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26日讯(全媒体记者 陈焕明)深秋时节,芙蓉区白果园内银杏树正由绿转黄,扇形叶片落在青石板路上,给老街铺上浓浓秋意。26日,来自芙蓉区的走读团循着这抹黄色走过街巷,芙蓉区图书馆“巷往时光”研学活动在此画上句号。这是该馆“跟着书本游芙蓉”老街巷系列的压轴活动,3公里的CityWalk,让半年的街巷文化学习有了具象答案。
今年4月以来,芙蓉区图书馆先后推出“时光刻痕:解码芙蓉街巷千年文脉”“烟火与匠心:老街里的商脉与技艺”“星火燎原:街巷中的革命印记”三期主题讲座,为数十名少年筑牢文化根基。走读团成员通过文献和老照片,提前摸清了都正街的衙署故事、化龙池的传说、白果园的建筑特色,还学习了民国商贾文化对长沙的影响,以及《湘江评论》创刊的红色历史等。这些知识,都成了当天走读活动的“预习笔记”。
研学由新东方文旅讲师带队,首先走进都正街,300米长的街巷还留着民国时期的格局,詹王宫巷的残墙、桃花井的旧址,都在讲述着过往。这里既有青砖老宅,也有汉服店、本土美食,老风貌和新生活碰撞出别样味道。
紧接来到化龙池,走读团站在老井旁,听讲师介绍“化龙池”名字的由来,一说是为了纪念舍身浇铁水除恶龙的铁匠夫妇,另一说这里曾是学宫泮池,知县题写“化龙”以盼学子成才,两种说法都让老巷多了层传奇色彩。
人民路以北的白果园曾是长沙“富人区”,如今成了省级旅游休闲街区。走读团先找到“公沟遗迹”,这是长沙仅存的古地下排水设施,砖石垒砌的沟渠虽历经岁月,仍能看出当年的设计巧思;之后还走进程潜公馆、《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青砖灰瓦的老建筑前,大家触摸到历史的厚重。
最后走到丰盈西里,民国钱庄旧址旁边,潮流小店和传统民居挨在一起;墙上“在长沙,手摘星辰”的彩绘,让走读团成员忍不住停下拍照,老巷的恬静和时尚气息,让人不自觉放慢脚步。
两个半小时的行程里,走读团热情高涨。总结活动中,拿到研学证书的学员纷纷分享感受。“之前在讲座上听导师讲化龙池的排水系统,总觉得很抽象,今天走在麻石路上,看着石板间的缝隙,一下子就明白了古人的智慧。”一名参加活动的学生说。还有学生提到,在白果园里漫步让他对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深刻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芙蓉区图书馆负责人表示,“讲座+实地探访”的模式,让本土文脉变成了能触摸的知识,未来将持续举办此类活动,让青少年更好地传承历史,增强文化自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