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这座承载着5000年建城史、500年建都史的古城,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故事。楚国八百年,鼎盛在荆州,荆州,无疑是荆楚文化的根脉所在,那深沉而悠远的文化气息,弥漫在每一寸土地之上。
10月29日,阳光洒在荆州的大地上,“何以中国·家住长江边”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踏上了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刚一抵达,采访团的媒体代表们便迫不及待地开启了一场探寻荆州千年古韵的奇妙之旅。他们先是来到荆州博物馆,馆内灯光柔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在光影的映照下散发着神秘的光芒。接着,他们登上荆州古城墙,脚下的砖石历经风雨侵蚀,却依旧坚实厚重,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随后,走进张居正故居,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小桥流水的雅致景致,让他们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沉浸式感受着这座千年古城的荆风楚韵。
2300多年前,楚人已开始玩“文字游戏”
走进荆州博物馆,仿佛踏入了一个时光隧道。近20万件馆藏文物静静陈列其中,宛如一群沉默的历史守护者,诉说着荆楚大地跨越千年的悠悠历史。614件(套)国家一级文物琳琅满目,涵盖玉器、青铜器、简牍、织绣、漆木器等众多品类,宛如一座“楚文化的艺术宝库”,让人不禁为之惊叹。
走近简牍陈列厅,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大批楚典籍简整齐排列,内容丰富得令人目不暇接,涵盖了“书”类、“语”类、诸子、文学、数学、医药、畜牧、日书等各类文献。媒体代表们围在展柜前,紧紧盯着这些珍贵的简牍,仿佛能从那古老的文字中窥探到楚人的智慧与生活。
简牍,作为春秋战国至魏晋时期主要的书写工具,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2023年,荆州秦家嘴1093号墓的发现震惊了考古界。这座墓中出土的战国楚简数量约1800枚,字数约3万字,是迄今考古发掘出土典籍简牍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次。媒体代表们围在考古专家身旁,认真聆听着关于这次重大发现的介绍,脸上满是惊叹与好奇。
荆州博物馆馆长杨开勇介绍,在这些简牍中,发现了版本最早的乘法口诀《九九术》和刑书《吕刑》;《齐庄侯侵晋伐朝歌》《叔鱼谏晋庄平公》等篇,更是细化了《左传》《史记》等传世文献记载的史事;《四王五霸》中“楚文王”首次位列“春秋五霸”,为古史记载增添了新的说法。
前不久,在对距今2300多年的荆州秦家嘴楚墓出土竹简进行整理、研究时,又新发现了一例字谜类楚简。如:“羊才(在)火上,玄裘甚好。”“三乙结中,凡亓(其)数九。”杨开勇指着展柜中的楚简,向媒体代表们解释道:“这两句谜面分别对应的谜底是‘羔’‘州’。”他接着介绍,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字谜实物,比传世文献记载的东汉晚期字谜要早很多。字谜作为汉字特有的文字游戏,通过笔画拆分、离合增损等巧妙手法设置谜题,由谜面、谜底等构成。
此外,荆州还出土发现了迄今考古发掘出土存诗数量最多、文本结构最完整的战国楚简《诗经》抄本。这一发现,再次让媒体代表们感受到了荆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截至目前,荆州已出土楚简16批、4100余枚,数量约占全国32%;秦简1200余枚,约占全国4%;西汉饱水简牍11400余枚,占全国14%。杨开勇自豪地说,荆州出土的战国秦汉简牍堪称“战国秦汉百科全书”,其数量大、内容丰富、价值高,对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思想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入荆州城,便成“荆州人”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三国演义》120回中,有72回直接写到荆州,这座城市与三国文化的渊源之深,可见一斑。荆州古城墙,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踞在荆州大地,它是中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墙,被誉为“中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当媒体代表们登临长达11.28公里的荆州古城墙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震撼不已。脚下的砖石斑驳陆离,仿佛在诉说着三国时期的金戈铁马;抚摸着古老的城墙,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在跳动。登上宾阳楼,极目远眺,荆州城的风貌尽收眼底,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也仿佛在眼前一一浮现。
今年国庆假期,荆州市精心打造的“千年一城满风华”文旅项目首次将东门、大北门、南门三大古城门串联成一条璀璨的文化廊道。媒体代表们漫步在这条文化廊道上,一步一景,仿佛穿越回了古代。他们不再是单纯的“看客”,而是仿佛成为了历史故事中的“剧中人”,亲身感受着荆州古城的独特魅力。
荆州古城东门景区推出的实景互动性演出《荆州护城令》,更是让媒体代表们沉浸其中。演出融入了三国历史人物关羽、张飞、诸葛亮等7类NPC角色,游客们可以与这些NPC进行沉浸式互动,模拟三国场景参与挑战。
当夜幕降临,荆州古城换上了另一副迷人的模样。数百架无人机翩然升起,在夜幕中勾勒出千年文化的图腾。以古城为幕、护城河为台,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如期上演。光影变幻间,楚文化的神秘与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据该文旅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光影变幻、无人机表演、沉浸式互动等方式,将抽象的楚文化具象化,打破了传统文旅项目“静态观赏”的局限,构建起“白天看景、夜晚赏韵”的全时段体验。
与荆州古城宾阳楼一街之隔的张居正故居,同样人气旺盛。故居内,游客们来来往往,热闹非凡。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明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称其为“宰相之杰”。张居正故居是万历六年张居正回乡葬父时的临时居所,故居为仿明清园林式建筑风格,五进四重,东房西园格局,小桥流水,灵动雅致,宛如一幅美丽的江南水墨画。
在张居正故居,一件特殊的展品——《帝鉴图说》吸引着众多年轻游客的驻足,也引起了媒体代表们的浓厚兴趣。《帝鉴图说》是当时作为内阁首辅的张居正,为10岁的万历皇帝量身定制的教科书。它由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组成,既讲述历代帝王励精图治的故事,也讲述那些倒行逆施的“反面典型”,以教育年幼的皇帝如何做人和管理国家。张居正考虑到皇帝年纪还小,除了选择的故事道理比较通俗易懂外,每篇故事还会让宫廷画师配上精美的插画。这部书深得万历皇帝的喜爱,后来还流传海外,被翻译成多国文字。
张居正少年时聪颖过人,很小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5岁入学,12岁高中童试魁首,16岁再赴乡试高中举人,23岁金榜题名,踏入朝堂。今年国庆假期,张居正故居据此上演了情景剧《张公科举梦》。该情景剧以张居正科举人生为叙事主线,游客们可通过角色扮演、场景还原、竞技闯关等形式,获得穿越式文化体验,增强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
当前,湖北省赋予荆州建设“荆楚文化传承保护示范区”的重任。在今年发布的《荆州整体提升文化影响力行动方案》中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荆楚文化权威阐释地、场景展现地、活动聚集地、旅游目的地,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眼下,荆州正全力打造“古城小样板”,全国首座专门的楚文化博物院全面开工,三义街历史文化街区、南纪门历史文化街区、张居正特色风貌街区等重点街区将迎来全面升级。与此同时,荆州也在全力推进古城5A创建、方特二期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
“荆州正把躺在故纸堆、埋在地底下、藏在博物馆的文化资源‘亮’出来,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当代表达。”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张卫平表示,荆州在保护传承荆楚文化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兼具文化深度与互动趣味的文旅场景,不仅让历史“活”了起来,更让文化“走”进了人心。
湖北是文化大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名山大川众多,荆风楚韵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今年,湖北省提出,大力实施文化创新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文化影响力,推进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快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万亿级支柱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大皖新闻记者 孙召军
编辑 陶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