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庙占地约95000平方米,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是一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古建筑群。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其中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曲阜孔庙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其建筑特色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孔庙、孔府的景区导览图,接下来我就要按照这张导览图游览孔庙了。
走进孔庙,第一个看到的就是这座“金声玉振”牌坊。金声玉振坊,石刻,进孔庙的起点,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建,三间四柱式石坊,石鼓夹抱,4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明间坊额填色4个大字"金声玉振",笔力雄劲,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的。
走过“金声玉振坊”,接下来走进的就是孔庙的第一道大门棂星门。棂星门四楹三间。石柱铁梁,铁梁铸有12个龙头阀阅。四根圆石柱中缀祥云,顶雕怒目端坐的天将,额枋上雕火焰宝珠,以象征此门由天将守卫而成为参天立地的天门。枋额刻乾隆皇帝手书“櫺星门”3个大字。明代时此门为木制,乾隆年间重修时改为石质。曲阜孔庙棂星门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初建时为木质结构,清代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衍圣公孔昭焕重修孔庙时,换成石柱铁梁。四根石柱顶端为四大天将,中间平梁上是火焰宝珠,以象征此门由天将守卫而成为参天立地的天门。
走过棂星门,前面就是“太和元气坊”。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全为石质结构。中国古代盛行阴阳五行学说,中国北宋哲学家张载用"太和"一词形容气的絪缊未分的状态,即阴阳二气矛盾的统一体。太,通"大",至高至极。和,指对立面的均衡、和谐和统一,"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冲和之气;"元气"原意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质,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称为" 元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五行构成。在这里,"元气"为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是生长万物的根本。"太和元气"就是指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棂星门的两边,有两个侧门,分别为“道冠古今坊”和“德侔天地坊”。
过太和元气坊为至圣庙坊,石坊的建筑年代未见记载,始见于明弘治庙图碑中,应为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修庙时所添建,当时名“宣圣庙”坊,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名“至圣庙”坊。
坊为三间四柱冲天柱式汉白玉石坊,坊无楼,额枋一层,仅明间有火焰宝珠,上刻篆书“至圣庙”三字,两稍间额枋平,云龙图案,线条流畅,构图匀称,雕刻精细。枋中二柱仰莲座下出云板,向内一侧刻日形,以宝瓶支于枋上。
圣时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时为孔庙大门。清雍正八年(1739年)钦定为“圣时门,取《孟子》中”孔子,圣之时者也“之语意。意为孔子说适应于任何时代的圣人。“圣时门”三字为乾隆手书。
圣时门的台阶中间,有一个双龙戏珠石刻。
皇帝来曲阜朝孔要行“三跪九叩大礼”,走圣时门;历代“衍圣公”出生时打开“圣时门”,除这两种情况外,此门不轻易开启。该门布设门钉,门钉使用的数量,明代以前,无明文规定,到了清代,把门钉数量和等级制度联系起来。皇宫九行九列,公爵府门是纵横各七。皇宫铜制门钉,其他门只能用铁制门钉;平民百姓家则不能用门钉。在孔庙的圣时门上门钉为纵横各七,相当于公爵级别。
走进圣时门,这才算是正式走进了孔庙院落。
走进孔庙院子,第一个感觉就是这里是一个古树的世界,整个院子里种满了古松。
走在高大的树之间的石板路上,周围的古树都是参天大树,他们都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但仍然是生机勃勃。
沿着中轴线继续往前走,前面就是孔庙的泮桥。
泮桥,非平常之桥,它横跨于千古至圣孔夫子庙中的泮池之上,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可以说是所有文人学子心中的圣桥。
泮桥之下,就是泮池。
泮池,又称泮宫,是官学的标志。《新华字典》对“泮”的解释为“旧时学宫前的水池。”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泮,诸侯乡射之宫,西南为水,东北为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