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周末
□刘少华
圣洁巍峨的雪山,人迹罕至的森林……随着“户外热”持续升温,一些社交平台上涌现出大量标榜“小众”“出片”的徒步打卡点,吸引不少“驴友”和“小白”前往。《法治日报》记者经过调查发现,这些所谓景点多数未经商业开发,属于游客自行发掘的“野景点”。壮美风光背后,潜藏着无正规组织、违规探险等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10月20日《法治日报》)
当社交平台的算法以“小众”“出片”为诱饵,将无数未经开发的险境包装成唾手可得的“打卡点”,一场伪冒险的集体狂欢便悄然上演。流量驱动的视觉奇观背后,是对真实风险的刻意淡化。崎岖陡峭的山路被滤镜磨平,复杂多变的气候被九宫格定格为永恒“晴好”。这种精心编织的景观幻象,让屏幕前的“小白”误以为户外探险不过是换个背景的自拍游戏。而当“说走就走”的浪漫主义遭遇“无组织无保障”的现实困境,所谓的“诗与远方”正在异化为吞噬生命的深渊。
很多人把户外运动等同于旅游打卡,却忽视了其“特种旅游”的本质。那些涌入野景点的身影里,有多少人真正配备了专业装备、研究过地形气候,或具备基本野外生存技能?
户外探险事故频发,暴露出了多重问题。监管层面,尽管旅游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都明确禁止进入未开发区域,但社交平台上的违规招募信息仍肆意传播,部分软件甚至将封堵路线标注为“成熟路线”,监管的滞后可见一斑。
行业层面,准入门槛过低导致专业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大量“草台班子”借热度拓展不正规业务,领队资质缺失、安全保障形同虚设,导致户外探险风险被成倍放大。
游客层面,可以看到的是,部分游客为追求“出片”效果,竟冒生命危险翻越护栏、涉水横渡。这种对风险的漠视,已到了必须警醒的地步。近年来,因违规穿越禁区、冒险进入未开发区域而导致失联、伤亡的悲剧屡见报端,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一次次敲响警钟,我们鼓励探索,但反对无准备、无保障的“莽撞出行”。
面对“野景点”乱象,亟需多方协同治理。
地方政府与文旅部门应加强属地管理,对热门“野景点”进行风险评估,必要时设立警示标识、封闭危险区域。同时,探索“疏堵结合”的路径:对条件允许的区域,可推动有序开发,纳入规范管理;对生态敏感区,则坚决封闭,杜绝侥幸心理。
社交平台需履行内容审核责任,对高风险户外活动的图文视频强制添加安全提示,限制未经核实的“探险攻略”传播,可建立“黑名单”机制,遏制危险内容的扩散。
公众更需提升安全意识与媒介素养:面对网络“种草”,多一分理性,少一分冲动;参与户外活动前,务必做好路线规划、装备准备与应急训练,切勿将生命安全寄托于“运气”。户外探险的真谛在于对未知的理性探索与对自然的深刻尊重,而非不计后果的盲目冒险。唯有将专业保障嵌入探险全程,将敬畏之心刻进每个脚印,方能让“户外热”真正成为探索自然、超越自我的健康运动,而非以生命为代价的荒诞狂欢。
责编:肖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