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屏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乡道穿行,连片的稻田在风中翻涌着绿浪,远处的异龙湖如一块温润的碧玉,镶嵌在滇南的群山之间。行至新街村的尽头,一座飞檐翘角的楼阁突然出现在异龙湖的出海口,流水在此回旋,草木环绕其周,这便是隐于山水之间的洄澜阁。没有醒目的标识,没有喧闹的人声,它就那样静静地伫立着,任时光流转,看潮起潮落,将两百年的沧桑与智慧,都藏进了琉璃瓦的流光与木构的纹理之中。
清乾隆三十八年的那个春天,当第一块基石嵌入异龙湖畔的泥土时,建造者或许未曾想到,这座为镇住水口、疏导水流而建的水利建筑,会在日后成为滇南古建史上的一颗明珠。历时两年的精雕细琢,洄澜阁初露真容,三重檐的架构层层叠叠,如同展开的画卷,将水利的实用与建筑的美学完美融合。然而岁月无情,风雨侵蚀与时光打磨,让这座楼阁渐显沧桑,直到光绪甲辰年,富绅王镇东在原址上重建,才让洄澜阁重焕生机,延续至今。两百多年间,异龙湖的水涨了又落,新街村的人来了又去,唯有洄澜阁始终坚守在水口,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
走近细看,洄澜阁的宏伟与精巧令人叹服。高二十米的楼阁拔地而起,却不显突兀,与周围的山水相得益彰;宽六米有余、长十八米的体量,让整座建筑既有磅礴气势,又不失灵动精巧。作为滇南地区保存完好的古代水利建筑,它的每一处构造都暗藏玄机。三重檐三斗三拱的设计,层层递进,既分担了屋顶的重量,又形成了极具韵律感的视觉效果,斗拱与梁架的榫卯咬合严密,没有一钉一铆,却能历经百年风雨而屹立不倒。两楼一底的格局中,第三层中间的抬梁式八角亭最为亮眼,八根木柱稳稳撑起穹顶,梁枋交错间,尽显工匠的精湛技艺,左右两阁并立,共五开间的布局,让楼阁既有对称的规整之美,又不乏变化的灵动之感。
阁顶的装饰更是堪称一绝。彩色琉璃瓦在阳光下折射出斑斓的光影,红、黄、绿、蓝等色彩交织在一起,艳而不俗,与异龙湖的碧水、岸边的绿树相映成趣。陶制的飞禽走兽镶嵌在屋脊与檐角,造型各异,栩栩如生,有的昂首啼鸣,有的俯身凝视,仿佛在守护着这座水畔楼阁。更妙的是,每层每个亭角都悬挂着一枚风铃,微风拂过,铃声清脆悦耳,穿透林间的静谧,回荡在水面之上。那铃声不似寺庙钟声那般厚重,也不似市井喧嚣那般杂乱,而是清冽中带着温润,悠远中藏着宁静,让人恍惚间仿佛置身深山古刹,所有的浮躁与喧嚣都被这铃声涤荡干净,只剩下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抚摸着楼阁的木柱与雕花,指尖能感受到木质的温润与岁月的痕迹。雕梁画栋之上,彩绘虽已有些斑驳,却依旧能辨认出当年的艳丽色彩,龙凤、花鸟、山水等图案栩栩如生,笔触细腻,工艺精湛。这些图案并非随意绘制,而是蕴含着古人的美好期许与文化寓意,龙的刚健、凤的华美、花的芬芳、山的沉稳,都在木梁与立柱之间流转,构成了一幅无声的画卷。桥头原本的左狮右象虽已不复存在,但从残留的基座中,仍能想见当年的威严与气派,狮的勇猛、象的祥瑞,与洄澜阁的水利功能相结合,既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也寄托了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向往。
阁内悬挂的四块匾额,更是为这座建筑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洄澜叠翠”四字,精准描绘了楼阁周围流水回旋、草木苍翠的美景,笔力遒劲,气势磅礴;“龙湖锁匙”则点明了洄澜阁在异龙湖水利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如同一把钥匙,掌控着湖水的进出,守护着沿岸的生灵;“南湖慈航”与“梵宇长春”则带着几分禅意与温情,让人在感受水利建筑实用价值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这四块匾额,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珍品,更是洄澜阁历史与文化的缩影,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每一笔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
2019年10月,洄澜阁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份荣誉既是对它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肯定,也让更多人知晓了这座藏于滇南山水间的瑰宝。然而,与不远处建水双龙桥的游人如织相比,洄澜阁依旧保持着门可罗雀的宁静。双龙桥凭借着独特的造型与盛名,吸引着无数摄影爱好者与游客慕名而来,而洄澜阁却如同被尘世遗忘的明珠,静静地躺在异龙湖畔,只有少数懂它的人,才会循着山水的指引,前来探寻它的奥秘。
或许有人会问,同样是古建筑瑰宝,为何洄澜阁会如此“冷门”?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不够优越?还是因为它的名气不够响亮?答案或许并不复杂。在这个追求流量与热度的时代,许多古建筑都被赋予了旅游标签,成为了人们打卡拍照的景点,而洄澜阁没有刻意的宣传,没有商业化的包装,它依旧保持着最本真的模样,坚守着水利建筑的初心,这使得它难以被追求热闹的游客所发现。但恰恰是这份“冷门”,让洄澜阁避开了过度开发的喧嚣,保留了历史的沉淀与岁月的静好,成为了一处真正的心灵栖息地。
漫步在洄澜阁的回廊之上,听着风铃的轻响,看着异龙湖的流水缓缓流过,心中不禁生出诸多感慨。古人建造洄澜阁,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疏导水流、防范水患,这是对自然的顺应与敬畏;而在建造过程中,他们又融入了精湛的建筑技艺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让实用与美学、功能与精神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这座楼阁,不仅是水利工程的杰作,更是古人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建筑,从来都不是为了炫耀与张扬,而是为了服务于生活、传承于文明。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节奏飞快的时代,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现代化的水利设施层出不穷,但我们是否还能像古人那样,在追求实用的同时,兼顾美学与文化的传承?是否还能像洄澜阁这样,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本真与坚守?洄澜阁的“冷门”,或许也是一种幸运,它让我们看到了古建筑最纯粹的模样,也让我们开始反思:在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之间,我们该如何寻找平衡?如何让更多像洄澜阁一样的珍贵文物,既能被世人知晓,又不被过度商业化所侵蚀?
风又起,风铃再次发出清脆的声响,如同古人的低语,在异龙湖畔回荡。洄澜阁依旧静静地伫立着,它不羡慕双龙桥的热闹,也不抱怨自身的冷清,只是在山水之间,默默守护着岁月的记忆,传承着古人的智慧。这座藏于山、藏于水的楼阁,就像一位沉默的智者,用它两百年的沧桑,向每一位到访者诉说着关于自然、关于文化、关于传承的故事。而那些关于价值、关于守护、关于平衡的思考,也如同异龙湖的流水,在我们心中回旋,久久不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