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博物馆头条统计发布的“中博热搜榜”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全国热门百强推介榜单,青海省博物馆并列第40名,已连续多个季度位居百强榜。
曾几何时,提及青海的博物馆,难免会想到“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落寞。但近年来,青海省博物馆连续多个季度登上“中博热搜榜”,彻底打破了很多人的刻板印象。这份成绩绝非偶然,从2024年第三季度7月23日单日参观人数突破万人次,达到11432人,到2025年第三季度稳居百强前五十,数字攀升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举措的支撑。
青博的“破圈”,始于对文物价值的跨界挖掘与场景化表达。2025年6月14日,湖南省长沙市博物馆举办“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与中华文明展”,青海省博物馆的宗日文化鸟纹彩陶壶与唐鎏金西方神祇人物连珠饰银腰带两件精品文物也亮相三湘大地。尤其是承载长江源头文明密码的宗日文化鸟纹彩陶壶,让观众直观读懂了青海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关键地位。
文物走出展柜,历史更可“沉浸式”触摸。2025年,青海省博物馆联合专业演艺团队组织开展《让历史走出博物馆——文成公主进藏》沉浸式演绎活动,当舞蹈穿越时空再现唐蕃古道的盛景,让市民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既满足了深度旅游体验需求,更让高原文明与省内外观众产生深度情感共鸣。
青博的“热搜体质”,更藏在贴近生活的创新巧思里。盖碗茶、土火锅造型的冰箱贴,舞蹈纹彩陶盆样式的文创雪糕等,凭借地域特色与实用属性刷屏社交平台。这些走红的文创产品,将青海地域文化价值转化为生活化形态,大众选购的不仅是纪念品,更是对青海的独特印象与情感记忆,是可日常相伴的实物寄托。
这份文化温度,还体现在对不同群体的细致关怀中。暑期延时开放至20点的暖心举措、在旅游旺季坚持每天为游客提供免费志愿讲解、引入AR智能导览眼镜、智慧手持终端等科技设备的多元服务,让老年人能听清文物故事,也让年轻人可享受科技体验。青少年也能在“国宝守护令”暑期研学活动中,以解谜方式读懂彩陶纹饰的奥秘。一系列、全方位的服务升级,让青博成为不分年龄的文化家园。
青博的排名意义远超“热门”本身。作为第二届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轮值单位,青博牵头策划了多场联盟活动,取得了很多优秀成果。如今,青博继续用心用情“答”题,2025年8月5日至10月31日,由青海省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主办的“寻觅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现场”XR沉浸式探索体验展在青海省博物馆举办,让青海观众足不出省就能触摸古蜀文明;2025年9月,还和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承办“人类的浩劫—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永恒的记忆——南京大屠杀文献展”,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以跨地域记忆传承和平理念。
青博登上热搜,是青海文化自信不断彰显的生动注脚。从2022年连续六个季度跻身“中博热搜榜”时的第59名,到如今跃升至并列第40名,名次的稳步攀升背后,折射的是青海文化正逐步上升至历史长河中“文明枢纽”的重要定位。而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化回响,正是无数青海的文博人、创作者与志愿者用坚守与创新铸就的。正是他们的共同托举,赋予了青海文物穿越历史尘埃、与当代人对话的力量。
“中博热搜榜”的排名或许会随热度起伏,但青博所代表的青海文化传播路径,已然勾勒出清晰且坚定的方向。它证明,偏远地域的文化并非只能“养在深闺”,只要找准历史脉络与当代审美的结合点,以匠心守护文明根脉,以创新激活文化基因,小众的文化瑰宝同样能绽放出震撼人心的光芒,成为彰显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
《青海日报》(2025年10月23日 第5版:江源评论)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