黛瓦,偶有锦鲤摆尾划过荷塘,惊起细碎涟漪。
蠡园留影(摄影:冯赣勇)
核心的蠡湖是园之灵魂,湖水浩渺,与远处的黛色山影相接。沿湖的长廊蜿蜒曲折,廊柱上的雕花在雨中晕染出朦胧轮廓,驻足凭栏,风携着湖水的微凉扑面而来,耳边是雨声、风声与远处的鸟鸣交织。传说春秋时范蠡与西施在此泛舟隐居,园内的“西施庄”便藏在湖心,乘摇橹船登岛,木质船桨划破水面,惊起几只水鸟,岸边的桃花落瓣随波逐流,恍若穿越千年的浪漫。
蠡湖风光(摄影:冯赣勇)
园内的亭台楼阁皆依水而建,“南堤春晓”的桃林正值盛花期,粉白花朵沾着雨珠,娇嫩欲滴;“月波平眺”的亭台视野最佳,可将湖光山色与园内亭榭尽收眼底。雨势渐小时,漫步在“四季亭”间,春亭的嫩柳、夏亭的荷塘、秋亭的桂香、冬亭的梅影,虽非同时盛放,却能从景致中读出四季流转的韵味。
南提春晓留影(摄影:黄巧梅)
离园时回望,蠡园宛如一幅水墨长卷,没有浓墨重彩,却以“山环水抱、曲径通幽”的雅致,让人读懂江南园林的含蓄之美。这里没有喧嚣,只有湖光山色与千年传说交织的静谧,值得放慢脚步,细细品味。
首游鼋头渚留影(摄影:王珏)
当日13点,兵团战友无锡欢聚行,在只做十八道菜餐馆用过午餐后,来到第二个景点:鼋头渚风景区观光。这也是我继2012年8月30日,13年后再次到此一游。
走进鼋头渚(摄影:冯赣勇)
然而二游鼋头渚,我们从充山大门进入景区后,望着眼前的景象,与当年的记忆相比,感觉一点都对不上了。看来对于鼋头渚景区,当年的印象基本上已荡然无存。直至乘游船抵达太湖仙岛,才回忆起当年来过的一些景点。
鼋头渚牌坊(摄影:冯赣勇)
鼋头渚位于无锡境内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上,由于巨大的岩石突出深入湖中,形似昂头的乌龟,故得名鼋头渚。这里主要以鼋渚春涛、樱花谷、万浪卷雪、太湖仙岛、鹿顶迎晖等众多景点组成。鼋渚春涛是核心景点,有灯塔、“鼋头渚”石碑等;鹿顶迎晖的鹿顶山是登高观赏点,山顶有舒天阁等建筑。
鼋头渚风光(摄影:冯赣勇)
此行二游鼋头渚风景区,我们坐着景区的观光环保车,首先前往鼋头渚风景区中的著名景点:鹿顶山一游。一路上穿林越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身上,虽说已是晚秋时节,但也多少带来几丝暖意。
鹿顶迎晖影壁(摄影:冯赣勇)
很快,我们来到了鹿顶山的脚下。沿着环山路向上攀登,路边的景色宜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登上鹿顶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鹿顶迎晖”碑刻影壁,正面是刘海粟大师90高龄时手书的“鹿顶迎晖”四字,笔力苍劲,气势非凡。继续前行,便来到了舒天阁。
从舒天阁俯瞰(摄影:冯赣勇)
舒天阁是鹿顶山的最高点,阁高24米,三层八角四重檐,黄色琉璃瓦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登上阁楼,凭栏远眺,浩瀚的太湖尽收眼底,湖面上波光粼粼,远处的山峰连绵起伏,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北望五里湖,波光点点,宝界桥如长龙卧波,横跨湖面。在鹿顶山,相继游览了金沤亭、准望亭等景点。每一处都有其独特的韵味,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湖上风帆(摄影:冯赣勇)
从鹿鼎山上下来继续乘景区观光车来到鼋头渚码头,乘太湖樱花号游船前往太湖仙岛。游船开启,只见烟波浩渺的太湖便铺展在眼前。湖水湛蓝如宝石,微风拂过,涟漪轻晃,远处的岛屿若隐若现,恰似仙境遗落人间。听着湖水拍击船舷的声响,看水鸟低空掠过,满心都是对仙岛的期许。
太湖仙岛牌楼(摄影:冯赣勇)
船到码头登岛而上,只见“太湖仙岛”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映入眼帘,山石嶙峋间藤蔓缠绕,仿佛踏入了隔绝尘嚣的秘境。沿着青石板路前行,首先经过“会仙桥”,桥身蜿蜒曲折,连接着仙岛两岸,桥面雕刻着祥云纹饰,走在上面,竟有种步步生仙的错觉。桥边的许愿树挂满了红丝带,随风飘动,承载着游人的美好祈愿。
会仙桥(摄影:冯赣勇)
往里走,道教文化的韵味愈发浓厚。主殿“天都仙府”气势恢宏,朱墙黛瓦搭配金色匾额,庄严肃穆。殿内供奉着各路神仙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香火缭绕中,隐约能听见道士诵经的声音,让人不由得静下心来。府外的平台上,可远眺太湖全景,湖水与天空融为一体,渔帆点点,远山如黛,比在鼋头渚岸边看更添了几分壮阔。
姜太公钓鱼雕像(摄影:冯赣勇)
转过一道月牙形的石桥,便到了“月老祠”。祠前的同心锁墙格外惹眼,密密麻麻的锁具见证着无数情侣的誓言。祠内的月老塑像慈眉善目,手中红线仿佛能牵引世间缘分。人们驻足片刻,看着往来的游人虔诚祈福,空气中都弥漫着温柔的气息。顺着湖畔,湖中不远处的姜太公钓鱼的雕像格外显眼,大家纷纷拍下这个景观。
太湖佳绝处(摄影:冯赣勇)
从太湖仙岛返回,登岸后信步沿湖右行来到“太湖佳绝处”牌楼前。进去不远就是藕花深处的景区。景区建于1931年,得名于女词人李清照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句。在大片湖水的辉映下,蜿蜒小溪,曲桥清流,别有情趣。前有方亭,位于荷花丛中,因而亭上悬“藕花深处”匾额。
绝佳深处一角(摄影:冯赣勇)
亭北是清芬屿。四面环水,上有宫殿式祠宇五间,原为杨家祠堂。堂额“清芬”,为李苦禅重书。两旁有安徽赖少其所书的“湖阔鱼龙跃;山阴草木香”楹联。堂悬张正宇的“湖山春深”一额。两旁武中奇书孙保圻的联句:鸥侣无猜,四面云水谁作主;莲中耦合鸱夷安在,五湖烟雨独忘机。
徐霞客雕像(摄影:冯赣勇)
堂前水中立一湖石,亭亭玉立,若面拂轻纱,身披蝉翼,翩翩有神。对面有“净香水榭”和“牡丹坞”。这里建筑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游人观察了浩渺雄浑的太湖,又觅得如此幽静的古典园林小区,顿觉怡然自得。景区中还有一座徐霞客石雕像。
二游鼋头渚留影(摄影:曾维新)
最后来到鼋头渚巨石处,这里是纵观太湖山水组合的最佳处。一脉青峰,从充山逶迤而下,伸入太湖洪涛之中。那块被神化了的渚头巨石,三面湖水拥抱,冲波兀立,显示出一只栩栩如生的神鼋,昂首于碧水之中,雄姿英发。
鼋头渚龟铜像(摄影:冯赣勇)
登上鼋头,极目远眺,浩渺湖水,涤尽人间的嚣尘,远山如黛,直舒胸臆。明华云吟有“瑶台倒映参差树,玉镜屏开远近山”之句。无锡状元孙继皋,吟道“天浮一鼋出,山挟万龙趋”。
鼋头渚灯塔(摄影:冯赣勇)
鼋头渚有一灯塔,临湖危立。1860年,无锡绅士华题蓉,一次舟行夜归,迷航误入湖心,险遭覆舟,其后裔在渚上立杆悬灯导航。1924年夏,锡湖轮船公司通船,地方人士集资建灯塔导航,以保航行安全。1982年进行加固翻新,重檐琉璃顶,金山石贴面,高度从原来的12.6米加高为13.1米,改变了原似“铁钉”船的形象,既能导航又点缀了景色。
首游鼋头渚留影(摄影:冯赣勇)
鼋头渚刻石,兀立于灯塔后,高2米余。正面刻“鼋头渚”三字,为光绪间无锡举人秦敦世所书。背面题刻“鼋渚春涛”,原为清末状元刘春霖所书,毁于“十年动乱”。后集唐驼为“花神庙”所书联句“春色斗燕支,天教万紫千红,都归主宰;涛声吼鼋渚,地胜十洲三岛,合住神仙”中的“鼋渚春涛”四字,补刻于石上。
留下鼋头渚美景(摄影:冯赣勇)
经过鼋头渚刻石来到湖畔,从这里可以远眺由清末无锡知县廖伦在临湖峭壁上题书“横云”和“包孕吴越”的摩崖石刻,两处石刻,既赞美了太湖的雄伟气势和孕育吴越两地(现为江苏、浙江两省)的宽阔胸怀,也蕴涵了对此地风光尽纳吴越山水之美的中肯评价。至此,二游无锡鼋头渚游也为之结束,鼋头渚的奇山、秀水、美景真是令人流连忘返。(图文:冯赣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