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的唐人街
李后强 韩 毅
澳大利亚的唐人街非常有名,到底发展得如何?需亲自去看看。2025年10月中下旬,我们专程去澳洲进行了调研。
悉尼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以其标志性的歌剧院和海港大桥闻名于世。然而,在这座城市的中心腹地,还隐藏着一片独特的文化飞地——悉尼唐人街。它不仅是澳大利亚最大、最古老的华人社区,更是南半球最具规模与影响力的中华文化传播中心。这里,红灯笼高悬,中式牌楼巍然耸立,空气中弥漫着川菜的麻辣、粤式点心的清香与东南亚风味的异域气息。悉尼唐人街,早已超越地理意义上的“街区”概念,它是一个活生生的文化生态系统,是数代华人移民奋斗史的缩影,也是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社会最生动的注脚。
这片充满东方韵味的街区,位于悉尼市中心的喜市(Haymarket)区域,地处中央车站与达令港之间,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其核心以德信街(Dixon Street)为中心,向海街(Hay Street)、汤玛士街(Thomas Street)、古尔本街(Goulburn Street)等周边道路延伸,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商业与文化网络。唐人街的南北两端,各矗立着一座气势恢宏的中国传统风格牌楼,成为其最醒目的地标。南端牌楼题有“四海一家”,寓意天下大同,和谐共融;北端则为“通德履信”,彰显华人社区重德守信的传统价值观。两座牌楼均采用绿瓦红棂的设计,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两侧蹲踞着工艺精湛的铜狮,日夜守护着这片文化家园。牌楼之下,“金水口”树形雕塑巧妙地将中式园林美学与现代城市景观相融合,为来往行人提供了一处驻足休憩的诗意空间。
据澳洲朋友介绍,悉尼唐人街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的澳大利亚淘金热时期。那时,大批华人怀揣着对财富的渴望,远渡重洋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他们最初在悉尼市中心落脚,从事采矿、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型的聚居区。早期的唐人街规模很小,仅有几家华人小吃店、杂货铺、社团组织和一些住家,南北两端相隔不过百米,街道两旁也仅有十米宽。尽管环境简陋,但这里却成为初来乍到的华人寻求慰藉、互通信息、维系乡情的精神港湾。随着时代变迁,特别是二战后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放宽,华人移民数量持续增长,唐人街也随之不断扩展和繁荣。曾经的“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模式逐渐被现代化的商业楼宇所取代,租金的飙升也见证了这片区域的商业价值与活力。如今的唐人街,早已从一个边缘的移民社区,发展成为悉尼市中心不可或缺的繁华商圈。
美食,无疑是悉尼唐人街最强大的吸引力。这里堪称美食爱好者的天堂,汇聚了来自中国大江南北的地道风味。从川菜的麻辣鲜香到粤菜的精致清雅,从上海菜的浓油赤酱到北方菜的豪爽大气,应有尽有。无论是高档酒楼里宴请宾朋的鲍参翅肚,还是街边小馆里一碗热气腾腾的云吞面,都能让食客大快朵颐。除了中华美食,这里也融合了丰富的东南亚风味,越南河粉、泰国冬阴功、马来西亚肉骨茶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的亚洲美食中心。每周五晚,唐人街都会化身为热闹非凡的夜市。夜幕降临,摊位林立,从下午一直开放至深夜,各种物美价廉的小吃香气四溢,吸引着本地居民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扫街”。这种充满烟火气的市集文化,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社区氛围。
除了美食,购物也是唐人街的一大特色。区域内汇集了悉尼最大的小商品商城、亚洲超级市场和各类特色店铺。在这里,你可找到各种中国调料、新鲜蔬菜、传统糕点,甚至能买到《红楼梦》等中文书籍和“北京同仁堂”这样的老字号中药,为海外华人提供了极大的生活便利。礼品店、茶叶店、首饰店鳞次栉比,琳琅满目的商品上,醒目的中文招牌与英文翻译并列,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语言景观。近年来,唐人街的商业形态也在不断升级。由马来西亚郭鹤年家族投资兴建的45层“山顶台”(Golden Horizons)综合体,为这片古朴典雅的街区增添了现代化的色彩。这座地标性建筑集商城、豪华住宅、娱乐设施于一体,其内部的亚洲美食中心和可容纳800人宴会的中餐馆,进一步提升了唐人街的商业能级和国际影响力。
澳洲的朋友说,悉尼唐人街不仅是商业中心,更是华人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和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每年农历新年,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成为整个悉尼乃至澳大利亚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盛事之一。节前两三周,唐人街便开始张灯结彩,家家户户粉刷装饰,喜庆的氛围日益浓厚。大年初一,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舞龙舞狮队浩浩荡荡地穿行于德信街,为沿街的商店和餐馆送上新年祝福。身着传统旗袍的华人妇女,打扮得花枝招展,与金发碧眼的本地居民一同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文化巡游、灯笼展览、传统戏曲表演等活动精彩纷呈,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些活动不仅得到华人社区的积极参与,也获得悉尼市政府大力支持和资助,成为连接主流社会与少数族裔的桥梁。
唐人街与澳大利亚主流社会的交往日益密切,其影响力早已辐射整个国家。联邦、州、市三级政府的高级官员时常光顾此地,与华人社区领袖共进晚餐,共话发展。这不仅体现了政府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也彰显了华人社区在澳大利亚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如今,在唐人街的中餐馆和商店里,金发碧眼的顾客越来越多。他们不仅是为了品尝美食,更是为了体验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在悦耳的中国音乐和精致的中式装饰中,享受一场身心的东方之旅。这种文化消费,反映了澳大利亚社会对中华文化的接纳与欣赏。同时,唐人街的活动也吸引了其他族裔移民的参与,“中国城嘉年华会”中就有东欧和东南亚国家移民的身影,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融。
悉尼唐人街的繁荣,也带动了其周边区域的华人社区发展。随着华人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分布的扩散,新的华人聚居区在悉尼各处兴起,如“小上海”卡巴拉玛打市(Chatswood)和“小台北”艾士菲市(Hurstville)。这些新兴社区延续了唐人街的商业和文化功能,形成了更为广阔的华人生活圈。与此同时,悉尼市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唐人街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街道升级、增加绿化、改善步行环境等措施,提升区域的整体品质。更重要的是,政府计划在乔治街的历史建筑内开设“澳大利亚华人博物馆”,这将是记录和展示华人移民历史、贡献与文化的里程碑式项目,为唐人街注入更深厚的历史底蕴。
除了悉尼,澳大利亚其他主要城市也拥有各具特色的唐人街。在西澳大利亚州的首府珀斯,北桥区(Northbridge)是公认的唐人街核心。这里集中了众多华人餐厅、超市和商店,是当地华人最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北桥区不仅承担着商业功能,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娱乐中心。白天,这里可以找到艺术画廊和手工艺品店;入夜后,则转型为酒吧与夜总会的聚集地,形成了“日文化、夜经济”的双重模式。西澳州政府曾投入200万澳元进行升级改造,加装复古路灯、实施道路彩绘、扩建庆典舞台,旨在将其打造为“多元文化地标”。每年的中国农历新年庆典,也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成为珀斯的一大亮点。
在维多利亚州首府墨尔本,其唐人街同样历史悠久,是澳大利亚最古老的唐人街之一。它以小柏街(Little Bourke Street)为中心,是华人社区的商业和文化心脏。墨尔本唐人街以其浓郁的节日氛围和丰富的餐饮选择而闻名。然而,近年来,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旅行禁令导致中国游客和留学生数量锐减,许多依赖旅游业的商家营业额大幅缩水,甚至有商户表示损失高达90%。为应对困境,墨尔本市议会与唐人街区域协会合作,推出了城市复苏基金,帮助唐人街转型。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将唐人街区域的8条道路在周末禁止车辆通行,为餐厅腾出更多户外用餐空间,将其打造为“户外餐饮圣地”。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帮助商家渡过难关,也重新定义了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为唐人街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目前,澳大利亚的唐人街,已经从一个单纯的移民聚居地,演变为一个集历史、文化、商业、美食和社区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空间。它不仅是海外华人传承文化、维系情感的“精神家园”,也是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社会最璀璨的明珠。在这里,东方与西方相遇,传统与现代交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共享着同一个空间的欢乐与烟火气。无论是春节期间万人空巷的盛大巡游,还是平日里夜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融合、奋斗与共生的故事。它提醒着人们,一座伟大的城市,不仅需要宏伟的建筑和发达的经济,更需要包容不同文化、尊重不同声音的胸怀。澳大利亚的唐人街,正是这种胸怀的最佳见证,它将继续在南半球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华人的精彩篇章,并为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画卷增添永不褪色的东方亮色。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后强(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 毅(四川省生活美学研究会会长,《读城》杂志总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