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关的钟声掠过碧波,在武昌湾的古岸激起回响时,一幅在武汉擘画二十多年的长卷,终于以苍劲两笔回锋落印。
江北——
西起龙王庙码头,东至武汉关码头的江汉碧道连通工程9月30日建成;
江南——
起于解放闸,止于张之洞路的武船片堤防改造及江滩环境整治工程9月30日完成,武昌湾1956公园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隔江相望的两处“断点”宣告闭合,标志着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填上了最后两块“拼图”。
以“安全、生态、畅达、人文、发展”五大功能定位,着力打造“世界级滨水空间的典范、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的示范区”的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沿两江四岸铺展80余公里,将“护一城净水,绘两江画廊,显三镇灵秀”的愿景变成了现实。
武汉,因江而生,因江而兴。“堤”,是江与城的第一重叙事。
长江与汉水穿城而过,始有三镇分野。涌波拍岸,浪奔浪流,激扬龟蛇间的英雄浪涛,挥洒黄鹤楼的诗意烟云,聚散盐商漕船的繁华帆影,也舒卷世纪沧桑里的时代风云。
江水同样浸润于每个武汉人的生活肌理。那是蜿蜒驳岸“江路子”留下的时光印记,是老武汉“数着江堤台阶辨水位”的生活智慧,也是在汉阳门扎猛子和“万里长江横渡”的逸兴豪情。
江流洄转的千年岁月里,江水之于武汉,不只有九省通衢的天赋馈赠和血脉亲近的温情孕养,还留下抗洪治水铭刻的历历年轮。
这座在方志中被记载为“几乎每三年就面临一次洪涝”的城市,以堤为屏,与洪流共度漫长岁月,在与狂风急浪的抗争中懂得了共生之道,在一次次治水护城中磨砺出豪爽精神。
武昌湾1956公园
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退却后,一个新名词出现在武汉人的视野:江滩。
它将堤防安全整治与滨水环境建设相结合,是武汉提升城市防洪能力及沿线综合环境的开创性手笔。到2020年底,汉口、武昌、汉阳、青山、硚口……三环线内两江四岸,总长60公里、总面积650万平方米的江滩渐成雏形。
“城与江”有了全新打开方式:城之滩,江之湄,亦游园,亦堤岸,更开放也更包容。“滩”,成为江与城的第二重叙事。
2020年4月19日,时任武汉市委书记王忠林在检查防汛备汛、调研长江大保护工作时提出:要充分挖掘武汉历史文化底蕴,发挥水资源优势,打造“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活品质、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从“岸”到“滩”再到“廊”,江与城再次升维。沿着江水铺开的巨幕蝶变走笔斑斓的画布,“防洪保安、生态优先、分类施策、彰显文化、还江于民”的笔触,最终成就一件串珠成链的匠心巨作。
武汉借他山之石,纳百家之长,提炼出百里廊道的定位和目标后,规划建设了四大类共16个重点项目。
既注重生态、填空补缺,使市域三环内江滩连为一体,又贯通碧道、防汛疏通,构建内畅外联的慢行体系;既提升节点、打造亮点,升级江滩的功能、品质和景观,又修复湿地、拥抱自然,尊重城郊自然基底,征拆腾退工业码头,让长江滩涂更加青绿葱茏。
春秋四度,坚战不息。连断点、补空点、提亮点,市域三环内,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绵延80余公里、覆盖800余万平方米,累计新增滨三环内水生态空间230余万平方米、新建碧道31.4公里、改造闸口63座、整治岸线46.5公里,形成防洪安全为核心的安全廊、自然绿色为本底的生态廊、串联江滩与城市的交通廊、彰显历史特色的文化廊和多元功能聚集的发展廊“五廊合一”的格局,让城与江在全新的时空酣畅交谈。
汉口江滩
放眼两江四岸,江滩各有千秋。汉口江滩开敞大气、活力充盈,武昌江滩简洁朴实、俊逸自然,汉阳江滩写满故事、时光深邃,青山江滩“融”字当头、文艺清新,汉江江滩疏密有致、主次分明。
它们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是市民游客休闲乐游的好去处。在晨曦中慢跑,在夕阳里漫步,听江风鸟语,闻青草香花,两江四岸百里长廊,既是城市的封面,也是宜居的理由。
随着“廊道时代”的来临,城与江的面貌也在焕新更迭。
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成为这座城市的安全重盾。廊道建设,对长江、汉江的护岸护坡、防洪墙、闸口封堵进行了修复、改造,完成江滩闸口改造63处、堤防提升改造19.4公里、加固护坡护岸46.5公里。2024年,长江武汉段历史第九大洪水安全过境,城市的肩膀更加厚实。
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成为这座城市的生态绿屏。沿江征拆的强力推进,彻底改变了江滩砂场林立、岸线零乱、飞尘漫天的乱象,与之相对,是长江、汉江绿化林木约116.7万株、绿化率达94.6%、年固碳量约1.8万吨的绿潮涌动,是生态留白提升的市民亲水体验,是鱼鸟翔集、江豚归来的美好欢歌,城市的容颜也因此更加亮丽。
江汉碧道拥有无与伦比的亲水视野。项目通过精妙设计,在保障安全前提下,最大限度拉近市民与江水的距离。市民在此可同时观赏两江交汇、黄绿交融的壮阔景观,感受“江城”磅礴气势。
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成为这座城市的通联筋脉。三环线内江滩全线畅通,两江、三镇、四岸有机融合,江滩与城市腹地无缝衔接,进一步丰富了“两江四岸”游览体验,市民在亲水休闲中享受着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岸线”的美好成果,城市的脉络更加顺畅。
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成为这座城市的人文舞台。武汉特有的工业文化、码头文化、历史文化,都能在这里找到落点,让市民切身感受到大武汉长江文化的厚重;文创集市、水岸秀场、文旅名片,在武汉沿江纷纷点亮。
武昌湾烈女渡遗址
武船片堤防改造及江滩环境整治工程使武昌沿江岸线连为一体,并最大限度保留、展现了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
武昌湾1956公园的核心文化地标——毛主席雕像广场传承红色记忆;作为武汉近代工业文化杰出代表的武昌造船厂旧址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历程;而全貌重现的烈女渡连接古今,成为城市文化的鲜明注脚。昔日以工业生产为主的武船江岸,正焕新成为文脉延绵、生态优美的“城市客厅”。
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成为这座城市的活力引擎。滨江人居环境极大改善,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江滩经营业态不断提升,实现市民“观购娱”一体化体验,增强造血功能,在生态保护中推动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心跳更加强劲。
无论是长江文化艺术季的开幕式,还是央视春晚的分会场,无论是国际渡江节、武汉马拉松等大型赛事,还是花展车展房展等本地盛会,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都已成为武汉拥抱八方宾朋、迎接四海瞩目的城市客厅。每年超过5000万人次的游客会在这里感受大城大江的壮阔璀璨,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成为共抓长江大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武汉样本”。
·
越过千年堤岸,漫步阔朗江滩,走进时空长廊,在母亲河的臂弯里,武汉将这支生态守护、绿色发展的三重奏,变成讲述长江故事、弘扬长江文明的BGM。
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将成为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的先锋,深化污染防治攻坚的砥柱,建设绿色低碳先行城市的前沿,彰显这座山水之城的灵秀大气,托起一座世界级城市江滩公园。
最好的风景,就在浩荡的潮声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