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这方孕育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土,无疑是令人心驰神往的红色革命圣地。长久以来,我对它满怀憧憬,吸引我的不仅是当地的景致,更是那份深沉的红色情怀。 九月二十四日清晨,我从洛宁启程,抵达韶山时,已将近七点。简单用过餐食后,我便前往酒店办理入住,休息一晚。次日清晨,我们以军事化的行动节奏,于五点之前便纷纷起床。仅用二十分钟,大家便结束了早餐,随后登上车辆。上车之后,我们做了一件发自内心且终生都倍感乐意之事——自掏腰包购买毛主席纪念像章,而后恭恭敬敬地将其佩戴在胸前。

紧接着,又购置了花篮,怀着情真意切的心情,准备向伟大领袖毛主席敬献。仅仅五分钟,我们便抵达了“毛泽东广场”。
彼时,天色尚微亮,细雨纷纷洒落,然而广场上已然人头攒动,众多团队汇聚于此。雨水丝毫未能削减人们瞻仰毛主席铜像的澎湃激情。
瞧,有人撑着雨伞,有人身着雨衣,甚至有人光着头淋着雨,大家都在有条不紊地排列队伍,准备沿着瞻仰毛泽东铜像的大道有序前行。

我们抵达的时间,并未如想象中那般早,看来需要稍作等待。广场迎面的右侧,有一块镌刻着“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八个红光闪耀大字的石景,在苍劲挺拔的青松映衬下,更显威严壮丽。旅友们不约而同地唱起了《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呀,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歌声激情澎湃,响彻云霄。
的确,毛主席将穷苦大众从“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的蹂躏与压榨中解救出来,让大家获得自由,使古老的国度呈现出“莺歌燕舞,换了人间”的崭新面貌。
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大恩人,是人们心中永不落的红太阳!

雨停后,我们旅行团的旅友们纷纷走到石景前,与石景合影留念。全团59人,每人都拍了单人照,还有两人、三人或多人的合影。热情的导游耐心拍摄,力求每张照片都让大家满意。拍完照,我们都围聚在导游身旁,聆听讲解。


毛泽东广场,坐落于湖南韶山核心景区的中心位置,其始建于1993年,原名“毛泽东同志铜像广场”,面积达3970平方米。2008年,经中央批准改扩建方案后,正式命名为“毛泽东广场”,此时总面积拓展至102800平方米。广场的瞻仰大道长183米,象征着毛主席的身高;宽12.6米,寓意着毛主席的生日。大道两旁对称分布着六块观景石,上面镌刻着毛主席的六首经典诗词,分别为《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蝶恋花·答李淑一》《卜算子·咏梅》以及《七律·到韶山》 。
毛主席铜像连同底座高10.1米,代表着新中国成立的十月一日;底座高4.1米,寓意毛主席在位执政41年;铜像自身高6米,象征着毛主席为革命英勇牺牲的六位亲人,包括妻子杨开惠、大弟毛泽民、小弟毛泽覃、儿子毛岸英、堂妹毛泽建和侄儿毛楚雄。
放眼毛泽东广场,四周松柏修竹枝繁叶茂,挺拔葳蕤。广场两边红旗猎猎,迎风招展。六块观景石上镌刻着毛主席的诗词,字体刚劲有力,光彩夺目。每一首诗词,都承载着不同时期革命历史的印记。
细细端详每一块石景,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一幕幕历史场景在眼前浮现:1925年,年轻的毛泽东于湖南组织农民运动,他伫立橘子洲头,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满怀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挥笔写下《沁园春·长沙》,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感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936年,毛主席带领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翻雪山、过草地,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后,以宽广的胸怀、非凡的抱负与雄健的气魄,挥毫泼墨,成就《沁园春·雪》,抒发壮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指点江山,主宰沉浮,坚定开创新时代的信念。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是毛主席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对农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与战天斗地风貌的赞扬。为了革命事业,无数先烈包括毛主席的六位亲人献出宝贵生命。他将对亲人的深情、对烈士的悼念与敬意,寄托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吴刚捧出桂花酒,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歌颂烈士的爱国热忱与生死不渝的革命情怀。
1961年,我国面临严峻国际考验,处于艰难时期,毛主席挥笔写下《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在每个重大历史关头,毛主席皆以诗词抒发情怀、鼓舞斗志、激励前行。正如人们所言:毛主席的诗词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用双脚走出来的。
终于轮到我们团了,两位共产党员主动请缨,代表全团庄重地捧起花篮。我们即刻整齐地站成五路纵队,紧紧跟随其后。
我身处第一排,昂首挺胸,满怀崇敬之情,步伐庄重且坚定。走在瞻仰毛主席铜像的大道上,我真切地感觉到,每一步都似踏在历史那厚重的节拍之上,能触摸到滚烫的信仰,感受到历史深沉的脉搏。耳边仿佛回响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战士们奋勇厮杀的呐喊,眼前浮现出无数先烈为了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屈不挠、英勇献身的壮烈画面。
毛主席带领工农红军长征,以英明决策和伟大壮举,将濒临绝境的工农革命武装引入坦途,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新中国的成立,是毛主席与老一辈革命先烈历经血与火的淬炼、生与死的考验、胜与败的拼搏,一步一步打下的江山,毛主席堪称历史上罕见的伟人。
我们深知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前路依旧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坚定革命信念,传承艰苦奋斗精神,牢记远大理想,绝不让先烈的鲜血白流,不辜负伟人的期望。
伫立在毛主席像前,我满怀崇敬地注目凝望。主席身着笔挺的中山装,手中轻执文稿,目光如炬,面带和蔼微笑,正前方的目光坚定而从容,身形巍然挺立,尽显人民领袖的威严风采,令人不禁肃然起敬。
凝视着毛主席的雕像,我心潮澎湃,激动得热泪盈眶,万千思绪在胸中翻涌。花篮里的鲜花娇艳而庄重,每一朵都承载着我们对伟人的深切敬意。当轻轻放下花篮的瞬间,一股强烈的感动涌上心头。
伟人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为崇高理想无私奉献的一生。伟人的精神,恰似这鲜花,永远绽放璀璨光芒;其智慧与勇气,仿若不灭的灯塔,依旧照亮人们前行之路,丰功伟绩,永载史册。
在导游引导下,我们全体人员集体向毛主席铜像行三鞠躬礼,以表对伟人毛主席的感恩、崇敬与思念。礼毕,我们从左至右绕毛主席铜像一周。
此刻,我深感荣幸与自豪,内心不由自主地一遍遍高呼:我向伟人敬献花篮了!我向伟人敬献花篮了!随后开始拍摄纪念照,大家纷纷站在毛主席铜像前,留下这永恒的珍贵瞬间,手捧花篮定格美好的心愿。最后,导游为全团人员拍摄了合影,满足了我们共同的愿望。
参观毛泽东故居的队伍,宛如一条蜿蜒的长龙,从毛泽东广场缓缓延伸至故居,前望不见起始,后瞧不见终尾。此时,天空飘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撑起了雨伞。其中,有学生模样的团队,他们身着统一的浅蓝色雨衣或是红色校服;还有戴着统一颜色帽子的团队,一队队排列整齐,色彩靓丽,在雨中构成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

伫立在故居之前,一股浓郁而厚重的历史气息,如潮水般扑面而来,让人不禁心生肃然起敬之感。这座故居整体呈坐南朝北之势,是一座凹字型土木结构的普通农舍。房后,山坡上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房前,池塘里荷花绽放,美不胜收,实乃一处名副其实“前有罩,后有靠”的风水宝地。其总占地面积达566.3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72.92平方米。
故居共有大小房屋20间,东侧14间覆以小青瓦的屋子,为毛家住房;西侧5间茅草屋顶的房子,是邻居毛氏阿婆家的住所,中间的堂屋则由两家共用。门额之上,“毛泽东同志故居”七个醒目大字,乃邓小平亲笔题写。正是这座看似平凡的农舍建筑,却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非凡历史,见证了毛主席的童年与少年时光。
导游郑重提醒:进入毛主席故居,既不可踩到门槛,也严禁拍照。我怀揣着激动不已的心情,一步迈入故居,而后逐个屋子细细端详。餐厅的陈设、厨房里的水缸、碗柜与炉灶、农具屋里的石磨、水车和大水耙、碓房中的米碓与风车、杂物屋里喂猪的食槽及栏杆,还有毛主席大弟毛泽民的卧室、小弟毛泽潭的卧室等等,皆一一映入眼帘。
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毛主席父母亲的卧室。屋内的围子床、方桌、折衣凳、长睡椅,摆放得井然有序。墙壁上挂着毛主席父母的合影,虽照片陈旧泛黄,可二老慈眉善目的面容,却给人带来浓浓的亲切感。
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生于1870年,是个勤劳节俭、精明能干的农民。青年时因负债外出当兵多年,回乡后一边务农,一边经营猪、米等生意,积攒钱财,进而购置田地、扩建房屋,改善了全家生活。母亲文素勤,娘家称文七妹,生于1867年,是位勤劳善良、聪慧贤淑的农家妇女。她性情温和,心怀仁爱,常接济贫困乡邻,懿德美名传遍乡里。
1893年12月26日,毛主席就诞生在这看似普通的屋子里。母亲的优良品德,对少年毛泽东影响深远。比如毛泽东读书时,见同学没带午饭,便每日分一半自己的饭给同学,母亲知晓后,便每日为他准备两份午饭。母子俩还曾悄悄把家中米送给挨饿村民。毛泽东也曾把替父亲卖猪所得,送给了乞丐。
毛主席的卧室兼书房内,除了床、柜、方桌以及木凳、竹凳之外,还摆放着大量书籍。我伫立在卧室外的狭小空间,望着那质朴的桌椅、略显粗糙的墙壁,思绪不禁飘回到往昔。
毛主席13岁辍学后,便在家中帮忙劳作。白日里,他在田间辛勤耕耘;夜幕降临,又替父亲记账。待夜深人静,他便在这略显灰暗的屋内,挑灯夜读,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
后来,一本书给予他启发,让他坚信为了中国,必须离开韶山。
1910年,彼时的中国风雨飘摇,旧王朝摇摇欲坠,新思潮风起云涌。17岁的毛泽东目睹国力衰微、民不聊生的惨状,毅然决定走出家乡求学,以实现远大理想。父亲本希望他去湘潭一家米店当学徒补贴家用,经毛泽东多次力争,又在亲友老师的劝说下,父亲才应允他前往湘乡高等学校求学。
临行前,毛泽东写下《七绝·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不仅是少年毛泽东的豪情壮志,更是他临行前向父亲袒露理想与决心的庄重宣言。
自此,毛泽东踏上坚定执着的求索之路,再次回乡时,已过去32年。此后,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与敌人浴血奋战,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改变了旧世界,建立了新中国。

步出故居,屋前池塘刚经细雨洗礼,粉红色的荷花在绿叶簇拥下,愈发娇艳欲滴。微风轻拂,那枝头摇曳的菡萏,宛如温婉佳人,不住地向人们颔首致意。
荷叶之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如灵动的精灵,欢快地跳跃、舞蹈,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动态画卷,令游人眼眸为之一亮。池塘右侧,是一片金灿灿的稻田。俯身轻触稻穗,沉甸甸的质感,满溢着收获的喜悦。
风过之处,稻浪滚滚,仿佛在诉说着毛泽东儿时与家人一同劳作的往昔。我与几位好友漫步于池塘与稻田间的小径,悠然赏景,还举起手机录制视频,分享至抖音,又在毛泽东故居前打卡拍照,以作留念。
从毛泽东故居走出,我们移步至刘少奇铜像广场与故居参观。在这里,我们领略了刘少奇同志的卓越风采,细赏了故居的四合院建筑以及屋内陈设。
奈何时间紧迫,我们仅能走马观花般匆匆一转,便不得不踏上行程,准备奔赴桂林。即将告别韶山,这片红色圣地的每一步足迹,皆承载着对往昔的敬意,饱含着对未来的期许,心中满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万千感慨。
渐行渐远之际,我不禁思索,真正的纪念,或许并非仅仅铭记那些物件与故事,更在于我们如何珍视当下的每一寸时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韶山的每一寸土地、一草一木,向我们娓娓诉说的真理。
作者简介:董连英,网名“骆驼草”,洛宁县退休教师。
#湘桂游记# #韶山游览打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