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16个市辖区里,松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有人把这里称作上海历史的原点——唐代立县、元代升府,“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道出了松江在上海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
这里,也是G60科创走廊的起点——从松江出发,一条高速公路,串联起长三角九市一区的科创要素,成为松江现代化新城建设的重要源动力。
最近,松江上下,正为“文旅突围”发力。
一方面,文化旅游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松江的现代化征程中,如何打好“文旅”这张牌?
另一方面,从“尔滨热”到“苏超火爆”,全国各地文旅IP高潮迭起;从古埃及展拉动上海综合消费超过350亿元,到上海中心城区“夜间经济”的红火,都让位于上海西郊的松江,羡慕之余也在思考:如何打造自己的文旅爆款IP?
立足“上海之根”,挖掘人文底蕴、树立核心品牌
今年9月,松江召开全区工作会议,对文旅发展开展系统性谋划。
说来,松江文旅资源家底丰厚。
佘山是上海陆上最高点,浦江之首在这里潮起潮落;距今4000多年的广富林文化,填补了长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的空白;名桥、名塔、名园星罗棋布,陆机、徐阶、董其昌、陈子龙,顾绣、松江布、缂丝等名家、名品辈出;松江画派、云间书派名噪一时,影响至今;车墩影视基地是《繁花》《南京照相馆》等众多热门影视作品的取景地。
广富林文化遗址。姜辉辉摄
然而,资源优势还没有变成发展胜势。
“资源太多、好东西太多,却非常分散。”有人直言不讳。
“缺少一个统一的品牌。”有人开门见山。
“好资源背后没有好故事。”有人把脉问诊……
找到问题,是为了更好出发。
会上,“上海之根”文旅总品牌被提上议事日程,“游上海松江 寻上海之根”文旅主打宣推口号也应运而生。
佘山。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供图
为什么是“上海之根”?
松江区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何惠明介绍,松江“上海之根”是系统性的,可以从地理之根、建制之根、文化之根三方面理解。从地理上看,松江是上海最早成陆的区域,松江域内的九峰高地诞生了上海最早的人烟生息;从建制上看,上海地区最早的建制为唐代华亭县,也在松江一带;从文化上看,这里是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等古文化的摇篮。
“要真正了解上海,松江是一个很好的首选之地。”何惠明认为,“松江的文化底蕴,充分说明了上海不是一个凭空而起的城市。”
从这个角度看,讲好“上海之根”故事,不仅是对松江,对于上海发展的意义同样独特而深远。这个文旅IP,也让松江与上海其他城区的文旅资源有了差异化、独特性。
资源“化散为整”,集聚效应优势初显
有了IP,如何阐释与打造?
第一步,摸清“家底”。
围绕上海之根,松江正分门别类梳理现有文旅资源。“只有首先摸清‘家底’,才能回答到松江看什么、游什么、玩什么、吃什么、购什么的现实之问。”松江区文旅商体农展专班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新的方案形成。围绕“上海之根”,松江将其进一步细化为“沪上之巅、文博之域、浦江之首、花园之城、大学之府、影视之都”六个具象化子品牌。
六个品牌,一目了然。
“沪上之巅”,说的是松江以佘山为代表的“九峰十二山”自然资源禀赋和人文历史积淀;
“文博之域”,指唐经幢、方塔、广富林、仓城等为代表的文博资源;
“浦江之首”,则是立足“浦江之首”地域特色文化,从稻米文化、泖田文化等资源入手,瞄准乡村旅游;
浦江之首。姜辉辉摄
“花园之城”,依托松江境内辰山植物园、醉白池等园林生态资源,导入园艺研学、园艺疗愈等新业态;
“大学之府”,面向的则是年轻客群的消费需求,打造“产学研游”生态圈;
“影视之都”强调体验性,通过沉浸式、互动式,在影视场景中感受松江的魅力。
第二步,协同“串联”。
10月17日,一场泖田艺术节在松江区泖港镇的稻田间举办。今年的泖田艺术上,68家商户,不仅数量比去年多一半,类别也更为丰富——集纳了农特产品、商业休闲、餐饮美食、文化展示、稻田观赏、亲子成长教育等多品类。
在稻田边喝一杯自带流量的网红咖啡,体验一次扎染、漆扇、竹编制作,在稻蛙共生基地体验稻蛙垂钓,在夜间看一场“稻田露天电影”,听一场星空音乐会……成为不少人社交平台晒出的画面。
第七届泖田艺术节。松江区泖港镇供图
“过去,泖田文旅点位多却散,今年我们在区里的统一部署下,新尝试通过艺术节,把文旅商体农展串联起来,效果很好。明年,我们还打算进一步用艺术节把周边的景点串联,从交通、人员、业态等多方面做好服务,让流量变留量。”泖港镇副镇长金松介绍,今年为期3天的泖田艺术节共接待游客3万5千人次,同比增长16%,商户营收约38万元,同比增幅26%,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和演出28场。
机制与思路,也在转变。
配合文旅品牌打造,松江区文旅商体农展专班同步建立。专班由一位区委常委挂帅,三位副区长协同,整合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区体育局、区绿容局、区经委、区农委、佘山旅游度假区、新城集团公司、商发集团公司等相关单位和建设主体,每月开展一次推进会。
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一位干部告诉记者,“过去是等游客上门,现在是以游客需求为中心,主动吸引。”游客需求在哪,就重点抓什么。松江正围绕松江旅游的客群,重点抓亲子游、老年游,同时提升对回头客、过夜客、入境客的吸引力。
跳出文旅看文旅,文旅商体农展联动
行走松江,记者看到,一些改变正在悄然发生。
国庆期间,第二次到广富林文化遗址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程紫萱明显感觉“玩法”变多了。博物馆内多了数字影像,千年前古人的生活场景在场馆内被生动还原;晚上,结合光影节的展示美轮美奂;一路上,她还遇到不少穿汉服、拍写真的同龄人。“有的看、有的逛、有的玩、能体验,广富林变得不一样了。”程紫萱很惊喜。
增加购物点、新开特色餐饮店、推出与佘山、欢乐谷的联票优惠,与松江本土企业共推特色文创……“我们希望游客来广富林,不单只是看、只是玩,有更丰富的体验,来了还想来。”上海广富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刘茜介绍,“通过文旅商体农展融合发展,让景区玩法由单一变丰富。”
上海影视乐园“黄河路”。 李梦颀摄
文旅的强劲,直接带动消费。今年1-9月,松江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1.92亿元,同比增长11.7%。国庆期间,松江纳入监测的14个重点商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商场内餐饮同比增长7%,零售同比增长10%。
看得见的是人气和消费活力,看不见的是城市整体吸引力。
跳出文旅再看松江。作为一个工业大区,松江正围绕科技创新重塑工业竞争力,全力推进“四个区”(先进制造业发展集聚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现代化新城建设样板区、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区)建设,努力打赢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
“G60科创走廊、大学城科创源已经名声在外,成为松江的两张王牌。未来,松江还要再添一张‘上海之根’的王牌。”松江主要领导介绍。
而G60科创走廊、大学城科创源、上海之根三张王牌,背后的关键都是人才。从这个角度看,打响文旅品牌,不仅是聚人气、提消费,更是吸引人才、拉动投资,提升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方面。
从一个IP到一个品牌,从文旅资源到文旅产业,不是靠“拍脑袋”就能做到。理想照进现实,有不少困难与挑战。守着“上海之根”的松江,还在继续创新探索。
我们也期待,在对“上海之根”底蕴的挖掘下,在文旅商体农展系列组合拳“化散为整”的推动下,在全区上下文旅意识、文旅观念的扭转之下,“上海之根”的“老树”发出“新枝”,松江文旅走向一个“出圈”的明天。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记者:王崟欣)
编辑:王红霞 桂可欣
审核:周样波 周正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