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二,六合博物馆开始试运行,首日就迎来众多参观市民,周末两日,人流量更是突破两万。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近年来的“逛博热”。从故宫博物院这种国家级大馆一约难求,到各类地方性博物馆频频出圈,我们不禁要问:在这个信息爆炸、求新求快的时代,我们为何愈发需要这些存放着“旧物”的殿堂?
暂且不去探讨答案,先跟随人流,到六合博物馆里走一走。

在越王旨翳剑前,一位摄影爱好者长久驻足,拿起相机,透过取景框反复斟酌;在非遗老街展区,性格腼腆的阿姨看着亲切的场景,主动招呼女儿为自己留影;在程桥编钟前,奶奶把着孙子的手,在互动装置上演奏《茉莉花》;在展览的结语处,年轻人一字一句轻声朗读。

这些只是场馆里的一些小细节,但对于“我们为什么需要博物馆”似乎有所启发。就像黑格尔曾经说过,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

我们需要博物馆,作为审美的滋养。陶器朴拙,青铜器精巧,漆器多彩……面对这些凝练工艺智慧与古典美学的展品,摄影爱好者并非匆匆一瞥,他看了又看,被穿越千年依旧凛然的线条与独特的气度所深深吸引,试图进行一场沉默而专注的审美对话与再创造,将其内在的威严与历经沧桑的斑驳质感完美地定格下来。博物馆让我们有机会直面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色彩、线条与形态,学习如何细致地观察、沉静地品味,重新找回被现代生活稀释了的对“美”的敏锐感知力。

我们需要博物馆,作为时间的锚点。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生活方式迭代更替,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浮萍无根的失重感。而博物馆,恰恰提供了一个坚实的锚点。越王旨翳剑,剑身虽已斑驳,却依然透着当年的锋芒;程桥编钟,静静地诉说着两千年前的礼乐文明。这些穿越时光的实物,让我们触摸到历史真实的肌理。老物件们虽已退出日常生活,却在博物馆里获得了永恒。它们共同诉说着“我们是谁,我们曾创造过什么,我们将走向何方”,这些被珍藏的瞬间,最终汇聚成我们共同抵抗时间洪流的精神方舟。

我们需要博物馆,作为文化的传承。两千多年前的青铜遗响中流淌出《茉莉花》的旋律,这一刻,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可触摸、可聆听、可共鸣的当下体验。奶奶传授给孙子的,不只是一首民歌发源地的曲调,更是穿越时空的文化认同与血脉深处的乡情。博物馆正是以如此温情而有力的方式,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情感连接,让古老的文明在每一次亲手叩响、每一次凝神聆听中,真正实现从过去向未来、从长辈向下一代的鲜活传承。

我们需要博物馆,作为思想的广场。“万物有逝,唯精神可涉千载……”年轻人细细品读这些文字,“写得真好,说出了我心里想到却说不出的感受。”是啊,博物馆里的展品如同思想的媒介,让千年前的文明脉搏与当下的心灵产生共振,给予我们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的底气。这种基于实物证据的对话,也让人们打破偏见,更能理解文明的多样与包容。正如“六合”之名所寓意的那样,天地四方,和谐共生。

在此前我们预告博物馆开放的文章下,一位读者的留言令人印象深刻。“身为六合土著一分子,有幸参与了六合博物馆的装修、文物摆放等工作,为大六合的博物馆点赞,下周必须带全家人过来参观,顺便自豪地在他们面前说我也是参与者之一。”这些肺腑之言道出了博物馆最朴素的使命——它不是庙堂上的摆设,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它、感受它,在时间长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朵浪花。我曾在此,我亦是历史的一部分。

在2025年5月18日的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上,国家文物局发布了2024年文博领域的亮眼成绩单:全国博物馆年接待观众量突破14亿人次,创历史新高;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免费开放比例高达91.46%。
我们观察到,走进博物馆已逐渐成为一种深入的文化体验,其动力主要来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喜爱,而不只是表面的跟风。
对于这一现象,人民网曾指出,当代年轻人因见证国家发展而更能“以平视的视角审视自己”,并积极探寻背后的文化“密码”。他们惊喜地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越挖越有惊喜”的宝藏。这份从“试图理解”到“真正爱上”的历程,正是“博物馆热”形成的底层逻辑。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 博物馆正是这样一个让我们“知来路、明去处”的地方。也正因如此,“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共识——在这里,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堆叠,而是可感可知的文明现场;文化不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融入呼吸的精神基因。
愿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能将先民的哲思与城市的故事,化作您心间的一粒种子,在未来的日子里悄然生长,最终绽放为六合大地新的繁荣图景。
来源:六合区融媒体中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