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阳福道15处景观串成线,线上挂着历史与文化
吴开荣
莆阳福道(凤凰段)北起东圳水库,南至木兰陂,总长约38公里,是省、市重点工程与为民办实事项目。福道建设不仅重视工程质量,还要彰显人文特色,精心打造成城市的会客厅,文化的高地。沿途有重要的15处景观节点,而景观节点独具特色的命名无增添了福道的文化内涵、历史文脉、幸福指数,更重要的是能以文载道、以文赋能、以文化人。
- 东圳怀恩
东圳水库,是莆田人民的“大水缸”,于1958年6月动工,1960年4月竣工,从此延寿溪水患根治,百万市民饮水得到保障。东圳精神是莆田市在建设东圳水库过程中孕育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核心内涵是“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当时首任莆田县长、东圳水库建设总指挥原鲁山亲临工地一线,夜以继日与民工共劳作。有一次,水库大坝被洪水冲垮,他冒雨站在坝上高喊:“水涨一寸,坝高一尺,我们誓与大坝共存亡!”大家士气倍增,严防死守,最后保住了大坝。
在东圳水库建设中,莆田13个人民公社的10多万干部群众、驻军部队等紧密配合,形成强大的建设合力。当时建设条件极为艰苦,民工们吃地瓜干、住草棚,肩挑土石、人力打夯,甚至在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下坚守工地。为支持水库建设,库区2666户13382人主动迁移,舍小家顾大家,毫无怨言。建设者们不计报酬,以工地为家,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后,体现了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饮水思源,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来到大坝,感其人,怀其恩,致敬原县长,致敬10万军民。把感恩的心化作保护生态的践行者,化为建设新莆田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2、闸口洪钟
此处景观在2号闸口。“闸口”有闸门,起到调控蓄水与泄洪的枢纽作用。闸口在泄洪时,水流奔涌而出,轰鸣巨响,声震山谷,犹如洪钟;洪钟大吕,冲天的水泄气势仿佛是对莆田人民战天斗地的一首赞歌,也是对建设东圳水库的一代人的致敬礼赞。
“闸口洪钟”既是水利工程的功能体现,也是东圳精神的铿锵表达,成为融合地标与文化的符号。
3、状元笔架
东圳水库坝头左侧群山呈现三山夹两谷,远观酷似笔架,汇聚莆阳文脉所在。莆田历来有“地瘦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家风传承,自古文风蔚然,科甲鼎盛,历史上共走出2482名进士,21名状元。状元情结老百胜喜欢,传承“状元”文脉;状元精神政府提倡,行行出状元,业业齐发展,弘扬“争第一。创唯一”的状元精神。
“状元笔架”既是形肖,又是期盼,更是传承。造化钟神秀,人心有神往。该命名体现了莆田“文献名邦”的美誉,彰显了科甲鼎盛的记忆,预示了生生不息的文化愿景。
4、佑见鹊桥
此处景观为渠道上的一拱形石桥,横跨渠道,桥身黝黑斑驳,乃时光沉淀下的印记。唐代莆田籍诗人黄涛《七夕》诗云:问道天河有鹊桥,年年此夕会今宵。无名石桥取“鹊桥”倒十分恰当而有诗意。鹊桥是牛郎与织女相聚之地,象征恋人有缘相会,是一座浪漫、幸福之桥。“佑见”谐音“又见”,既有莆田人虔诚福佑文化,又暗含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年年相见”的永恒意象。“佑见鹊桥”寓意期盼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俊男靓女喜结良缘。“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让游客跨此桥而心生文化情愫,目及桥身而心驰银河。
“佑见鹊桥”以“桥”之实体意象,产生“鹊桥”之文化意象,终归“佑见”,有一种朴素的美好愿望。桥虽残,梦仍在。
5、老鸢巢
此处景观的山体呈老鹰展翅状,且据当地老人回忆,过去有很多老鹰在此筑巢、栖息、盘旋,结合山形与物象,当地人称此处为“老鹰巢”,而“鸢”古义常指老鹰,为显文雅一点,命名为“老鸢巢”。
“老鸢巢”莆田话字面意义就是老鹰的巢,既显示野性、又让人联想到北京的“鸟巢”,无形中提高档次。“巢”也可联想到“归巢”,在外的游子对故乡叶落归根的意味。“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燕子归来寻旧垒”,鸟儿飞得再远也忘不了旧巢。人也是一样,走得再远心中总惦记着故乡,乡愁萦绕在心间。
6、泗华野趣
该处是泗华山上的一个观景台,在观景台上可俯看泗华全貌。“泗华”是地名,“野趣”源自附近的泗华郊外公园,“泗华野趣”隐含着一种亲近自然、享受原生态的“福”生活,与莆田“福”文化中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内涵相契合。
徐寅在《郊村独游》诗中所写的“出门惟与野云期”的意境,与泗华溪所能引发的纵情山水、逍遥自在的闲适心境相通。徐寅选择回乡归隐,本身就是一种追寻“野趣”的生活方式。黄滔在《严陵钓台》诗中写到“终向烟霞作野夫,一竿竹不换簪裾”,也表达了钟情烟霞、甘为乡野之夫,不屑于官场浮华的心志。这种心境与“野趣”所蕴含的淡泊、真朴、逍遥的意韵是高度共鸣。唐代两先贤的诗句道出了崇尚自然野趣,今人观此地此景,不觉中有本土文化认同。
7、天马归德
此处景观在天马广场处,广场上矗立的两匹天马仰天长啸,四蹄腾空,动感十足。在广场可仰观天马山之巍峨,俯瞰市区之繁华。汉武帝《天马歌》诗云“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寓指“四方贤才,归顺于有德之所大汉”、天马归德何尝不是天马归莆,莆田既是文献名邦,又是国家级文明城市,更是东南经济新兴城市,人才归于有德之地——莆田,“天马归德”实至名归。
8、天空之境
该节点位于天马广场的下方,圆形设计映天穹如镜。此地独特的圆形步道设计,游客仰视时可见天穹如圆镜悬顶,暗含“天之明镜”的玄妙意境。同时,在古代,“镜”不仅用于照容,更是一种礼器,有“明镜高悬”“以史为鉴”之意,代表公正、反省和智慧。将这面“天镜”置于莆阳福道,也隐喻着此地作为“文献名邦”“御央之乡”,承袭着以天为鉴、修身明德的传统文化精神。透过镜面,蓝天白云千载空悠悠,
“天空之境”让游客在圆形天穹下感受到“诗行天地间,镜收千古月”的时空交响,既有木兰水镜之清澈,又有天穹明镜之朗照,更有“月下飞天镜”之柔媚。
9、智泉珠瀑
此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古已有之,文化底蕴深厚,现今仍是众多游客打卡地。智泉有首尾相连的三叠飞瀑,泻入深潭时,其凌空飘洒的水珠,在阳光下犹如万斛珍珠闪闪发亮,故而得名“珠瀑”。据说,此泉原名梅花漈,明代正德年间提学陈伯献辞官后隐居于此,反柳宗元“愚溪”和孔子不饮“盗泉之水”,把它改名为“智泉”并题刻于石壁,至今,崖壁上仍留有他当年的题刻。莆田人自古就有“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智泉”两字一语道破莆田传统文化之精髓,堪与庐山东林寺的“聪明泉”相伯仲。
10、月季(济)慈云
此处景观位于石室岩山腰,拟种植月季花为植物园,附近也建有一观音亭。观音亭畔月季妍,梵音花影两相宜。“月济慈云”四字之妙,尽藏佛理花语之双关。月者,既喻月季繁盛如云霞铺锦,亦暗合佛门明月清辉之象;济者,承观音济世之心,也是传承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佛教与公益慈善”主题之意;慈云者,直指大士慈悲如云覆世之境,而此间花云佛云竟成三重交融——月季成云是为花云,观音垂慈是为慈云,月光洒落更添清云。
“月济慈云”,夜空中一轮明月穿过淡云,明月皎皎,慈云缕缕;大地上绿草茵茵,绿树婆娑,蝉鸣蛙噪,清风徐来,天上人间,惬意至极。晏几道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依稀浮现在眼前,民乐《彩云追月》仿佛回响在耳畔,美景美乐构成了小市民平凡生活的轻松画面。
月济慈云者,非惟景致之描摹,实乃佛性与自然之共鸣。游人至此,但见花映宝相,云绕梵铃,顿生红尘净土一念间之感悟。名之深意,正在于此。
11、广化塔影
莆田民间盛传:“未有兴化,先有广化;未有广化,先有文化”,广化寺承开莆来学之文脉,跻身“福建四大丛林”,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广化寺东侧有一座八角五层空心仿木构楼阁式石塔,是为“释迦文佛塔”,距今近千年。“塔影”则指此塔映渠道水面的倒影,水波粼粼,塔影幢幢,宁静庄严。名寺伴名塔,渠水护寺塔,唯美画面古朴又温馨。
12、开莆来学
“开莆来学”这一名称,蕴含着对郑露三兄弟在莆田开创儒学教育与传播事业的深切纪念。郑氏兄弟在此创建“湖山书堂”,将中原儒学带入当时尚属文化欠发达的莆田地区,开创性地建立书堂、收徒授课、教化乡民的功绩,被认为是福建第一所民间私人学校,为莆田的文化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为此立“开莆来学”牌坊,坊上“道承东鲁,学启闽南”(或“学启南闽”)的题词,恰是对其传承山东曲阜孔孟正统儒学、开启闽南(或福建南部)教育之风这一历史贡献的高度概括。“开莆来学”不仅仅是一段历史佳话,更是莆田文化身份的源头标志和精神图腾。它象征着文明的开化、教育的重视以及文化的传承。
13、钟潭噌响
钟潭噌响”是原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相传东越王余善反叛汉朝,兵败后率残部被汉兵围困于此,其亲信将玉玺藏于金钟投入深潭,此潭因此得名“钟潭”。当瀑布水流撞击深潭时,发出如钟鸣般的巨响,故有“钟潭噌响”之名。
其实“钟潭噌响”四字,出自苏轼《石钟山记》里的名句“噌吰如钟鼓不绝”,借指地形如钟的钟潭,有一条瀑布从山崖高处跌落潭中,潭水溢出后,又分成三股小瀑布,分别注入下方的小石潭,其上下一路水声,如钟,如鼓,噌吰作响,山鸣谷应,余韵不绝。
14、飞虹卧波
木兰溪上见长虹,铁管横波势若龙。杜牧《阿房宫赋》里有“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极言阿房宫之盛,让人容易联想到管道的壮观。
飞虹非徒具形貌,实载莆人治水智慧,昔有木兰陂镇海潮,今见倒虹管引清流。溪水经虹管腾空而过,似天河倒泻,润泽北岸。名中“飞”字显奔流之势,“卧”字彰稳固之姿,工程匠心与文心在此交汇,恰应“科学艺术两交融”之旨。
15、凤凰屿上
语出《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爱止。”“凤凰”,直接点明节点位于莆阳福道凤凰段,同时借助凤凰的美好意象,提升文化品位,寓意吉祥、焕新与升华。“屿上”直接点出了其所在的地名,另外,董田地处福建沿海,水系发达,境内有木兰溪等河流,古代兴化平原曾是一片“水乡泽国”。“屿”通常指水中岛屿或隆起的高地。木兰陂位于木兰村和屿上村之间,而水利博物馆建在木兰陂旁,与屿上一词暗合,也象征着该节点是莆田治水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凤凰屿上”既呼应了莆田城西的凤凰山地标及萧阳福道“凤凰段”的背景,又形象地体现了水利博物馆与木兰溪水相伴相生的关系,更寓意着木兰溪治理如同“凤凰涅槃”般历经艰辛而重获新生,从历史上的水患之地变为今日的安澜清波和幸福之道。
后记:为莆阳福道命名是市政府点题,市政协答题。市政协组织“挖掘历史文化故事,赋能民生工程”课题组,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多场集思广益会议,形成以上15处景观节点命名,待市政府审定公布。若你有更佳命名以及历史文化解读,请再评论区发表高见,共同赋能莆阳福道,弘扬莆阳文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