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阿拉善盟行政公署_部门动态】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宏伟目标并部署“七个着力”的重点任务。在历史文化传承上,必须着力在“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与“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两个重点任务上。
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历史文脉保护提高到文明城市的高度,意义深远。“文脉赓续”这一提法精准揭示了文化传承的动态属性——它不仅是保护城墙、衙署、文庙,更是激活流淌在城市血脉中的精神基因。当历史街区和建筑不再只是被围观的“景点”,而是转化为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的活力场所;当文化遗产不只陈列于展柜,而是有机融入现代产业链,便能从静态的“保存对象”转变为城市蓬勃发展的动态“生命力”。
城市规划和管理者需要突破传统的保护思维框架,积极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使其从物理空间的限制中解放出来,成为可感可知的公共场景;从抽象的文化符号,落地转化为具体的民生价值。新时代的历史文化活态保护应具备三个方面。
文化传承性。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更新中,首先要留住优秀文化传承的根脉。要注重保护原有的社区结构和居民生态,留住“烟火气”,避免“空心化”导致原有社区集体记忆断层。
空间可达性。文化历史空间活化需要方便人的使用,通过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等载体,让文化、休闲等现代服务与历史空间结合。
共治共享性。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等数字化手段,实现居民需求的动态感知与响应,精准提高居民对文化保护的意识与参与度。
融合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
守护古老文明与追求现代生活,表面看像一对矛盾,实则是共通的——本质上是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在互相滋养。现代宜居首先需要守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要是城市没了历史坐标的守正,再创新的生活也会少了温度,只有让老房子里的烟火故事、老字号的匠人手艺真正融入日常,人们在舒适便利的生活里,才能感受到文化认同带来的踏实与温暖。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需要做到三个方面。
空间结构赋能安全韧性。许多历史文化街区以其小尺度的路网、土地混合利用的特征,天然具备应对灾害和变化的“韧性基因”。例如,福州市三坊七巷的里弄结构,不仅完整保留了明清坊巷的布局肌理,也自然形成了高效的小尺度“微循环”交通系统。这类尺度宜人、功能混合的传统空间往往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与恢复力。
文化认同激发治理效能。历史文脉保护的过程可以是凝聚社区共识、提升治理水平的契机。苏州古城保护实践中建立的“街坊议事厅”机制,将文脉保护议题转化为居民参与的公共事务。当市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家园文化遗产守护的“主人翁”和直接参与者,社区治理便获得了稳定且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这种由“文化认同”驱动“集体行动”,最终实现“治理优化”的良性闭环,正是城市软实力的核心体现。
传统智慧启发现代设计。传统聚落的空间布局蕴含着先民应对环境的巧思。例如,传统“街—巷—院”的空间序列,本身即符合现代步行友好理念;岭南地区的骑楼设计,其遮阳避雨的功能与当下倡导的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理念高度契合。保护这些承载着古人智慧的“空间基因”,实质上是发掘和利用宝贵的本土经验,为解决当代城市面临的空间效率、环境舒适等问题提供传统营造的智慧。
重构文脉赓续与民生福祉的新范式
要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的深度融合,需要系统性重构三大关键机制。
价值转化机制。建立清晰的“保护—利用—反哺”闭环。例如,将对历史建筑进行合理利用(如文创、社区服务)产生的收益,定向再投资于遗产保护修缮或社区公共服务提升,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良性循环。
协同决策机制。大力推广“责任规划师”“社区规划师”等制度,在更新改造中,让原住民、商户、文创工作者、文化保护专家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规则制定与方案设计,确保规划建设既保护历史文化,又回应民生需求。
技术适配机制。积极运用BIM(建筑信息模型)等现代科技手段,为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建立精确的数字档案和虚拟模型。不仅有利于进行科学维护监测、保护结构安全,更能为嵌入现代化生活设施提供精准的技术支撑,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提升使用过程的舒适度。
(作者冯新刚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中心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卓佳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5.10.27 冯新刚 卓佳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