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5日,屯堡文化调研采风活动走进贵阳市石板镇镇山村,这个曾因明代军屯而兴、因民族文化而名的古老村寨,如今实现从“军事堡垒”到“艺术聚落”的华丽转身。

镇山村的历史,始于明万历年间的一场军事行动。据《李仁宇将军墓志》记载,江西吉安府协镇李仁宇奉命入黔,见此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便在此设屯驻扎,取名“镇山”。此后,李将军与当地班姓女子结合,诞下两子,形成“李班一家”的独特血缘纽带,延续至今。
走进镇山村,村中至今保留着完整的屯墙、武庙等军事遗迹。北城门外的屯墙长1800余米,高5至10米,基宽3至4米,城墙厚3米,有战道等设施,是明代防御工程的活化石;武庙虽历经毁损,仍见证着村民对“武德将军”的崇敬。

作为贵州省首批“民族文化保护村”,镇山村拥有20余处省级文物。近年来,石板镇修缮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古建筑群,打造“家”概念文化空间。游客可在此品尝农家饭、欣赏布依歌舞、体验蜡染技艺,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成为研学旅行热门目的地。
以文物为根,以文化为魂。镇山村吸引20余个艺术工作室入驻。

走进艺术家打造的工作室群,贵州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杨安迪是最早进驻镇山村的艺术家,由他打造的以摄影为主题的艺术小院成为贵州艺术家的“聚集地”。
杨安迪说,决定搬进镇山村是因为看到了乡村的烟火气。镇山村给了艺术家许多创意灵感。

不少艺术家因为杨安迪陆续搬了进来。设计师娄波将他租住的农家小院改建为设计工作室并取名为波波堂;摄影师古佳骏入驻镇山后成为驻村艺术家,并帮助村民改建农家小院。
多年来,进驻镇山村的艺术家和文创主理人不仅带来了新的创意与活力,还踊跃参与到镇山村的保护与发展中来,通过聘任为石板镇“智库”专家和闲置农房美学指导顾问,用独特的理念和技艺,赋予镇山村艺术气息,营造文化空间,为村子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其中,村民与艺术家共建的“木槿小院”,年均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年收入突破30万元,成为网红打卡地。
在镇山村,艺术家与村民双向联动,通过深挖镇山建筑文化、屯堡文化、布依民族风情等文化资源,聚焦“一院一景、一户一韵”,倡导“就地取材、旧物改造”,将古老布依文化与现代艺术元素巧妙融合——老木雕琢成文创摆件、闲置民居变身画室、陶艺工坊、影像工作室,蜡染体验坊、文化书屋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镇山村悄然蜕变为充满韵味的“艺术聚落”,成为远近闻名的流量明星。
参加采风行的人民网记者高华表示,从军屯到艺术家聚居村,镇山村的发展印证了“文化赋能乡村”的无限可能。这座以石为魂、以文化为根的古老村寨,正通过艺术活化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花溪区石板镇党委副书记赵怡介绍,该村每年举办“布依族六月六”“跳花场”等文化活动,在古村保护中,村民主动参与修缮、环境整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当下,石板镇正以“天河五寨”建设为契机,创新旅游产品、提升公共服务,联动天河潭景区开发“军事文化+布依风情”研学路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编辑 何涛
二审 李劼
三审 闵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