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古都
王士新
2024年国庆假期,我们家自驾到河南旅游,第一站到许昌市的胖东来商超,第二站到洛阳老君山景点,最后一站到洛阳古都,连住四夜,一个夜晚欣赏了应天门 3D 灯光秀及表演,一个夜晚游走了洛邑古城,而几个白天,分别去了夏都“二里头遗址”,到了白马寺,游览了龙门石窟,看了洛阳大运河博物馆,四天四晚,算是把洛阳古城沉浸式地玩透了。
4日下午5点多,到洛阳入住酒店后,我们坐地铁到应天门附近,走出地铁口,哈哈哈,就看到了和别的城市,完全不一样的情景,大街上,灯光通明,车流如织。人行道上,许许多多的男女青年,身着鲜艳的汉服,轻薄亮丽的丝绸面料,长裙,宽袖,行走在街头,沙沙作响,飘飘洒洒,神采飞扬。穿汉服的人群,不仅有年轻人,也有中年人,甚至老年人,人人脸上露出喜气洋洋且淡定自若的神情。
满大街到处是闪着霓红灯的唐装店铺,一家挨着一家,洛阳全城有2000多家唐装店铺,商场、地铁站均设汉服换装点,日均超 10 万人次穿汉服出行,形成 了“洛阳街头尽唐装” 的独特景观。
我们沿着人行道行走,去应天门看灯光秀。
仅到应天门的外围,就被热烈的氛围包围了,上千盏大红宫灯高悬在夜空中,无数支各色激光,在空中来回扫射,应天门城楼,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城楼前宽阔的广场上,人山人海,穿汉服的人特别多。许许多多挽着唐装衣裙的年轻人,找空隙处拍照片,更多的人,拍视频,做直播。
我们好不容易随着人流,挤到广场中央位置,站在一排宫灯下,以应天门为背景,拍照片留念。
仰望应天门,感觉比北京的天安门城楼(高34.7米,南北长48米)更雄伟,更壮观,真是太震憾了。
应天门是隋唐洛阳紫微宫的正南门,被誉为 “隋唐第一门”,其复原工程最大程度还原了历史原貌,展现出古代都城正门的最高礼制与雄浑气象。
复原后的应天门,高50.3 米(约 15 层楼高),东西宽 130 米,分别比北京天安门城楼高15.6米,宽82米,其由门楼、朵楼、阙楼、飞廊等组成,形成 “门” 字形巨大建筑群。其核心特色是双向三出阙的结构,主城楼两侧各有三重阙楼,层层递进,这种形制仅用于帝王宫殿,象征皇权至高无上。
城楼主体采用大跨度异型钢结构建造承台,既减少对遗址层的干扰,又重现历史上 “两重观,三出阙” 的壮丽格局。
应天门始建于隋代,初名 “则天门”,唐代因避武则天名讳,改为 “应天门”。这里是隋唐两代举行登基、改元、大赦、万国来朝等重大仪式的场所。
武则天称帝时,在此城楼宣布改唐为周,开启武周政权。如今,城楼二层设有遗址博物馆,通过实物、沙盘和多媒体技术,展示隋唐洛阳城的历史脉络与建筑智慧。
我们挤到应天门正中,想观赏在城门前的演出,但是,游客里三层,外三层,人头攒动,看不到演员的表演,只能听听演唱和音乐声。不过在演员演唱、表演的同时,25 台超清投影,将《万国颂圣》、《神都大婚》等史诗场景,投射到大红城墙上,展现了武则天登基时,帝王冕服、百官朝拜,仪仗队列等画面,其仪式感极其隆重,重现了公元 690 年,武则天在应天门城楼,宣布改元 “天授”、大赦天下的宏大场面,在光影交织中展现武则天的传奇人生,突出其 “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的历史地位。
现代3D 投影技术,让应天门城楼穿越千年,重新展示了盛唐气象。
演出结束,人群陆续散去,我们登上城门楼,最高门楼上的观景走廊,仅宽四五尺,只能供单人双向依次来去,门楼内的几个大厅,有各类陈设,都用红布条拦着,不开放,我们也只能匆匆看上几眼。
我走到城楼的一角,俯视城下,整个洛阳是“火树银花不夜天”,远处高大的古塔,火红身姿,璀璨夺目。一条条纵横交织的道路上,车流宛如一条条蜿蜒的游龙,在夜空中灵动地游走。
城门下,人们依然个个精神抖擞,拍照留念。在左前方大片空地上,数百位身着唐装的男女,兴致勃勃的拍抖音,忙直播。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变了,更接地气了,是怎么舒服,怎么过。
下城楼后,我们想走出去,但几条出口通道被封,人流太大,临时控制。在公园水塘对岸是洛阳九洲池,有一场大型演出《凤舞神都》,半圆形看台上,坐满了游客。《凤舞神都》以武则天登基为主线,演员们在舞台上表演如行云流水,观众们看得如醉如痴,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们距离演出舞台,隔着上百米的水面,演员们人影朦胧。
表演近一小时,我们隔岸观赏,虽不大清晰,但感觉还不错。我一边观看,一边回想着脚下这片土地,对咱们国家的特殊贡献。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兴盛始于夏商,奠基了华夏文明的根基,夏都“二里头遗址”(约公元前 1900 年)是最早的 “中国”。商汤灭夏后,在偃师建商城,成为早期国家统治的中心。进入西周,周公在此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伦理秩序。到了汉魏时期,洛阳成为丝绸之路起点,佛教东传的首站 —— 白马寺在此建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隋唐时期,洛阳迎来鼎盛。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开凿大运河,通济渠连通黄河与淮河,使洛阳成为 “天下之中” 的漕运枢纽。武则天称帝后定都洛阳,改称 “神都”,营建紫微城(面积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 6 倍)、其明堂、天堂等建筑,展现了盛唐气象,此时洛阳城人口超百万。
10月6日,我们白天游览了龙门石窟,晚上则游玩了洛邑古城。最大感受是游客特别多,穿唐装的游客特别多。
在河边,几株高大的香樟树相互簇拥着,树上布满了彩灯,绚丽多姿,连空气中都流淌着多彩的光芒。许多年轻人,特别是女孩子们,身着多彩亮丽的唐装,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她们或拍合影,或单独留影,更多的人,挑选一个角落,拍抖音,忙直播,边游玩,边挣钱。
洛邑古城目前分为一期核心区和续建扩展区,其中一期续建项目分为西、中、东三个功能片区:
西区:客家文化与高端旅居区。以吕家大院为核心,重点展示客家迁徙文化与豫西民居风貌。片区内保留了清代民居的院落格局。
中区:丝路文化与商业中心。依托金元古城墙遗址和新潭码头,打造以 “丝路风情” 为主题的商业街区。街道布局模拟隋唐里坊制,店铺林立、商贾云集,重现 “万国衣冠拜冕旒” 的盛唐气象。
东区:艺术交流与夜游核心区,以文峰塔夜景为亮点,建筑延续仿豫西民居风格,青灰色基调中融入现代灯光设计。
洛邑古城内有两处古建筑,特别吸引眼球。
文峰塔,塔高约 30 米,四方形结构,塔身逐层内收,砖缝间嵌铸铁加固。始建于北宋,明末毁于战火,清初重建,是洛阳现存为数不多的密檐式砖石塔之一。
河南府文庙,坐北朝南,沿中轴线分布棂星门、泮池、大成殿、明伦堂等建筑。始建于金元时期,为明清两代河南府最高学府。
洛邑古城通过 “修旧如旧” ,将历史遗址、传统建筑与现代文旅深度融合,不仅重现了古都洛阳的城市肌理,更成为活化传统文化的 “活态博物馆”。
我们在各条街巷中逛逛,走走,看看,看到最多的还是穿唐装的人群,他们潇洒飘逸地行走在大街小巷中,仿佛让我们有一种重回大唐盛世的感受。
夜深沉,我们带着快乐满足的心情,也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到酒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