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龙山脚下龙头村口时,薛河的水正绕着村西山根缓缓流。水流得缓,映着云影,像把千年的故事都泡软了——当地的老人说,这山原不叫龙山,叫小东山;这河也不是如今这般温顺,曾被一条恶龙搅得鸡犬不宁。我蹲下身,用手掬了捧河水,水凉得沁骨,仿佛还能触到当年龙战的余温。
老人坐在山脚下的老槐树下,烟袋锅子在石头上磕了磕,火星子落下去,才慢慢开口。他说,早年间的薛河,可不是现在的模样。那会儿天上的玉皇大帝,派了东海龙王的三太子——就是那条小黑龙,来管薛河的水。旨意里说得明明白白:旱了行雨,涝了治水,要护着这一带的百姓。可小黑龙到了薛河,却把旨意抛到了脑后,反倒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戏台。
春天该下雨的时候,他偏把云气攥在手里,任着田里的麦子枯成焦黄,玉米叶卷成了筒,地里的裂缝能塞进手指头。百姓们跪在河边求雨,头磕得流血,他却在龙宫里听着歌舞,喝着琼浆,连眼皮都不抬。到了夏秋,该收庄稼了,他又故意兴风作浪,薛河的水涨得漫过堤岸,刚熟的谷子被冲得七零八落,农家的草屋在水里泡得塌了顶。更狠的是,逢年过节,他还要百姓献上童男童女,说是“祭龙礼”,不然就再让河水淹了村子。
老人说,那会儿的簸箕掌、柴胡店一带,到处是逃难的人。有个姓王的老汉,带着孙子逃荒,走到半路,孙子饿得哭,他只好去挖野菜,回来时却见孙子被龙兵掳走了——那是要献给小黑龙的“祭品”。老汉坐在路边哭,哭得嗓子都哑了,最后朝着薛河的方向磕了三个头,一头撞在了石头上。这样的事,那会儿还有很多。百姓们不敢恨天,只能恨那条恶龙,夜里关上门,连“小黑龙”三个字都不敢提,怕被他听见,再降灾祸。
村里的土地爷和山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土地爷拄着拐杖,去龙宫里劝小黑龙:“你是神,该护着人,哪能害命呢?”小黑龙却吐着信子,一尾巴把土地爷扫出了宫门,骂道:“我管水,就是管他们的命!他们该我的!”山神看土地爷被打得鼻青脸肿,气不过,也去理论,结果也被小黑龙的虾兵蟹将赶了出来,连山神帽都丢了。没办法,两个老神只能忍着疼,腾云驾雾去天庭告状。
玉帝听说小黑龙这般作恶,龙颜大怒,当即派天兵天将去捉拿。可小黑龙的武艺竟十分厉害,手里的雌雄宝剑舞得密不透风,天兵天将去了三拨,都被他打了回来。玉帝没办法,只好叫来了东海龙王的另一个儿子——小青龙。玉帝把一根银针、一条银索交到小青龙手里,说:“这是降龙之宝,你去捉拿小黑龙,务必为民除害。”小青龙接过宝物,躬身道:“臣定不辱命,若不能擒住孽障,愿受天罚。”
那会儿,小黑龙正在薛河龙宫里大摆酒宴。宫里的珊瑚灯照得满殿通红,虾兵蟹将们围着他跳舞,有的举着酒壶,有的敲着贝壳,闹得沸沸扬扬——他刚打败了第三拨天兵,正得意着呢。忽然值日的夜叉跑进来,慌慌张张地说:“大王,不好了!小青龙殿下带着五千天兵天将,在宫门外讨战!”
小黑龙心里“咯噔”一下,他知道小青龙的本事,可嘴上还硬着。他整了整龙袍,装出一副从容的样子,说:“怕什么?他是我大哥,还能真跟我动手?”说着,就带着虾兵蟹将升上云头。
刚出龙宫,就听见天空响了三声炸雷,乌云滚滚而来,风裹着沙,打得人脸疼。小青龙领着天兵,站在云头,一身银甲闪着光,手里的方天化戟指向前方,气势汹汹。小黑龙赶紧堆起笑,拱了拱手:“原来是青龙大哥,多日不见,为弟好想你。快到我宫里坐坐,喝杯酒?”
小青龙“哼”了一声,声音像冰碴子:“别装模作样了!你违背玉帝旨意,害苦了百姓,今天我是来捉拿你的!”
小黑龙脸上的笑僵了,可还是不肯服软:“大哥,你可别听旁人胡说!我在这儿给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就算我有一点小错,咱们是同胞兄弟,你也该让我三分吧?你要是不讲情面,哼,我小黑龙也不是好惹的!”
小青龙一听,气得暴跳:“呸!你这孽障!都死到临头了还不悔改!我今天不捉你回去,就不叫小青龙!”说着,举起方天化戟,朝着小黑龙就打了过去。
小黑龙也亮出雌雄宝剑,迎了上来。两条龙就在薛河上空打了起来。那场面,老人说,他爷爷当年亲眼见过:两条龙摇头摆尾,一会儿飞到云里,一会儿落到河面,龙爪抓得云气乱散,龙尾扫得河水翻涌。小青龙的方天化戟带着金光,每一下都朝着小黑龙的要害;小黑龙的宝剑也不含糊,左挡右闪,可心里早慌了。
天兵天将和虾兵蟹将也打在了一起。夜叉拿着斧头砍,虾兵举着钳子夹,天兵的长枪戳过去,虾兵的壳都碎了。风沙把太阳都遮住了,小东山的石头被风刮得乱飞,有的砸在了百姓的屋顶上,有的滚到了薛河里。百姓们吓得家家闭紧门,躲在屋里听着外面的雷声、龙吼声,吓得不敢出声。
就这么打了三天三夜。小黑龙的虾兵蟹将死的死,逃的逃,他自己也累得筋疲力尽,身上的龙鳞掉了好几片,流着血。小青龙却越战越勇,银甲上虽然沾了尘土,可眼神还是亮的。小黑龙知道打不过了,虚晃一招,转身就要逃。小青龙早料到他会跑,趁他转身的瞬间,举起方天化戟,朝着小黑龙的后背打了下去。
“吱——”小黑龙疼得叫了一声,从云里掉了下去,正好落在小东山的山顶上。小青龙赶紧按落云头,骑在小黑龙身上,从怀里掏出玉帝赐的银针,一下子穿透了小黑龙的鼻子,再用银索把他拴住。然后,小青龙朝着天庭的方向躬身,奏请玉帝发落。
玉帝的旨意很快下来了:把小黑龙打入千山脚下的黑龙潭,永世受苦;薛河的水,就交给小青龙管。
小青龙接了旨意,把小黑龙押到黑龙潭,推了下去。然后,他就留在了薛河。春天旱的时候,他就行云布雨,让田里的庄稼喝足水;夏天涝的时候,他就疏通河道,让水顺着河走,不淹庄稼;百姓们有困难,他还会悄悄帮一把——有次村里的孩子掉进了薛河,是他悄悄吹了口气,把孩子推到了岸边。
百姓们都感激小青龙,说他是救苦救难的好龙神。为了记着他的功德,大家就把原来的“小东山”改成了“青龙山”。日子一年年过去,“青龙山”叫得久了,大家就慢慢简称成了“龙山”。
我跟着老人去看黑龙潭。潭水很深,呈墨黑色,水面平静,看不出半点波澜。老人说,有时候天快黑的时候,能看见潭底有银光闪,那是小黑龙的鳞片,可谁也不敢靠近——那是对作恶者的惩戒,也是对后来者的警示。
再回头看龙山,夕阳正照在山上,把山石染成了暖黄色。山上的树长得茂盛,风一吹,叶子沙沙响,像小青龙在轻轻说话。薛河的水还在流,流得温顺,流得平静,灌溉着两岸的庄稼,养着两岸的人。
其实,一座山的名字,哪里只是个代号?它藏着百姓的感激,藏着对正义的敬畏,藏着千年的记忆。小黑龙的恶,早被岁月埋在了黑龙潭底;小青龙的善,却刻在了龙山的每一块石头上,融在了薛河的每一滴水。
离开的时候,老人把烟袋锅子揣进怀里,说:“每年清明,还有人来山上烧纸,不是给神仙,是给小青龙——记着他的好,日子才过得踏实。”
我走在薛河边,看着水里的云影,忽然明白:所谓“神”,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那些肯为百姓出头、肯守着正义的魂灵。龙山的名字,会一直叫下去,就像小青龙的故事,会一直传下去——因为百姓记得,记得谁曾护过他们,记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就是最朴素的信仰,也是最长久的传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