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楚雄纪行之八
狮山古联,道尽帝王身世浮沉
吴家良
狮山古联,道尽帝王身世浮沉
狮山古联,道尽帝王身世浮沉
狮山古联,道尽帝王身世浮沉
狮山古联,道尽帝王身世浮沉
狮山古联,道尽帝王身世浮沉
狮山古联,道尽帝王身世浮沉
狮山古联,道尽帝王身世浮沉
狮山古联,道尽帝王身世浮沉
狮山古联,道尽帝王身世浮沉
云南楚雄武定狮山正续寺,因与明建文帝朱允炆的传说紧密相连而名扬滇中。据传,靖难之变后,朱允炆曾隐迹于此。寺中藏经楼内,至今仍供奉着他身披袈裟的塑像,旁有“僧为帝”一联,更遗有其题诗石刻与手植古木,历史气息浓郁。明清两代,彝族凤氏土司屡次捐资扩建寺院;至康熙年间,僧人又增建“建文阁”以奉祀建文帝,相关传说亦被清代方志所收录。这段绵延的历史与珍贵的建筑遗存,为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了独特而重要的参照。
正续寺相传为明惠帝朱允炆于永乐元年(1403)避难入滇后的出家之地。藏经楼下塑有其像:身着袈裟,双手合十,左右各立一太监与老臣。旁悬一联,道尽沧桑:
“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
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
据《明史·恭闵帝纪》载,朱允炆为明太祖朱元璋之孙,太子朱标次子。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标病故,他被立为皇太孙,后继承帝位,年号建文。在位期间推行新政,重农兴学,整顿吏治,赈济灾民,并力行削藩,以强化中央集权。然而建文元年(1399)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四年后攻入南京金川门,“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自此,“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来往迹。”
《明史纪事本末》等文献与民间传说中,记录了更多细节:南京城破之际,建文帝欲自尽,太监王钺忽忆起朱元璋曾留下一只遗箧,嘱危急时开启。箧中藏有三张度牒,名“应文、应能、应贤”,另有僧衣、剃刀及暗道地图,并附红字:“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
于是,建文帝与几位近臣剃发易装,由密道逃至神乐观,辗转湖广、巴蜀,最终进入云南。初至昆明,暂居五华寺,并通过寺僧密报镇守云南的沐晟。沐家与朱明皇室关系密切,沐晟遂将建文帝秘密送至武定狮子山藏匿。
为避追捕,建文帝常年云游四方,行踪飘忽。《明史纪事本末》载其“西游重庆,东至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域,中间结庵白龙,题诗于罗永,两入荆楚之乡,三幸史彬之地。”晚年最终归隐于狮山正续寺,亦曾驻锡浪穹(洱源)石龙庵、鹤庆眠龙洞、通海秀山等地。
因他曾在此出家,寺中大雄宝殿悬有前述名联,殿前两株孔雀杉与一株罗汉松,亦传为其手植。寺后石阶通往“凭虚阁”,登临远眺,山峦叠嶂,云海苍茫,顿生凌虚御空之感。
方志中收录了多首托名建文帝的诗作,如:
“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云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这些诗句多抒写对旧日宫阙的追忆与为僧后的寂寥落寞,情感凄怆,如另一首壁间诗所言:
“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孤瓢。
南来瘴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
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
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鸟早晚朝。”
然而,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仍为明史一大悬案。有学者指出,明成祖朱棣自1405年起派遣郑和七下西洋,除宣扬国威、促进交流外,亦暗含搜寻建文帝踪迹、杜绝后患的政治意图。
狮山古联,道尽帝王身世浮沉
狮山古联,道尽帝王身世浮沉
狮山古联,道尽帝王身世浮沉
狮山古联,道尽帝王身世浮沉
狮山古联,道尽帝王身世浮沉
狮山古联,道尽帝王身世浮沉
狮山古联,道尽帝王身世浮沉
狮山古联,道尽帝王身世浮沉
狮山古联,道尽帝王身世浮沉
作者简介:吴家良,云南大学哲学学士,大理州破格中职新闻编辑,大理历史文化践行者,大理州徐霞客研究会顾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