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院内,除十三碑亭外,东南、西南两角的露天碑群,加上北面廊下的石刻,被称为孔庙碑林。
孔庙碑林内集各代碑石多达2000多块。庙内碑刻真草隶篆,各家书法具备,巨者逾丈,小者不盈尺,有唐、宋、金、元、明、清代所立石碑,碑文多是祭孔、修庙的记录,除汉字外,还有满文和八思巴文,是我国大型碑林之一。
这些石碑均为历代帝王、大臣们修庙、祭庙、拜谒的内容。从书法上看,书体严谨,石石不同,风格笔法,各有千秋。另有几幢石碑从不同侧面记载了元末红巾军、明正德年间刘六、刘七,明末徐鸿儒等农民起义的情况,是研究中国农民战争史的珍贵的历史资料。
碑院里的碑亭石碑那么多,我无法一一进行拍摄,同时,也只能把碑亭当做一座座古建来进行拍摄了。
曲阜孔庙里的碑亭,真真地是孔庙里的一大特殊景观。
北京孔庙里也有不少碑亭,但相比曲阜孔庙,还是少了不少。
这些记录了孔庙历史的石碑,就是孔庙的史料记载。
这里的石碑级别相对都比较高,不少都是御制石碑。
按孔庙的建筑发展,清代碑亭应建在大中门前,清皇帝为了显示自己,将碑拥挤在各碑亭之前,故在此院内出现了碑亭双檐穿插交错的拥挤现象。
因此有人说这种犬牙交错,两角相顶,巨檐相交的建筑结构,是古建筑学上所讲的“勾心斗角”。
勾心斗角,见于唐杜牧《阿房宫赋》:“各报地势,勾心斗角”,是一种艺术语言,至于其建筑结构是什么样子,已无法确知,也不可能详知。此处的建筑影像的确再现了勾心斗角形制,但纯属巧合,实为地域狭窄,建筑拥挤之故。
碑亭的形式大同小异,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平面呈方形,三间见方,明间开敞,稍间砌墙。
通过十三碑亭可窥见出历代帝王豪门的尊孔祭祀、孔庙修建沿革发展的历史。
这些石碑,每一块都是孔庙历史的见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