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石龙中山路,骑楼的阴影与阳光交织,老街的砖瓦间流淌着岁月的气息。曾经,这里是“广东四大名镇”之一,商贾云集、百业兴盛、街巷人声。如今,百年街区正经历一场“逆生长”——不是推倒重建,而是在历史的肌理上精细修复、激活文化。雨污分流、电线入地、文保修缮、业态重构,一条古老街道正重焕生机。
石龙镇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还是东莞非遗文化的集聚地。目前已有17个国家、省、市、镇级非遗项目进驻开店,醒狮、新昌鼓、红漆描花木屐、家酒煮咸姜水,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在这里交织。
百年老街因非遗而鲜活,传统文化因活化而重生。石龙的故事,是一座岭南古镇以文化自信重塑城市灵魂的生动样本。
石龙镇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于2024年初立项,总投资超5.5亿元,由石龙镇作为投资与建设主体推进。项目采用“有机微改造、渐进式更新”的方式,在保留原有街区风貌的基础上,进行系统修缮与功能提升。
据介绍,该项目改造范围总计15.91公顷,涵盖中山路、太平路、巡查巷、南岸公园沿街部分建筑,形成“两轴一带四核心”的总体格局。整体项目分为四个片区同步推进,建设内容包括雨污管网、电线电缆、燃气、道路等基础设施提升,以及文保建筑修缮、骑楼立面整治、传统建筑活化利用等。
目前,项目经过前期研究与设计论证,由中规院牵头的集群设计方案通过专家评审,首个启动的“太平路口东侧片区(中山公园)改造工程”在今年8月完工。其余三处工程预计2026年底全部完成。
这场更新,是一次“修复”更是一次“复兴”。石龙的改造并非“整旧如新”,而是“修旧如旧”又“以用促保”,石龙将引入专业运营团队,确保街区后续管理与物业使用方向落实,让岁月留下的痕迹与现代生活和谐共存。街区不仅重现了岭南骑楼群的风貌,更保留了老城的生活烟火气。
老街活化不仅是外观更新,更是一场“人文重建”。未来,街区将打造成为集“市井生活、休闲体验、主客共享”于一体的文旅生活空间,在保护中延续记忆,在更新中焕发活力。
在焕新的中山路上,非遗元素几乎无处不在。雕花木屐、醒狮鼓点、姜水飘香,传统技艺融入街巷与生活。
石龙被誉为“东莞非遗第一街”,拥有17个国家、省、市、镇级非遗项目,6名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长期驻点,非遗展示、教学、销售融为一体。
不久前,在2026春夏米兰时装周上,一双由东莞非遗传承人梁锦泉父子手工打造的红漆木屐“战靴”,随演员蓝盈莹踏上国际T台,成为米兰时装周的亮点,也让“石龙木屐制作技艺”这一东莞非遗项目走向世界。它不仅代表工匠精神的延续,更象征着岭南手艺与国际时尚的对话。
木屐的“出海”,是石龙非遗活化的缩影。从地方作坊到国际舞台,这项古老技艺跨越地域边界,带动了老街文化品牌的全球传播。
在老街另一端,一栋三层骑楼焕然新生。“95后”主理人叶厚言回到家乡,将母亲创立的老字号“翡翠宫”重新打造为东莞首个非遗主题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翡翠宫·非遗食语·莞”。
这栋骑楼“文化载入、生活赋能、文创传递、互动体验”四大功能集于一体。一楼展销石龙家酒煮咸姜水非遗技艺,二楼设有文创书咖与展陈空间,既可以享受骑楼阳台中的休闲时光,也能成为举办沙龙、交流的“文化客厅”。
“希望在这里,非遗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符号,而能通过多元形式融入现代生活。”叶厚言说。如今,“翡翠宫·非遗食语·莞”已成为年轻人聚集的新地标,也让百年老字号焕发了“第二次青春”。
从米兰T台到中山路骑楼,石龙这条非遗街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一端连接世界舞台,一端扎根生活日常。
石龙的老街更新,不只是一场城市工程,更是一场文化行动。
街区还不断拓展国际交流维度。今年10月,在“欢朋满粤·跟着全运游广东”采风活动中,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俄罗斯等国的国际网红和留学生走进石龙,体验新昌鼓、舞狮、木屐绘制等非遗项目,对这座“举重之乡”赞叹不已。他们用视频、博客将石龙的非遗故事带向世界舞台,也让这座岭南古镇的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出圈”。
“在菲律宾也有木屐,但它们不是手绘的,鞋面上的图案通常是彩色织物手工刺绣而成。”采风团成员CASTANEDA MARIA NOELA表示,她想把这份手绘的木屐送给家人,并通过分享这次的体验,让家人了解中国文化对菲律宾的影响。
研学游成为文化共生的新动能。2024年,街区单日研学人数最高突破1500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此外,依托中山路打造的“石龙商埠骑楼文化节”成功入选首批50个“粤式新潮流”广东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活动期间累计人流量超50万人次,消费交易笔数达1500万,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在区域内形成强大的非遗传播效应。
如今的石龙老街,既有文化的“里子”,也有生活的“面子”。石龙名城建设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高质量推进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不断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推动商业策划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挖掘历史街区故事,逐步将街区打造为一个“活着的博物馆”——在这里,不只是看历史,而是可吃、可玩、可学、可驻留。
从修缮到运营,从保护到创新,石龙正在探索一种“文化驱动型城市更新”的样本:让空间有温度、让文化有生命、让老城重新焕发年轻的光。
策划:靳延明
统筹:吴擒虎 马新杰
撰文:郑家琪
设计:钟雨晴
摄影:龚名扬 麦晴怡 石龙宣
【作者】 郑家琪;龚名扬;麦晴怡;钟雨晴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