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景区有风险,请在专业指导下前往
对于打工人来说,有限的年假和预算,让旅游成了一场豪赌,而结果,往往输多赢少。
敢在节假日出门的,几乎都是花大钱买罪受。平时无人问津的廉价航班“老虎凳”、老旧民宿大通铺,一到旺季全被抢成四位数的“轻奢套餐”。
时间自由的大聪明,选择错峰出行,结果撞上了另一波大聪明,依旧是人山人海,依旧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排队与拥挤。于是破防,“早知如此,我就不该磨破嘴皮子跟领导请这个年假,还浪费时间跨越几千公里。”
当旅游把年轻人折磨得没招了,有一批最懂没福硬享的年轻人,开始调转方向,朝着那些名字古怪、画风清奇的小众地点出发。而东北,凭借一批性缩力地名,成了此番反向旅游潮的黑马。
图源:大连老张
起初走红的是“王八脖子山”“老母猪沟”“大秃顶子山”这类土嗨地名,任谁听了都忍不住嘀咕:“这地方能好看吗?”
可偏偏就有游客,在打卡完常规景点后,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顺路一探——结果一脚踏进新世界:他们发现,在东北,地名越怪,风景越帅。
图源:卡罗很有1s
与此同时,过于直白简单的名字甚至吸引了一批外国游客,“被翻译成英文版地图流传海外之后,连老外看了,都觉得误入魔兽世界的地图。寂静岭要是放在东北,都得改名成哑巴屯。”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这些地名大多源于本地人的直观描述,恰恰说明这些地方尚未被商业开发重新命名,保留了最原始的自然基底。
于是,这些土味景点,因为不收门票、不排长队,只有原始的山林、清澈的溪流,和一份近乎与世隔绝的宁静,成了年轻人性价比最高的桃花源。
图源:无名小熊喵
如今大批旅游特种兵都在悄悄冲刺东北,把当地的沟子、坨子、洼子……全爆改成自己的专属度假区,同时感叹着:
“东北文旅,你有这好地方不宣传真是糊涂啊!害得我以前在旅行上走了多少冤枉路、花了多少冤枉钱。”
可不少东北旅游博主表示:名字起成这样,你叫我们哪好意思声张啊,就算推荐过,外地朋友也很难相信。
以前你可能也听说过东北小众景区,但一想到发朋友圈,都感觉不好意思带定位,总不能写个“想你的风吹到了大屁股沟”吧;
现在却成了:别看名字起的孬,但是性价比最高的小瑞士、小奈良、小南法……再也不用受一点旅游的窝囊气。
“东三省多少秀丽风光,都被土味名字耽误了,可正好能让旅游特种兵捡到大便宜。因为尚未网红出圈,所以门票不收、停车免费,路上不排队也不堵车了,省钱又省心。”
吉林省国家森林公园,大小盆形峡谷环环相绕,明明江湖别称“长白山的百慕大”,但官方名称却是干饭盆;
图源:木子与西早
电影《智取威虎山》里的威虎山,印象中本应是林海雪原,原名竟然叫做大夹屁股沟山,传说是作者认为实在不雅所以改名了;
不光是地名乱取,台湾仙履兰长在东北就成了狗懒子花,西藏格桑花更是被叫做扫帚梅……
好好的湖光山色,瞬间没了打卡欲,但对于这届最抠门的年轻人来说:东北景区你藏得越隐秘,我越能打下性价比。
图源:火锅里捞姜片儿
“有些东北奇葩地方大多是开放式的,而不是被圈围起的单一景点,尤其对于自驾友好,沿途遍地是美景,再也不用开车5小时,打卡拍照5分钟。”
别人还在敦煌沙漠里下饺子,黄山栈道堵人堪比北京堵车,一动不动;但要是打卡东北犄角旮旯的景色,就成了VIP包场式服务。
只不过,“有人准备蹲守云海日出,前夜就上山,结果黑压压一片,完全看不到其他网红景区似的、挤满同行的打卡人潮,差点被吓退。”
原本,东北地大物博,遍地美景,但大多数人只叫得上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现在看来,可能是只有这仨地方名字好听点儿。”
东北就像是开放世界游戏,有些地方,任务指示都懒得编,地图上直接显示为“荒地”。但真正的玩家都懂,这往往是隐藏彩蛋。踏进去的瞬间,北欧风情的草甸与羊群缓缓加载,并附赠一条可全程溯溪的福利路线。
图源:胭脂菲福
宇宙的尽头也确实是东北,铁岭干脆有个自己的富士山,沿途还能看到复古蒸汽火车,“简直是误入电影场景,《雪国列车》同款,只要别拍到地上的苞米该子就行。”
东北地名虽土味,但是饱含着老一辈在开垦白山黑水时留下的生存智慧。“大酱缸本意是提示前方有沼泽,吓一跳山和出不来沟更直白,意思是这里地形复杂蜿蜒,深入有风险。”
刚好对于旅游特种兵来说,在人生地不熟的城市,东三省地名越是简单粗暴,越能作为强有力的导航路书。甚至有博主按照东北人的语言系统,理出了一套出游指南:
“湖泊叫泡子,山谷叫沟子,沙洲叫坨子;不管东北人民把名字起得再奇特,你也可以各取所需,无论是喜木的,还是喜水的,都能找到自己更偏爱的旅游目的地。”
尤其在户外爱好者眼里,“不仅具备警示意味,还自带难易度评级,比如顶子是高山,秃顶子就是更高的山,所以更适合徒步老手去挑战。”
曾经,年轻人旅游还有一大雷区:你一P我一P,到了现场全懵逼。如今跟着东北地名走,再也不怕被网红修图坑骗,所见即所得,还物超所值。
图源:卡罗很有1s
有人发现辽宁有个刀尖岭,景如其名,溪流跌宕起伏,两岸满山红叶,是任何网红景区都无法平替的鬼斧神工。
丹东姑娘妮儿说,黑吉辽三省分别有三座高峰,大秃顶子山、大秃子山、老秃顶子山,“顾名思义,海拔高到植被都稀疏了。但实际上,去对了日子并不秃,沿途有红叶,山顶是云海包裹着草原,还有遍地牛群作伴。”
图源:奶油白雾
有本地人表示,很多景区也想借着这股出圈风潮,改改拗口的名字,提高曝光度。“长白山脚下的奶头山村,正式改名为头山村;听说还有叫王八或者老鳖的,也想改成神龟……”
但,“起了个正经的新名字,外地朋友们反倒记不住了,还可能没人爱去。因为这些地方本就是以天然景观形态而起名,更有股原始自然的氛围感,现在换名反而刻意了,像是某种人造景区。”
近两年来,都市年轻人去县城旅游成了一种时髦,东三省的隐秘角落被爆改成旅行圣地,也正符合这股流行趋势。“相比于大城市中知名景区的人造感、秩序感,小地方的野性才别有一番风味。”
有户外爱好者刷到了擦屁股岭、阴魂镇等地名,便留下“求徒步路书”的评论;还有人从抚顺的羊望鼻子山出发,前往大裤裆沟,在雪景雾凇之间,意外拍出了一套纯爱日剧同款写真。”
图源:火锅里捞姜片儿
北漂游客高乐高认为,“不光体贴了钱包,最重要的是,东北这些猎奇地方,包容得下任何一个紧绷的都市年轻人,来撒野、放空自己。”
虽然东北一下雪,就被营销成小北欧,但这里的冬天从不缺光照,“你来不及伤春悲秋,只觉得整个人被晒得暖暖的,很治愈。”
还有“捡秋”这件事,东北人民可能早在所谓的中产之前就已经在做了。别人还在摆拍几颗松果红叶配蘑菇,但在东北孩子眼里,成长于沟子屯子附近、黑土地和红松林之间,那都是他们打小玩腻了的生活方式。
Ending:
有人说,随着尔滨玩雪、沈阳洗浴等网红玩法的全方位出圈,东三省旅行的成本也在逐渐被抬高。但最懂性价比的旅游特种兵们,依然能挖掘到自己的“我在秃顶子很想你”。
还有人发现,除了各省市知名景区之外,就连家门口名不见经传的小花园,竟然也成了外地游客的必打卡。“明明网上都喊着消费降级,怎么花钱出去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
不过,就像高乐高说的,“旅游没有平替,哪座城市也不是谁的平替。不管你花了小钱大钱,只有当时在河流山川、人文历史面前,平复了心情、治愈了焦虑,才是最终目的。”
【今日话题】
你打卡过名字奇葩的景点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