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山东,一定要赶一次集!”这是当下互联网上热度很高的一句话。从南到北,大集有着“赶山”“赶场”“赶街”“趁墟”等多样叫法,但山东的大集有些不一样,以“黄河大集”“运河大集”“海洋大集”的名号深入人心。
如果有细心之人已经发现了他们的共通之处——皆与“水”有关,为何山东大集偏爱“水”?这里面可有学问,古往今来,逐水而居是人类的生存发展规律,历史的演进、社会的繁荣、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水的滋养。于山东而言,黄河、运河、海洋就是山东的生存之本、文明之源。
黄河、运河和海洋就像三条动脉和廊道,深刻地影响了山东的文化发展轨迹。山东最早的大集可追溯至汉朝,其中济南仲宫大集已有2000多年历史。山东以水为脉、以集破题,让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可以与对话过往,联结文化。
近些年,山东大集的含金量在不断上升,2022年山东对乡村集市“化零为整”进行升级改造,推出“黄河大集”公共区域品牌,2025年又在此基础上推出“运河大集”“海洋大集”,实现“三集同开”,将山东大集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的新高潮。
千载的历史传承给山东的“三大集”赋予了历史的厚重。山东大集既保留着本真的烟火气息,更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焕发出新的生机。在“三集”现场,山东着力打造“文化大集”“非遗大集”等特色品牌,将优质惠民演出送到基层,开展非遗手造展示和展销活动,使大集成为了展现齐鲁文化的重要窗口,非遗手造焕新亮相,民俗演出跨界融合,乡村风情与人文底蕴得以生动彰显,将最厚重的文明“切片”融入市集烟火。
百变的山东大集因文化而异,因物产而殊。行走在“三大集”上,你会感受到不一样的风味与风情,秋季的丰收为大集增添了几分丰厚,渐寒的天气则提前酝酿出年味,漫步“黄河大集”,新收的杂粮、厚实的布鞋、朴素的柳编筐篓,样样实在;穿行“运河大集”,临清酱菜、清真烧麦、现冲茶汤,承袭漕运风味;驻足“海洋大集”,摆满渔网浮标、贝壳工艺品和鲜活海产,尽显依海而作的生猛活力。从农具海产到手工制品,从传统技艺到现代设计,山东大集上的样样货品贯穿古今,兼具实用与匠心。一方集市显一地特色,百变的山东大集恰恰说明了山东的地大物博、物产丰饶。
千载传承碰撞百变形式,激活的是“人文经济”。正如专家所言,“山东大集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可以将文化、消费等进行有机融合,推介地方特色产品,营造消费场景,提振乡村消费。”“三大集”紧扣四季消费特点策划主题活动,采用“宣传推介+线上带货+线下大集”的模式,集中展示齐鲁民俗风情与好品好物,既促进非遗传承,又推动文旅融合,更拉动居民消费、助力乡村振兴。除了传统市场交易,惠民演出、科普下乡、中医义诊、青年潮趣玩法等丰富内容的加入,让大集既有看头、有玩头,又有吃头、有买头,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让“人文经济”实现无缝落地。
在山东,大集早已不再是简单的交易场所,更蕴涵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是朴素生活中的美好图景。历经千载时光冲刷,山东大集未曾褪去往日光彩,反而在岁月洗礼中绽放出更为独特的光芒,续写着传统与创新交织的美好篇章。(今日头条·言即我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