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蓓 见习记者 陈炳衡 北京报道
10月2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明确提出“推进旅游强国建设,丰富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并将“提升入境游便利化国际化水平”和“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作为重要发展方向。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建议》立足“十四五”时期旅游业发展基础,聚焦建成旅游强国战略目标,部署了系列改革发展任务,为未来5年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十四五”时期,我国旅游业产品供给、服务品质持续优化,国内居民出游人次、总花费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文旅融合深入推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双向赋能为文旅产业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以四川省为例,记者从四川省人民政府了解到,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四川文旅市场共接待游客4734.15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384.0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32%、6.53%。今年上半年,四川全省接待游客6.82亿人次,实现游客总花费9125.05亿元。四川正加速从文旅资源大省向文旅经济强省跨越,“文旅+百业、百业+文旅”释放带动效应,成为激发文旅消费、拉动综合消费、带动增加就业的重要引擎,也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国家战略引领文旅融合发展
罗江诗歌节的创新升级,时值“十五五”规划建议发布。2025年10月29日—11月2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星星诗刊杂志社、德阳市罗江区人民政府承办的2025罗江诗歌节将在四川历史文化名城德阳市罗江区举行。
作为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诗歌盛会,2025罗江诗歌节以“千年诗脉润罗江文旅融合谱新篇”为主题,围绕“诗歌为魂”构建多元活动场景,首次以“诗歌+文旅”的形式全面升级,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让诗意从书页走进街巷,从吟诵走入烟火,使文化之美可听、可观、可品、可感。
在国家战略指引下,四川省积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2025年6月,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对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作出系统谋划和整体部署。
全会提出“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赋能、保护优先”的原则要求,明确到2027年、2030年分两步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目标。
10月29日,中华环保联合会农业生态环保乡村振兴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赵丙政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传统文旅IP具有主题性、形象性、独特性、故事性、符号性五大特质,近些年随着文旅发展,引爆性、互动性、延展性、创新性、系统性也成了文旅品牌新的特质。
要做到让“区域型大品牌”带动“小品牌”,形成符合区域特质的“品牌矩阵”。这些小品牌在全域旅游和县域文旅发展的过程中辅佐区域核心品牌,尤其要发挥互动性、延展性、系统性特质,共同推进区域文旅的系统发展。
在品牌塑造上,四川着力打造“锦绣天府·安逸四川”的文旅品牌;产业发展上,推进文旅产业全域全业态发展;优化环境上,提升文旅服务品质和消费体验。
今年7月,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若干政策》(后文简称《若干政策》),从引导规划策划、推动重大项目、支持品牌塑造等八个方面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
《若干政策》提出加快谋划一批跨区域重大项目,加大对高水平全链条商业化文旅融合项目规划策划、文艺精品创作等方面的奖补力度。
10月11日,四川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领导小组2025年全体会议召开,省委书记王晓晖主持会议并讲话,省长施小琳出席会议。会议指出要进一步聚焦聚力,全力抓好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包括“把今年全省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确立的目标任务推动完成好”和“把‘十五五’时期全省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研究谋划好”。
罗江的文旅融合实践
位于蜀道要冲的罗江,自古文脉昌盛。这里是杜甫笔下“连山西南断,俯见千里豁”的壮阔之地,也是清代“蜀中才子”、四川历史名人李调元的故里。
李调元诗文兼擅、通晓百艺,以编纂《函海》丛书著称,系统整理保存了大量巴蜀文献。
罗江区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宣传部部长邱先铁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罗江诗歌节自2006年起,每2年一届,已经举办了九届,成为四川的一张文化名片。今年的罗江诗歌节筹备工作始终坚持政治引领,坚定文化自信,继续书写中国故事的罗江篇章。
本届诗歌节期间,将举办开幕式、共建中国诗歌之城签约仪式、主题演讲、诗人采风、诗歌创作交流会、诗歌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广泛邀请国内诗人、评论家与青年创作者齐聚罗江,共同探讨诗歌在新时代的传承路径与创新表达。文化学者、文旅专家、当代诗人、《中国诗词大会》选手等将走进庞统祠博物馆、李调元纪念馆等历史文化地标开展调研探访活动,深化对罗江文化底蕴的感知和理解。还将以诗歌文化、调元文化为题,邀集国内知名文化学者、本土诗人、网络名人及文旅嘉宾开展圆桌座谈,探讨诗歌作为文化纽带如何连接历史与现实、赋能地方发展。
近年来,德阳市罗江区坚持以文旅融合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先后打造了潺亭水城、李调元纪念馆等一批文化地标,逐步塑造出“诗在城中、景在诗中”的城市风貌。
从古代文人的诗酒唱和,到今日城市的文旅融合,罗江正以诗为媒、以文塑旅,通过文化赋能推动区域发展。
科技赋能文旅新体验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科技赋能为文旅体验带来全新变革。10月29日,中国文旅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韩泽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通过落实《建议》有关部署,能加快文旅产业升级,实现文旅强国,通过‘科技搭台,文化唱戏’,从而产生更多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空间、新场景和新功能,让‘诗和远方’进一步服务于我们的美好生活。”
在四川多地,数字展示、沉浸体验、智能导览等创新应用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静态观赏”变成“动态交互”。这种以技术力量重新定义“诗和远方”的做法,正在驱动文旅产业提质升级,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2025罗江诗歌节的启幕,罗江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广迎四方宾朋,以诗歌为载体讲述独具魅力的城市故事,以文化为纽带传递昂扬向上的时代声音。
展望未来,罗江将持续深化“文旅活区”战略实施,以“蜀道文脉”为根基、以“寻味罗江”为路径,全面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
这座千年古城正奋力谱写新时代罗江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成为巴蜀文化传承与旅游创新发展的生动样本。
罗江的实践是四川省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缩影。随着“十五五”规划拉开序幕,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不再局限于节庆活动,而是融入城市肌理、乡村血脉,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诗与远方在罗江相遇,共同书写着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时代篇章。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