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半,太原迎泽大街的早高峰如约而至。车流中,一位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正扶着拄拐杖的老人过马路。老人花白的头发被晨光染成暖金色,志愿者微微弯腰的动作,定格成一幅温暖动人的画面。
上周在桥头菜市场,一位摊主蹲在地上,把顾客不小心碰掉的小葱一根根捡起来,还笑着安慰满脸歉意的顾客。母亲感慨:“十年前,摊主为了几毛钱能和顾客吵半天,现在真不一样了。”确实,如今的菜市场不仅环境整洁,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多了份理解与尊重。讨价还价时少了争执,多了体谅。
这种文明之变同样体现在旅游景区。在晋祠,让外地朋友惊叹的不仅是千年古建的恢弘,更是景区的贴心服务:免费热水、雨伞借用处、清晰的垃圾分类箱。更令人欣慰的是,游客们自觉维护环境,主动将垃圾装入袋中。以前还能见到的刻字现象已消失不见,“文明旅游,守护古迹”的理念深入人心。
社区里的“光盘小食堂”则展现了文明餐桌的新风尚。墙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标语格外醒目,服务员总会贴心提醒“不够再添”。从最初有人觉得“打包没面子”,到现在“按需点餐”成为共识,节约粮食已内化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太原马拉松赛场上,选手们将空水瓶准确投入垃圾桶;有人摔倒时,周围人立即上前相助;比赛结束后,赛道干净如初。这些细节证明,文明不是口号,而是需要时伸出的援手,是享受便利时对他人的考量。
如今的太原,公交车上主动让座已成常态,十字路口司机耐心礼让行人,公园里游客自觉爱护花草。这些看似微小的善举,如繁星般照亮整座城市。文明确实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名片,而这张名片的每一笔,都来自每位市民的日常践行。
我写下这些身边的故事,它们平凡却真实,见证着太原这座千年古城在文明建设中的点滴进步。相信只要每个人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善意,我们的城市必将更加温暖美好,而我们,也将在守护文明的过程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并州新闻 裴新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