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腹地,群山叠翠。过去,提及三明大田,人们的印象或许仅停留在交通线上的一个地名。然而,近年来,这座山区县正悄然完成一场华丽的转身:越来越多的自驾车队驶入它的怀抱,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为了一盏茶、一座堡、一条龙而专程停留数日。
大仙峰·茶美人景区。(大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大田是中央苏区县,拥有‘中国高山茶之乡’‘中国美人茶之乡’‘中国森林旅游美景推广地’‘中国睡眠康养示范基地’等诸多闪亮名片,孝道、土堡、戏曲等地方文化兼容并蓄……”大田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大田有着独特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和各具特色的美食物产,文旅产业大有可为。
“文旅搭台,经济唱戏”。近年来,大田县紧紧围绕“文旅深度融合,守正创新发展”主题,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使“诗和远方”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景点“串珠成线”,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大田县积极把握“五一”、“国庆”、寒暑假等旅游机遇,以“串珠成线”的规划思路,整合当地自然风光、茶文化、古村落与红色教育资源,精心设计推出多条主题鲜明、体验丰富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为不同客群“量身定制”深度游选择,推动乡村旅游从“观光式”向“沉浸式”转型升级。
大仙峰·茶美人景区。(大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现在游客已经不满足于走马观花、拍照留念,而是追求更深度的文化体验。个性化、小众化、富有仪式感的深度游正成为很多游客的首选”。大田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大田当地特色资源,推出茶乡康养游、研学体验游、假日休闲游、品味大田美食游等一系列旅游路线,策划了以“春采茶、夏避暑、秋观堡、冬泡泉”四季旅游文章为主线的多条旅游线路,还推出《“趣”三明,自然好玩》大田旅游攻略。
其中,大田县为亲子游特别制定为期3天的红色茶乡研学路线,尤为引人入胜。它并非景点的简单罗列,而是一趟层层递进的深度体验之旅:从首日“大仙峰·茶美人景区”的制茶,沉浸于茶文化;到次日“灵动济阳景区”打糍粑、做米糕、编竹编等非遗体验,提升青少年的动手能力与审美素养;最终以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群、中共闽中工委会址等红色旧址收尾,升华家国情怀。其间,更是安排大田特色美食,让人垂涎。通过精心规划特色旅游线路,将自然生态、非遗文化、红色历史与美食文化融合,为游客带来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新实践
线路规划的顶层设计之下,是“文旅+”带来的深刻产业变革。大田县一系列“文旅+”体系因地制宜,将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转化为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实效,文旅产业与一二三产业、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发展等行业和领域跨界渗透融合功能加快释放,助推大田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文旅+农业”让一片茶叶的价值倍增。在“大仙峰·茶美人景区”,茶叶不再是单一的农产品。游客通过采茶、制茶、品茶等一系列体验,全方位感受茶的魅力。从卖茶到卖文化体验,“大仙峰·茶美人景区”紧扣茶的文化内涵,不断拓宽活动维度,实现茶文化的跨界生态建构。
灵动济阳景区。(大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文旅+非遗”让古老手艺重焕生机。“灵动济阳景区”的古街上,打糍粑的体验项目总是排起长队。“没想到自己打出来的糍粑这么香!”游客林女士兴奋地说。当地村民则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与受益者,他们的手艺变成了宝贵的旅游资产,制作的糍粑、米糕、竹编工艺品也成了热销的旅游商品。
“文旅+红色教育”让历史不再遥远。沉浸式体验往往是情感触发的起点。当“第二集美学村”旧址群、中共闽中工委会址纳入旅游线路,历史不再是抽象的符号,红色教育也不再是枯燥的说教。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感受历史,红色精神也慢慢转化为内心自觉。
大田县文旅从“到此一游”升级成多业态联动的深度旅游,让越来越多旅客更愿意到这座小城“慢下来”。同时,文旅融合又在文化保护传承、非遗保护传承、文艺创作中不断走向深入。
旅游休闲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刚需,文旅融合发展正在大田结出硕果。最直接的变化是游客的停留时间长了,消费多了。对于百姓而言,家门口的“绿水青山”正实实在在地变为“金山银山”。当文旅融合发展,“1+1>2”,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也在不断被满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