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晚,2025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典礼在成都西村大院隆重举办。现场公布了六大奖项,包括公共空间、社区营造、生态友好、建筑贡献、城市创新五个子奖项和一个组委会特别奖。
其中,成都传媒集团的“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项目凭借对工业遗存的文化再生,荣获组委会特别奖。
这是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典礼第三次来到成都。三联结缘成都背后,不仅仅是建筑空间的理念创新和价值更迭,更是城市的人文辉映和情感共鸣。
六大奖项出炉
还有面向成都全城的开放现场
什么是三联人文城市奖?该奖项2020年首次发起及举办,以双年为周期,在中国城市化从空间到人文、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节点,着眼于城市更新的新方式,寻找在地、融合、创新、可持续四大维度上有突出表现的项目。
昨日颁奖现场,东郊记忆项目荣获组委会特别大奖。在组委会特别奖的颁奖词中提到——东郊记忆的获奖揭示出一条朴素真理:人心向背,才是真正揭示城市空间兴衰的底层逻辑。

▲市民游客在东郊记忆“成都墙”前打卡拍照
除了主奖项组委会特别奖之外,现场还有五个子奖项陆续颁出:公共空间奖(重塑市民共享空间)、生态友好奖(绿色技术与自然共生)、社区营造奖(基层治理与社群活力)、建筑贡献奖(设计推动社会进步)、城市创新奖(科技与人文融合),多维度聚焦人文关怀。
建筑师张鹏举的“西乌素图村民中心”获得建筑贡献奖。这个位于呼和浩特附近的项目,本是一个为改善村里缺乏公共服务设施现状而建的多功能场所,项目建成后不仅为沉寂的村子带来了人气,也带动了村子危旧房的再利用改造和新型旅游业的兴起。
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获得“公共空间奖”。陶溪川曾经坐落着一批老瓷厂,20世纪90年代末,一度辉煌的老瓷厂陆续关停,后来通过老厂区活化探索,将其打造成文创街区。
关中忙罢艺术节获得“社区营造奖”。该艺术节以传统“忙罢会”民俗为基础,自2019年起已连续举办六届,其举办地、位于秦岭北麓的西安鄠邑区蔡家坡村也从贫困村发展为年旅游超1400万元的艺术乡村。
北京亮马河滨水景观廊道获得“生态友好奖”。该项目以周边企业及居民的需求为切入点,让“建筑-绿地-水体”无缝衔接,将两岸沿线原本破碎、不成系统的公共空间重新整合为一条拥有多元特色的滨水和慢行系统,成为周围市民们触手可及的门前“绿水青山”。
深圳南山百校焕新行动获得“城市创新奖”。该项目对143所学校进行了升级改造,惠及了约12.5万名学生。建筑师团队在改造过程中提出“像树一样成长”的理念,让校园空间里的每个连廊单元与现有教学楼充分结合,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内容。

▲西村大院 图据视觉中国
这也是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典礼第三次来到成都。2021年,28位建筑与人文领域专家提名,10位建筑师与7位文化评审共同参与,最终将首届“公共空间奖”授予西村大院。
两年后,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继续落地成都中国—欧洲中心,以“流动的公共”为主题,聚焦“人文、公共、创新、美学”的交汇。成都猛追湾城市更新项目获组委会特别奖。

中国—欧洲中心
今年,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在成都西村大院揭晓,以“故事剧场”为年度主题,聚焦那些仍在生长的空间与行动。
从启动到颁奖典礼,跨时已经半年:今年5月,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正式启动。7月,由10位规划与建筑专家组成的初审团从全国187个提名项目中投票选出入围名单。在10月中旬的终评会,终审团完成了最后一轮投票。
同时,在11月1和11月2日,三联将把整个西村大院作为舞台,以“成都云游”,开趴、开戏、开麦、开动,开启一场面向全城的开放现场。
为什么是成都?
人文气质与城市价值辉映
三联与成都三度牵手,并非巧合。
在今年人文城市奖考察中,终审团一行来到成都。成都建筑师刘家琨担任本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终审团的联合主席,在他熟悉的成都玉林社区,他第一次系统理解到“社区主任、居民与设计师的深度协作”。
“我喜欢成都的松弛感。尤其是玉林,这种老街区的文化生态,一直滋养着我。”他给这座城市贴了两个关键词:“包容”“随和”。在他看来,这种由居民、设计师与社区共同完成的空间更新,正是“人文城市”的真实形态。而成都,恰好是一座允许这种生活自然发生的城市。
导演贾樟柯则从影像的维度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记忆温度。他的《二十四城记》记录了成都东郊一座发动机厂的变迁,他说:“那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城市空间与故事之间的关联。”在他眼中,成都茶馆里流淌的人情味,与年轻人创造的活力,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有温度的生命力”。

▲活动现场,刘家琨与贾樟柯对谈
“成都,是我非常熟悉也非常热爱的一个城市。”贾樟柯不吝对成都的感情,音乐、茶馆、美食,都是贾樟柯的“故事舞台”,“成都是一个音乐之城,也是一个电影之城。在音乐方面,成都的hiphop、各种各样的live house都非常受年轻人欢迎,我也去过几次,听那些成都方言的说唱,非常前卫,又非常本地化。”
这也是三联多次结缘成都的缘由,建筑空间的理念创新和价值更迭之外,还有浓厚的城市人文辉映和情感共鸣。
从首届的西村大院,到第二届关注滨水重生的猛追湾,再到本届的东郊记忆,三联记录下的,正是成都城市更新从空间改造走向人文共生的完整轨迹。
这也是人与建筑、城市与建筑的故事。
“建筑物是我们的舞台,生活其中的人是演员。我们上演的生活中,包含着我们的故事。”正如贾樟柯所言,空间能带来非常多故事的想象,“空间反过来也会赋予我们东西”。

李晓江
“一座城市发展的最大动力就是满足其居住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场,与会嘉宾之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特别提到了成都多元的文化表达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城市的更新,不仅是空间的重塑,更是生活方式与文化精神的焕新。更新路径,由建筑的语言书写,更由人的故事赋予灵魂。 成都通过“文化+”“科技+”“产业+”让更新持续焕发活力。文化提供精神动力,产业注入经济活力,两者共同让空间常新。
从东郊记忆到祠堂街,从工人村到玉林东路,每一个更新项目,都像一粒被重新“激活”的城市种子——它们以不同的姿态,讲述着共同理念:修旧如旧、以留促新、因人而活,让人与建筑、生活与产业、过去与现在温暖相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