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皖南,秋意正浓。
11月4日,第十一届全国民宿大会在安徽安庆市岳西县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业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商民宿发展未来。在这场备受瞩目的行业盛会上,黟县模式以其独特的构建路径与实践成效,成为一道亮眼的风景。
在大会的平行会议“区域民宿产业发展‘芯’动能”专题现场,黟县副县长饶罡明发表了题为《平台赋能+产业筑基:黟县民宿经济体系的构建路径和实践模式》的报告,向与会者系统阐述了黟县民宿的进阶之道。
同一天下午,在“拥抱民宿国际化新机遇”的平行会议上,黟县阿琳娜花园度假酒店主理人Armin Schober与他的中国妻子黄琼正分享着他们“从奥地利到宏村,赴一场徽州之约”的故事。
东西方视角在徽州民宿的交汇,恰是黟县模式开放性与吸引力的生动注脚。
这份报告揭示了一组扎根于徽州土壤的坚实数据:黟县持证民宿已达1070家,占安徽省总量的六分之一,其中拥有3家国家甲级民宿、135家皖美金银牌民宿。
更为关键的是,今年1月至9月,黟县接待游客1812.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17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与18.9%。
粉墙黛瓦之间,一种被概括为“平台赋能+产业筑基”的“黟县模式”,正将单一的住宿空间,锻造成驱动全域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它所探索的,正是在千宿竞逐的当下,如何让深植于地方文脉的产业生态,生长出超越传统路径的韧性与活力。
民宿产业的生态聚合:当“千宿百态”催生“百态百业”
黟县民宿的起点,是那片被徽州文化浸润的土地。粉墙黛瓦映着袅袅炊烟,古桥流水伴着欢声笑语,这里的每一栋建筑都承载着历史,每一处景观都诉说着传统。
1996年,黟县第一家民宿“旷古斋”开业,从此开启了民宿产业的探索之路。
然而,与许多地方一样,早期的黟县民宿多是“单打独斗”,各自求稳、求奇、求精,仅凭“一己之力”在市场竞争。
转变始于对“集群效应”的深刻认知。
黟县人明白,要让民宿从“散兵游勇”变成“产业劲旅”,必须构建起完整的产业生态。他们创立了覆盖中高端民宿、景区、设计、金融、绿色食品等领域的民宿产业协会,组建7个专委会,为民宿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
这一平台让“黟品五黑”、非遗文创等140余款“黟县好物”走进民宿商城,8位名中医、50余名直播达人与民宿“结对子”,15家绿色食品企业为300家民宿定制专属产品。
在塔川村,民宿集群不仅自己做得好,还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五黑”作物,让民宿客人尝到“黟县味道”,更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这种“共生”模式,打破了民宿与周边资源的隔阂,形成了良性互动的产业循环。
专业化提升是集群进化的另一关键。
近年来,黟县编制《黟县民宿管家服务规范》,联合安徽师范大学等院校打造15处旅游人才实训基地,累计培训2000余人次。
同时邀请高校设计团队,为120余家民宿量身定制风貌改造方案,让民宿建筑个性与徽州马头墙、小青瓦“无缝衔接”。
专业化带来的品质提升直接反映在市场表现上——黟县试营业的“第六季度假庄园”,面向高端商务客群推出10800元/晚的房型,试运营以来入住率超90%。
消费场景的延伸则让民宿产业能级得到全面提升。
在黟县的民宿集群,不只有“日咖夜酒”,碧山村民宿联合打造的夜间微醺市集,让游客在星空下感受徽州夜生活;黟云碧山民宿整合资源,推出“黟云”IP茶叶、手包等文创产品,让游客把“黟县记忆”带回家。
创新“票根经济+消费券”模式,使游客凭景区、演出票根可兑换民宿折扣券或文创产品,带动民宿复购率提升25%。今年1-9月,民宿文创及农产品销售额占总营收比重达20%。
从零散分布到优质集群,黟县民宿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
这不仅是数量的聚集,更是产业形态的升级,让“千宿百态”真正育出“百态百业”。
民宿价值的奇点突破:从住宿空间到业态枢纽的升维
黟县民宿的第二次蜕变,是从“住”的功能向“旅”的体验转变。
过去,民宿或许只是旅途中的歇脚处;如今,在黟县,民宿已成为连接各种业态的“枢纽”,推动着“民宿+”模式的多元发展。
围绕“中国画里乡村、桃花源里人家”核心IP,黟县推动民宿与极致景观、文化沉浸深度融合。
在“自在谷超级个体文旅新质生产力创新中心”,青年创客与民宿共生,让“融合创新、链接资源、孵化业态”成为共居共创的休闲新场景;在碧山西武休闲度假区,高净值人群可以在民宿里品徽州茶、赏田园景,享受慢下来的疗愈时光。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1-9月,黟县民宿平均入住率62%,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部分民宿入住率超90%,高端民宿平均房价上涨7%。数据背后,是民宿作为休闲度假载体的价值凸显。
康养旅居成为民宿功能的又一重要拓展。
依托全国首个且唯一的“气候康养旅居示范区”品牌,黟县把民宿变成“康养服务站”。
在西递潭口、宏村奇墅湖,康养民宿里推出五黑宴、八大碗等8类康养美食;西递康养旅居运营中心整合17个景区(村)、60余家餐馆、400余家民宿资源,为“活力老人”定制“秋养冬藏看黟川”一价全包方案;在关麓国际旅游度假区,智能助眠仪、星空白噪音睡眠屋打造“宿栖养脑”疗愈产品。
图为黟县渔亭稻田岩屿书舍,今年国庆成为了新的网红打卡点。汪澄 摄
据介绍,今年1-9月,黟县接待康养旅居游客300万人次,带动相关产业收入超5亿元。
文化传承同样在民宿中找到新的表达。
黟县让民宿成为“非遗课堂”,让徽州文化“活”起来。旧街墨野民宿开设徽墨体验课,游客亲手参与古法制墨,感受“墨香千年”的魅力;20余家民宿联合非遗传承人,推出竹编、剪纸等体验项目,让游客亲手触摸徽州技艺。
通过整合民宿与景区资源,黟县开发“非遗研学”“古建探秘”“徽文化大讲堂”等主题课程,今年1-9月接待研学团队近6000余个、散客11.5万人次。
高端赛事会奖活动则为民宿品牌提升注入新动能。
悦榕庄、未晞园等10家高端会展基地,吸引华为、奥迪、腾讯等企业举办商务活动65场;在国际摄影大展、自行车公开赛等大型活动中,民宿提供配套服务,把赛事客流转化为住客。今年1-9月,民宿承接赛事会展配套订单超4000单。
从单一住宿到业态枢纽,黟县民宿打破了传统边界,成为连接各种消费场景的核心节点。
此间,这种价值重构,让民宿不再是旅游的配套设施,而是旅游体验的中心所在。
乡村系统的民宿算法:以“小民宿”求解“大发展”命题
民宿业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产业本身,更在于其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
黟县的实践表明,当民宿经济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能够释放出惊人的能量。
在塔川等5个村,黟县试点“共享空间、共同引流、共同宣推、共同收银”的共同成长平台,整合住宿、餐饮、零售等优质商户入驻,创新“商户97%+村集体3%”分账机制,实现数税归集。
今年1-9月,平台累计营收超500万元,塔川平台已实现达限纳统,带动村集体增收8万元,民宿商户平均营收增长15%。
这一机制让村民不仅能出租闲置房屋给民宿,在民宿务工就业,还能在平台上销售自家农产品,真正实现“民宿发展,百姓受益”。
数字游民社区的打造,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黟县出台《支持数字游民发展政策十条》,以“NCC黑多岛”社区为基点,打造“愿意来、住下来、留下来”的支撑体系,推动数字游民与民宿产业深度融合。
自2024年7月运营以来,累计吸引5000余名数字游民入住民宿,他们自主举办特色活动47场,参与本地项目设计18项,完成“揭榜挂帅”任务22个,带动消费2200余万元。
这些带着创意与技术的年轻人,让古老的乡村焕发新活力,也让民宿成为“连接数字世界与乡村生活”的桥梁。
闲置资产的盘活,则让“沉睡资源”变成“优质资产”。黟县以国资为牵引,统筹和美乡村专项资金、“村落徽州贷”等政策资源,搭建闲置资产盘活平台。
通过“整村运营”“入股联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模式,盘活闲置资产36处、空心村3个,打造无名初等高端民宿;传统村落的老祠堂、老民居,被改造成乡村书局、电影院等公共文化空间。
岩屿书舍由200平方米老校舍创意改造,构建“阅读+咖啡+文创+研学+旅拍”复合空间,试运营以来营收超15万元,最大单日客流量超3000人次。
这些探索表明,黟县民宿经济的本质,不是简单的商业行为,而是一种系统性的社会创新。
它重新定义了民宿在乡村中的角色——不仅是旅游设施,更是资源整合者、社区建设者和文化传承者。
从点状突破到系统重构,黟县民宿正在撬动乡村的全面变革。
从1家民宿的探索,到1070家民宿的集群;从“单一住宿”的功能,到“百业融合”的枢纽;从“点状突破”的效应,到“系统重构”的变革——黟县的民宿产业,早已不是简单的“住”的生意,而是承载着文化传承、乡村振兴、文旅创新的“大事业”。
在全国民宿大会上,黟县模式向业界展示了这样一种可能:民宿可以超越住宿本身,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乡村与城市、传统与创新的平台。
它不是将城市生活方式简单复制到乡村,而是基于对徽州文化的敬畏、对品质的追求、对共生的践行,构建起一种既有文化底蕴又有市场活力的产业生态。
未来,随着更多如阿琳娜花园度假酒店这样的国际化尝试,黟县民宿还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其魅力。
而对中国民宿产业而言,黟县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取得的成绩,更在于它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让民宿经济在地性与现代性、保护与发展、文化与商业之间找到平衡点。
黟县民宿的故事,是关于如何让“诗与远方”在当代社会找到立足点的故事,也是关于如何让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民宿经济,不只是让游客留下来,更是让文化传下去,让乡村活起来。
来源:中新皖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