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杜迪纳、廖祖英、罗洋、申一惠)“大家好,我身后的石牌坊是唐崖土司城址的地标,修建于1624年……”10月25日,在唐崖土司城址,一名小讲解员正向周围的游客和家长进行讲解。这是当地“家乡小导游”研学实践活动中的一幕。
当天,咸丰县多名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了这项活动。课程内容涵盖“家乡小导游”培训与“文物小医生”体验,旨在通过实践参与,增进青少年对本土文化遗产的认知。
活动中,大家在研学教师指导下,系统学习土司制度历史、遗址建筑特点及口头表达技巧,并尝试现场讲解。来自唐崖民族中心小学的学生周可钦说:“以前来这里是游玩,现在我能自己讲解牌坊的来历,还能讲给爸爸妈妈听,觉得很有收获。”
唐崖土司城址公司研学主管覃亚美表示,课程设计注重引导青少年从听讲者转变为讲述者,“例如在‘小导游’环节,孩子们需要把文物知识组织成生动的故事。这既锻炼表达能力,也增强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
在文物修复体验区,学生在家长协助下,使用仿制材料完成清理、拼对、粘接等模拟修复步骤。咸丰县民族中学学生尹君宜表示:“修复工作比想象中困难,需要非常细心。这次体验让我更理解文物保护的意义。”
学生家长何秋认为,此类实践活动有助于孩子“知行合一”,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另一位家长黑佳红也表示,孩子在动手过程中表现出难得的专注,并对文物产生了初步的敬畏之心。
唐崖土司城址为湖北省第三处、恩施州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景区围绕青少年教育需求,陆续开发出沉浸式历史体验、非遗传承实践等主题研学项目。
“希望借助这类活动,缩短青少年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心理距离。从听讲到讲解,从观看到模拟修复,孩子们在不同角色的体验中,建立起与历史文化的联结。这对培养未来的文化传承者具有长期意义。”咸丰县唐崖土司城址公司副总经理廖红兵说。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