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矿业界】
◎王琼杰
提到地质旅游,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一批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和省级地质公园的申报命名,各类矿山公园的相继建成运营,各类地质博物馆和矿物晶体博物馆的免费开放,集自然观光、地学科普、研学求知、沉浸体验于一体的地质旅游曾一度成为大众推崇的热点。
在10月24日举行的2025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全国第二批30个矿区生态典型案例中,首次纳入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以地质旅游为主导的矿业遗迹保护性开发案例,为如何更好地发展地质旅游提供了示范。
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地方包括一些景区管理部门对地质旅游并不待见,社会公众参与度也并不高,地质旅游的推进举步维艰,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在我国旅游行业,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地质旅游是大众推崇的热点,而地质公园和地质旅游不仅常常被旅游界所忽视,也往往被所在景区搁置一旁,这无疑是当前中国地质旅游发展中的一个核心困境。简单来说,就是‘概念热’而‘体验冷’。”多年从事地质旅游调查研究和策划设计工作的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秘书长、河南省地质学会旅游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南省地质旅游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张忠慧分析说。
江西德兴铜矿尾矿湖
地质旅游成为大众推崇“热点”
地质旅游是以考察具有科研与观赏价值的地质景观为核心的旅游形式,其概念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创立的旅游地学学科体系。该活动依托典型地质剖面、古生物化石群等景观资源,兼具科普教育与学术考察功能,并通过体验式地学旅游新模式提升科普效果。
近年来,随着深度旅游的来临,地质旅游作为科学旅游的一种,其概念已经成为大众推崇的热点。而一些世界和国家级地质公园的建成运营,以及景区配套建设的地质博物馆,为地质旅游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便利。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世界地质公园共有49处,数量稳居世界首位;已建成国家地质公园284处,另外还有一大批省级地质公园。可以说,数量众多的地质公园,为地质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张掖世界地质公园
“岩石圈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地质旅游的宗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地质旅游的最大特点是神奇和神秘,神奇主要表现在地学之基方面,几乎所有神奇的自然文化现象都和地学密切相关;神秘主要表现在漫长久远的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海陆变迁、地质事件、生物灭绝等所留下的证据。”张忠慧介绍,抓住地球科学的神奇、神秘,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科技手段,讲好地学自然资源科学故事,已成为地质旅游的三大热点。
据张忠慧介绍,当前地质旅游之所以备受推崇,成为“热点”,主要源于宏观层面和消费者需求的积极变化。一是“诗和远方”的升级需求。随着大众旅游经验的丰富,人们不再满足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浅层观光,而是渴望在旅行中获得知识、启迪和更深层次的精神享受。地质旅游恰好满足了游客的“自然观光型旅游”“休闲度假型旅游”“研学求知型旅游”和“体验型旅游”的多重需求。
“而科学与文化内涵的吸引力,则赋予了地质旅游强大的生命力。”张忠慧说,地质遗迹是记录地球和生命亿万年发展演化历史的“史书”,蕴含了丰富的科学信息。解读一座山、一块岩石、一个化石背后的故事,如沧海桑田的变化、恐龙时代的启示、火山喷发带给人类的福祉与灾害、三大岩类岩石的变化规律、岩浆岩、变质岩与宝玉石、风水留下的地质信息等等,能够极大地提升旅游的品位和魅力,符合中高收入群体和亲子家庭对旅游“寓教于乐”的期待。
而这几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独特的地貌景观,如张掖的彩丘、乌兰哈达的火山等,极易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形成视觉冲击,成为“网红打卡地”,这种流量进一步炒热了地质旅游的概念。
乌兰哈达火山
与此同时,国家大力倡导“文旅融合”和“素质教育”。地质公园和景区的地质旅游作为绝佳的自然教育课堂,自然成为学校对学生开展研学旅行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地点,也带来了稳定的客源和社会关注度。
“地质旅游作为一个概念,符合旅游消费升级和政策导向的大趋势,因此被市场和社会所推崇,成为了当前旅游的一个热点。”张忠慧表示。
地质旅游缘何被景区忽视
与当前许多景区竞相申报地质公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景区对地质旅游重视不够,关注度不高。近年来,各类地质公园之所以普遍存在“重申报轻建设、重景观轻地质、重外表轻科普”,深层次原因就在于这些景区仅把地质公园当成了吸引游客的招牌甚至“噱头”,而没有把地质公园当成丰富旅游资源、发展地质旅游、开展地学科普、培养游客科技素养的重要工具和载体。
“这几年来,许多景区虽然也是地质公园,有的甚至是世界地质公园,但这些景区并没有围绕‘地质’做文章,也没有把地质旅游放在突出位置,更没有把地学科普摆上议事日程,仅从景区的文字介绍中才能捕捉到地质公园的零星信息。”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
事实正如此。这几年一些比较火爆的景区,虽然在各种宣传资料中常常以地质公园自居,并以此来招徕游客,但景区内关于地质公园的基础建设投入很少,有的连地质标牌、地质解说词都没有,一些景区甚至连最起码的地质博物馆都没有建设。而在各种宣传片、自媒体宣传中,地质公园也是一笔带过,突出的更多是山水自然景观以及景区内四季景色的亮点,而对这些独特自然景观形成的年代、地质成因等背后的故事却很少提及。更有甚者,少数景区为了挖“卖点”蹭“热点”,对一些独特的自然景观采用低俗不良的方式“编故事”“讲神话”,误导游客。
“一些被命名为地质公园的景区,之所以不重视地质旅游,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张忠慧认为,这一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景区运营方在微观层面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利益考量。首先是专业性与大众化的矛盾。地质旅游是高门槛的科普。地质公园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地球科学内涵。但真正能够在短时间内理解“断裂带”“褶皱”“变质岩”“侵入岩”“地壳运动”“造山带”等专业术语的游客是极少数。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如果缺乏生动有趣的解读,地质遗迹看起来就是毫不起眼的“一堆石头”,远不如山水、花卉、人造景观那样具有直观的审美吸引力,景区投入大量资源来做地质科普,极有可能是“叫好不叫座”。
而投入产出比不高则是景区不愿意开拓发展地质旅游的主要原因。地质公园的解说系统建设成本高,尤其是优秀的地质解说需要专业的导游、精美的博物馆、通俗易懂的标识牌以及高科技的互动设备等,都需要有持续的资金和人力投入。这些地质旅游的投入相比于建设一个缆车、一个玻璃栈道、一个大型实景演出这类能直接、快速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而言,不仅回报周期长,而且难以量化,导致景区的经营管理者在有限的预算下,自然会优先选择“短平快”的项目。
“地质公园管理体制的错位,也是当前一些景区发展地质旅游积极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张忠慧进一步分析说,地质公园通常肩负着“保护、科研、科普、旅游”四大功能。尤其是地质公园的宗旨是“以保护为主,在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地质公园的使命是“保护不可再生的地质遗迹和生态资源,科学普及提高国民素质,开发旅游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这直接导致地质公园把保护与科研当成首要任务,常常会对旅游开发有所限制。而作为景区,其核心目标是吸引游客、创造经济收益。这种内在的使命冲突、多重目标的设置,造成管理方在实际操作中常常顾此失彼。与此同时,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或“国家地质公园”是一份很高的荣誉(拿“牌子”),能提升景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因此,地质公园的申报常常会受到地方政府重视。但拿到牌子后,后续的科普维护、科研合作等“里子”工作,则需要景区负责,不仅要持续投入,而且不易被上级考核和游客感知,因此就容易被景区所忽视。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政策的实施,各地的旅游景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旅游成为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景区需要不断制造话题和亮点来吸引游客。而地质变迁的故事动辄以“百万年”甚至“亿年”计,而人类文明的历史只有短短的数千年,“如果恐龙灭绝在1.8米的高度,那么人类文明的厚度还不及一张纸的厚度”。因此,在一般公众的时间尺度上根本无法想象,导致地质旅游对公众缺乏吸引力,长期得不到关注,而花海、灯光秀、网红打卡点等更容易在短期内制造营销爆点。因此,景区的宣传和资源会向这些更能“引流”的项目倾斜。
“总之,地质公园被景区忽视的根源就在于,‘地质旅游’的热,是市场需求端对高品质旅游体验的‘概念热’,而‘地质公园’的冷,是供给侧(景区)在现实运营中因成本、收益和难度而做出的‘选择性冷落’‘被逼式舍弃’。也就是说,地质公园的科学价值与大众旅游的娱乐化、商业化需求之间,存在一条尚未被有效跨越的鸿沟。”张忠慧说。
地质旅游当如何破局
我国地质旅游当前面临的困境可概括为两个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一是“景观”与“科学”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由于科学知识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需要很高的专业能力和创意,投入大、见效慢,景区在营销和开发中,将其等同于普通风景区,倾向于强调地质遗迹的视觉奇观(如地形地貌像某种动物、某种物件),而最核心的科学价值(形成机理、演化历史、全球意义)却被简化或忽略,导致地质旅游“名存实亡”。二是“经济”与“保护”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由于地方政府和运营方的财政收入与游客数量直接挂钩,景区在开发压力下,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可能会在地质遗迹核心区建设不协调的旅游设施(如大型缆车、玻璃栈道),甚至破坏性地开采化石、矿物标本,与地质公园建设的理念相互矛盾。
“其破局之道的关键在于完成从‘地质遗迹’到‘沉浸式体验’、从‘拥有资源’到‘运营体验’的系统性根本性转变,将地质公园从一个‘科普教育基地’升级为一个‘充满知识和惊喜、寓教于乐的旅行目的地’。”张忠慧建议,一是强化监管,建立动态评估和退出机制,明确划定保护红线,探索建立“特许经营”制度,将旅游收益的固定比例反哺于地质遗迹保护和科研工作。二是组建由地质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编剧、设计师和导游组成的团队,学习国际先进经验,用故事化、拟人化、艺术化的方式将艰深的科学知识“翻译”成有情节、有角色、有悬念的文化故事和旅游产品。三是打造“地学+”产品矩阵,包括地学+文创——开发基于特色化石、矿物、地貌的高品质文创产品,让游客能把“地球历史”带回家;地学+研学——设计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标准化研学课程;地学+康养——开发地域特色的康养产品;地学+户外——开发地质徒步、化石挖掘体验、岩壁攀岩、地热探险等沉浸式户外项目;地学+艺术——举办地质摄影大赛、大地艺术节、洞穴音乐会等,提升美学吸引力等,将地质资源“转化”为可体验的产品。四是利用AR/VR/MR技术,在关键观测点,通过手机APP或AR眼镜,重现亿年前的恐龙生活场景、火山喷发壮景或海洋淹没大陆的奇幻景象,让“看不见的历史”变得“看得见”;同时建设智慧导览系统,提供基于LBS的个性化语音讲解,根据游客行走的路线自动推送相关知识,支持多语种和趣味问答。五是围绕培养“地学旅游向导”的目标,设立专业认证体系,对导游进行系统性的地质学、生态学和讲解技巧培训,让他们成为“故事的讲述者”和“知识的启蒙者”。发动“公民科学家”计划,设计简单的科考活动,鼓励游客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收集数据(如记录化石点、测量水质),并授予荣誉证书。这不仅能增加参与感,还能为科研提供辅助数据。
实际上,这些年在发展地质旅游方面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在国际上,英国 Jurassic Coast(侏罗纪海岸)成功将“寻找化石”这一活动打造成公园的核心IP,并制定了严格的“化石采集守则”,完美平衡了公众的参与体验与化石的科学保护。冰岛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巨型地质公园”,其旅游产品与地质特色深度捆绑在一起(黄金圈、冰川徒步、火山探险、地热温泉),地质故事是其国家旅游名片的核心。
英国侏罗纪海岸
在国内,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西峡恐龙遗迹园经营者采用独特的理念,策划了独具特色的恐龙蛋博物馆、恐龙蛋遗址馆、恐龙科普馆、恐龙嘉年华等项目,让恐龙蛋、恐龙成为景区的核心IP,并依据“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规定”,制定了严格的“恐龙蛋和恐龙化石体验守则”,完美平衡了公众的参与体验与化石的科学保护。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老君山景区则利用花岗岩形成的高山地貌和地处南北过渡带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大力宣传变化万端的天象物候景观,让游客亲身体验一次“彩云飞翔追星月,仙境离尘入人间”的感受,让老君山成为名副其实的仙山,成为游客关注的热点。而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龙潭峡景区依托位于黄河小浪底水库(万山湖)边的区位优势和中元古界红色石英砂岩形成的红石峡谷崩塌地貌和红岩碧水奇观,倾力打造美丽山水观赏、自然奇观体验、峡谷飞跃和水上游乐沉浸等,成功成为国家5A级景区,让地质故事成为景区旅游的名片。
老君山
还有这次在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被自然资源部评为全国第二批30个矿区生态典型案例的新疆可可托海等地,通过深度挖掘矿业历史与工业遗产价值,将冰冷的矿坑、废弃的厂房等矿业遗迹转化为承载记忆的陈列馆、教育基地与旅游平台,既守住了生态红线,又激活了文化基因,为矿区、景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人文温度。
“中国地质旅游的破局,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一部门一景区之力,既需要管理者转变政绩观、运营者具备长远眼光和创意能力,又要求研究者放下身段投身科普、技术者提供沉浸式解决方案、旅游者提升自身旅行品味。唯有多方协同,上下同心,真正让游客到景区旅游后不再感叹‘不过是一些石头山’,而是发自内心地震撼于‘原来我脚下每一步,都是亿万年的地球史诗’。”张忠慧最后表示,只有当科学真正与体验和情感共鸣时,地质旅游的黄金时代才会真正到来。只有当景区管理者发现,做好地质科普本身就能成为吸引游客的“爆点”和核心竞争力时,地质公园和地质旅游才能真正从被“忽视”的角落,走向文旅融合舞台中央。
原标题:《叫好不叫座!我国地质旅游如何破解尴尬困局》
本文来自【矿业界】,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