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萨金字塔群附近,一座备受关注的新建筑正式与公众见面,它就是大埃及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筹备多年,如今终于揭开面纱,成为连接古埃及文明与当下的重要场所。
它的规模不小,藏有数量众多的文物,时间跨度从史前延伸到希腊罗马时期,作为埃及的新文化地标,它不仅承载着展示历史的使命,还寄托着当地对文化传承与旅游业复苏的期待。
从设计到落成,这座博物馆经历了不少波折,如今开放后,吸引着全球对古埃及文明感兴趣的目光,也让人们对探索其中的历史故事充满期待。
馆里的宝贝
在胡夫金字塔附近,有座刚开门的大埃及博物馆,它的建筑面积达50万平方米,差不多是70个足球场那么大。
外墙用透明雪花石膏做的,正门是金字塔形状,站在上层透过玻璃窗就能看见整片金字塔群,这样的设计把古老遗迹和现代建筑凑在了一起,看着特别震撼。
馆内珍藏约十万件文物,跨越悠久时光,其年代跨度极广,上溯至史前时期,下延至希腊罗马时代,每一件都承载着往昔岁月的独特印记。
最让人期待的是图坦卡蒙的展品,1922年英籍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发现他的陵墓后,这5500多件陪葬物还是头一回完整展出。
国际埃及学会主席塔里克・塔菲克博士说,策展时特意重现了当年卡特的“墓室体验”,所有藏品都摆出来,既不留库房也不分散到其他地方。
黄金面具、王座、战车这些珍品一字排开,光看着就能想象出古埃及法老的排场。
除图坦卡蒙相关物品外,还有距今4500年之久的胡夫太阳船,它堪称人类现存最为古老且保存最为完好的木船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
另外两个“大家伙”也很吸睛,一个是11米高、83吨重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还有一个16米长的方尖碑。
这两样都是从开罗市中心挪过来的,能把这么重的文物移过来再摆好,确实花了不少心思。
三十年磨一剑
这座博物馆可不是说建就建的,从1992年有人提出想法,到2005年正式动工,前前后后折腾了近三十年。
中间好几次差点停摆,金融危机来了一回,2011年的社会动荡又耽误一阵,后来的疫情和地区战乱更是让工期一推再推。
好在终于在今年落成,11月1日晚上还办了开馆仪式,金字塔上空放了烟花、搞了无人机表演,吸引了好多游客围观。
金字塔导游艾哈迈德・赛迪克早就等着这一天了,他说自己之前带过无数次未完工的参观,现在总算到了荣耀顶点。
埃及政府盼着它能每年吸引800万人次,给受了不少冲击的旅游业添点活力。
来自西班牙的游客劳尔看完直夸是“必看的奇迹”,还有位英国游客对比了老馆,说以前开罗解放广场的老博物馆又乱又挤,新馆看着就敞亮,肯定能更清楚地了解古文明。
不止是博物馆
对埃及人来说,这座博物馆不只是摆文物的地方,更是他们自己的故事载体。
前文物部长扎希・哈瓦斯博士特别自豪,说这证明埃及人在发掘、修复、策展上一点不比外国专家差。
馆里就有例子,埃及修复师已经修好了图坦卡蒙的织物盔甲,按照当地法律,这种活儿必须由本国人亲自完成,连世界同行都佩服他们的技术。
借着新馆开放,埃及学界也说出了藏了很久的心愿,哈瓦斯博士带头呼吁西方博物馆归还三件重要文物,还发起了请愿,几十万人力挺。
他说这三件都是殖民和战争时期被抢走的,1799年英军拿走的罗塞塔石碑帮人看懂了象形文字。
1821年法军从哈索尔神庙切走的丹德拉星象图现在还在卢浮宫,奈菲尔提蒂王后的半身像则被德国考古学家偷偷运到了柏林。
另一位学者莫妮卡・汉娜博士说得更直接,GEM建成就是在告诉世界,埃及有实力要回自己的东西,不过目前英国博物馆还没收到正式的归还请求。
从11月4日正式开放起,这座斥资约12亿美元的博物馆就成了新地标,它既装着古埃及的千年历史,也透着现代埃及的自信,难怪埃及总统塞西会说,这是送给全世界的礼物。
结语
历经近三十年波折,大埃及博物馆终于在吉萨金字塔旁站稳脚跟,它不只是一座装文物的建筑,更是埃及人把千年文明重新捧到世界面前的底气。
11月4日正式开放后,这里会迎来一波又一波游客,有人为图坦卡蒙的黄金珍品而来,有人想感受胡夫太阳船的古老魅力,不管目的是什么,都能在这儿摸到古埃及的脉搏。
更重要的是,它还带着埃及人要回文化瑰宝的期待,也让当地旅游业看到了新希望。
就像埃及总统塞西说的,这是赠予全世界的一份厚礼,在这份礼物之中,蕴含着一个国家对自身历史的珍视,也彰显着其对未来的笃定信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