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古树新芽共绘绿色长卷
入秋后的天水,漫步西关古城,千年古槐依旧枝繁叶茂,细碎的槐叶间还藏着未褪尽的绿意;苹果园里,枝头缀满沉甸甸的果实,秋风拂过,叶子与果实碰撞出沙沙的声响。在这座兼具历史厚重感与自然灵秀气的城市里,古树的沧桑、新林的生机、街角的绿意,共同编织着天水人的绿色基因,西北古城的“绿色故事”正越写越生动。
千年古树:城市的“活文物”与“守护者”
“先天殿月台旁的那两株老柏树,我守了快三十年,看着它们从枯叶渐增到重新抽芽,比啥都高兴。”天水市博物馆古建筑保护与园林部副主任王元轻抚着伏羲庙内的古柏树干说。2011年,伏羲庙邀请知名专家对唐槐进行深度养护,实施了古树去腐、杀菌、树干支撑等工作。今年,天水伏羲庙唐槐和古柏入选第一批“国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保护名录,标志着承载千年历史的“活文物”将进入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新保护阶段。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现存古柏37株,其中28株存活;先天殿旁的两株树龄已达千年;大门东侧的“龙槐”更是历经1300余年风雨的唐槐珍品。 不止在伏羲庙,全市现有古树名木5391株,其中古树5347株,名木44株,涵盖国槐、侧柏、银杏等多个品种。南郭寺的春秋古柏每年枝头绿叶葱茏,武山县洛门镇的古核桃树每年仍结出饱满果实,而秦州区玉泉观内一株造型独特的古柏,经测定树龄约2500年,成为游客打卡的“活化石”。
为守护这些“绿色瑰宝”,天水建立“一树一档”电子信息档案,实施“一树一策”动态管理。2024年3月,天水启动“保护古树名木 传承伏羲文化”公益募捐项目,为伏羲庙古树群争取保护资金,重点对长势衰弱的唐槐与侧柏开展抢救性保护。 “我们定期做古树‘健康体检’,通过搭建支撑架、修补树洞、病虫害防治、周边环境管理等措施,今年已完成南宅子、玉泉观、瑞莲寺等地上百株古树的专项养护。”秦州区园林建设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万鸿儒说。
植树造林:让荒山变绿 为生态“加码”
“以前的北风一吹全是土,现在夏天走进北山,全是树,不仅能听见鸟鸣,还有‘生态月季园’可以赏花休息。”53岁的玉泉镇玉泉村村民王成说,北山一点一滴的造绿工程他都看在眼里。
作为秦州区“两廊六园”生态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座规划总面积达500亩的月季主题生态园,通过多样化种植布局,充分展示不同品种月季在自然环境中的独特风姿,成为南北两山生态建设的亮眼名片。 今年3月,上千人在武山榆盘镇盘龙山义务种植了油松、垂柳、白蜡等乡土树种1.8万株,面积达120亩。2023年和2024年,武山县依托秦岭西段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项目,大力推进盘龙山植树造林基地建设,完成人工造林2.68万亩,实现了整区域大规模荒山荒坡绿化,构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在天水,这样的植绿场景随处可见。2023年秦安县葫芦河流域“千人造林”活动,300余名参与者种下油松、核桃等树苗2.1万株;清水县在浅山丘陵区推进“梯田+林木”模式,既保持水土又增加绿量。 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天水市立足本市生态环境保护具体实践,持续打好生态修复、国土绿化、治水兴水等六大战役,全力打造西部生态文明先行区,完成治理水土流失149.13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33.86%,草原植被盖度84.33%。昔日荒山荒滩渐渐变成“绿水青山”。
口袋公园:把“绿”放到市民家门口
“以前锻炼得跑两站地,现在下楼就有公园,早晚都能来活动。”在秦州区东桥头东北角口袋公园里,市民武女士每天一大早就和朋友们在空地上踢毽子。
这个改造后的公园占地4275平方米,新铺了园路,增设了石桌石凳和亮化设施。闲暇时,老年人们聚在树荫下聊天打牌,孩童在步道上奔跑。 今年,天水聚焦“市民身边的绿”,深挖拆迁闲置地、街角空地潜力。秦州区五里铺桥头西南角的口袋公园正在改造中,约7400平方米的空间将划分健身区、休闲区,补植花草并配套公厕;麦积区桥南街道的“和园”由杂物堆改造而成,春季樱花、海棠绽放,成为拍照热点;清水县静天高速路口旁小小的“口袋公园”为周边群众散步、锻炼、聊天提供了便利;秦州区藉河南路带状公园串联起多个休闲节点,是慢跑爱好者的首选。
2025年,天水计划新建、改造提升30个口袋公园,目前秦州区商会大厦旁、青年北路十字东南角等8个已开放,10个正在建设中。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建成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120余处,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8.5%。 “我们要让‘边角料’变成‘幸福园’,还要推进‘拆栏透绿’,让绿意融入城市肌理。”秦州区园林建设服务中心党总支副书记杨勇林说。
从古树到新芽,如今的天水,古城巷陌的古树、山坡的新林、街角的口袋公园,共同书写着绿色答卷。随着生态建设推进,这座西北古城正变得更绿、更美、更宜居,市民在推窗见“绿”中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天水融媒记者 马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