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历翻到秋的季节时,我最先想到的是山川大地一派金黄的景象。今年南方的秋像是一位绕了远路的客人,来得格外晚。街边的梧桐,改掉了往日准时提醒“一叶落而知秋”的作风,10月了,才意兴阑珊地落下几片微微转黄的树叶。
不知道桂林龙胜的龙脊梯田如今是怎样的景象呢?在那里,能否遇见满眼金灿灿的秋光?带着满心的期待和欢喜,我和家人开启了这场探寻秋色的旅途。
龙脊梯田景区以寨子划分梯田风光,寨子间相距较远。我们自驾,这次选择只游览平安寨的梯田。进入景区,我们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继续行驶。窗外是连绵的群山,山上是葱茏的绿树。毕竟是深秋了,如果近看、细看,有些树叶已不是夏日时纯粹的绿了,而是绿中带黄,透出了秋天的气息。
郁达夫写南方的秋:“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南方多青山,秋日树木泛出丝丝缕缕的黄,像是一部山水剧的配角。真正的主角,是丰收的庄稼地,是成熟的田野。
山路迢迢,在拐了一弯又一弯后,我们到达半山腰的停车场。下了车,我们往寨子的方向走去。平安寨有“七星伴月”和“九龙五虎”两个观景台。我们在民宿等雨停后,上到“九龙五虎”观景台。据说,这里有9条山脊形似龙,有5个小山包状如虎,“九龙五虎”因此得名。此时游人如织,我们碰巧遇到一位拿着小旗的导游在“世界梯田原乡”几个红色大字前介绍:“龙脊梯田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唐宋时期,这种耕种模式得到大规模开发和推广,龙脊梯田又被称为世界梯田的原乡。”我望着柱子上的几个红色大字,听着导游的解说,真像是走进了剧场,听完主持人的报幕,接下来要欣赏梯田稻谷的精彩演出。
一条白色的石阶小道,沿着山脊由山上铺展到山下,像书的脊,把山坡装订成一本打开的书。一块块金黄的梯田,是一行行隽永的诗,写在书页上,一字一词,写的是谷物的美。秋风阵阵吹来,稻穗轻摇,稻叶婆娑,涤荡成层层叠叠的金浪,涌动,扩散,再涌动,扩散,直到逼近寨子那里。
金浪把寨子围住,动静相宜,此景是自然的馈赠与人间烟火的融合。往远处看,起起伏伏的山峦又把梯田围住了。山色由苍青到靛蓝,再到湖蓝,越远越淡,最后被袅袅的白雾罩住。白雾以轻柔的脚步,拢了过来,绕着山腰、房屋和梯田。
目之所及,甚是疗愈。我走下观景台,沿着山脊石径进入梯田深处。稻香裹着泥土的气息,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热气腾腾的米饭,想到清明的艾粑粑,端午的粽子和春节的年糕。行走在梯田间,仿佛光阴也慢了脚步,平日里的焦灼情绪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舒缓的安稳。我把一串稻穗捧在手心里,饱满的谷粒金黄油亮,像一捧沉甸甸的金子,在我手里绽放光芒。梯田稻谷成熟时这一年一度的盛景啊,让人置身其中,不愿离开。
最惊喜的是黄昏时分,夕阳从云雾里探出头,它把一束强光斜斜地照射在梯田上,原本长长的金浪夹带着日光,变得波光粼粼,仿佛有成群结队的小锦鲤在夺食,激起细细碎碎的涟漪。不过很快,夕阳隐去光芒,只在云层里透出若有若无的光影。
逛累了,我们到寨子的饭店用餐、休息。人们就地取材,生火用的是从山上拾回的干柴。上菜时,工作人员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用山泉水煮熟的竹筒饭,喝山泉水长大的竹筒鸡,用山泉水酿造的糯米酒……独一无二。保准你们吃一次,还想吃第二次。”听完介绍,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开吃。果然,除了食材本身的味道,米饭还融合了竹子和木柴的清香。工作人员说得没错,菜肴有一种特别的香气,我们每个人都又添了些米饭。一天之中,领略了谷物的美,又饱尝了食物的味,这一顿饭,吃得非常尽兴。
晚7时,梯田上亮起了无数的小灯。向上望去,像是星星挂在梯子上,一闪一闪的。同行的友人若有所思地问:“为什么来这里的人,只说梯田美,不提山路弯呢?”我想了想,说:“大概是美景值千金,可抵行路难吧。”(作者:毛琼琴;编辑:徐欣馨)
原题:《龙脊梯田度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