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沉寂许久的赣州市章贡区阳明路,以出乎意料的“变身”,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最火热的季节里,阳明路标准钟夜市街(章贡区坛子巷路口至标准钟路段)正式开街,首日便吸引超过3.5万名市民和游客。
老赣州人都说,这条老街,好久没有这么热闹了。标准钟和阳明路,一个是赣州老城的地标,一个是自20世纪初便开始繁荣、持续到20世纪末的商业街,二者承载着赣州老城无尽的回忆。
当然,赣州老城的每条街巷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值得小心挖掘、仔细品味。但是,笔者想从商业发展的角度,重新梳理一下关于阳明路和赣州城20世纪初期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如今夜市街的火爆映照当年同样的熙攘热闹。
壹
商埠源远流长
赣州老城的街巷形成历史颇为久远,史料中记载的最早的街道,是东晋永和五年(349年)南康郡守高琰所构建的阳街、横街二街。至宋代,赣州迎来了历史上的辉煌鼎盛,经济空前繁荣,形成了江南宋城的“六街”格局。
所谓六街,即阳街(原赣州市公安局至章贡区文清路与大公路交会处)与横街(章贡区西津路、章贡路),再加上斜街(章贡区阳明路,经和平路至南市街)、阴街(章贡区坛前,经灶儿巷、生佛坛前接南京路处)、剑街(章贡区濂溪路接中山路处)、长街(章贡区赣江路接百胜门处)。大量的居民房屋林立于六街两侧,再有一条条巷陌延伸出去、纵横交错,连接起了城厢,人们在其间生产生活、经营往来,仿若赣州城生生不息的脉搏。
六街的名号自然随着城市的历史沿革不断发生改变,城市的外延日益拓展,内延也跟着更新。特别是随着梅岭古驿道的开辟,赣州城渐渐成为我国东南地区的商贸重镇,其商业也随之繁荣。至明朝中后期,“市肆稠密,数百户商号拔地而起”,赣州的街巷、市场贸易也得到极大的发展。此时,赣州形成了一批专业商品市场,很多街巷甚至以商品命名。譬如,在贡江沿江一带,就依靠各码头形成了一个繁华商业街区,囊括了诸如诚信街、坛前街(分大、小坛前街)、六合铺街及瓷器街等著名商业街巷。
北宋时期,江西地区人口众多,经济繁荣,民风多喜弃农经商。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时,赣州城的税额达51229贯,居江西之首。也正是由于商贸的极大发展,催生出了商帮这一组织。
诞生于江西的江右商帮(又称赣商),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上十大商帮之一,与晋商、徽商等著名商帮并驾齐驱。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以南,物产颇为丰富,如瓷器、茶叶、纸张、夏布、药材等,为商帮的经营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赣州作为江右商帮活动的重要区域,经济贸易发达,是连接南北的重要商道,也是连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
明清时期是江右商帮活动最频繁的时期,江西各府、州、县经商贸易风气盛行,江西商人行走在全国各地,其数量、规模及活动范围都突破历代。赣商产品甚至远销海外,便有了“无江西商人不成市”这句俗语。赣南客家人凭借“勇于创新、艰苦朴素”的精神融入江右商帮,形成独立方阵。赣州客家商帮,以信丰、龙南商人为主,多活跃于湘粤闽,贩运竹木、糖、土纸等。
到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外埠在赣州城的商人为维护其利益,开始出现地域性组织的商人社团——会馆,如广东会馆、南临会馆等。久而久之,便通称商帮。赣州城内主要有广东、福建、安徽、河北、湖南、浙江和江西等七大商帮,江西帮又派生出吉泰帮(吉安、泰和)和南临帮(南昌、临江),省内两帮在赣州城占据主导地位。
吉泰帮多经营棉纱布匹、苎麻、夏布、棉花,又有谷米杂粮、槽坊(酿酒作坊)、酱园和牙行堆栈行等。他们人多势众,店铺也多,财力称雄赣州城。自牌楼街(今章贡区阳明路)至棉布街(今章贡区解放路)一路,吉泰帮有吉泰昌、龙瑞文、德美、永瑞隆、乾记、悦和、源茂和恒裕隆等十余家布店。20世纪40年代,赣州城300余户粮店中,吉泰帮占了七成。如开永泰粮食老店的张德馨,赣河上下粮商称他为粮魁,因为首先使用机器碾米而为全城第一大粮店。
南临帮相对更逊一筹,主要经营绸缎、布匹、药材、银楼、洋货(百货)、草帽草席、瓷器等。其中知名的布店有信孚、雷祥春、雷庆春等。
贰
街巷因市而兴
20世纪一二十年代,赣州城的街市发展又一次迎来繁荣期,全城有2000余户工商业户(绝大部分是商业户,一小部分是手工业户),商业区主要分布在瓷器街、棉布街、牌楼街(今章贡区阳明路)一带,尤以瓷器街为盛。1926年,赣州的钨砂、瓷器、茶叶、夏布、土纸、皮张等产品开始转运九江港,外运出口东南亚和东欧、西北欧国家,其中出口钨砂达10余万担。
20世纪初的阳明路,繁华程度可谓“车如流水马如龙”,街道上集文化、绸布、百货、五金、成衣、中药等多行业店铺于一体,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不过,最开始的时候,阳明路还不叫阳明路。
阳明路位于赣州城的北部,东至章贡区标准钟,与解放路、和平路相会,西与建国路垂直相接,南侧通金鱼池、东北路、至圣路,北侧通坛子巷,长约400米、宽约20米。据清同治版《赣县志》记载,明代被称为瓦市街。到清末,该街由东至西分段称为针巷子、府学前和牌楼街(又称牌头街)。
明代称瓦市街,名称或源自“勾栏瓦市”类文化场所,亦可能与瓦钵商贩聚集有关。明嘉靖年间,这条街上曾修了许多文化牌楼,牌楼上镌刻了诸多文化名人的诗赋和题字。史料亦记载,该街道当时云集了许多书店及卖文房四宝的铺子,还有印刷坊及戏园子。所以,在历史上,这条街道颇具文化韵味。到清代称府学前,概因此街建有府学(文庙,现为章贡公安分局)而得名,府学右侧是王文成公祠,左侧则有名贤祠。之后叫针巷子,一方面是说这街窄如一根针,如今的宽阔马路是1933年后拓宽的,之前的街形如小巷,仅有石条铺就;另一方面,据说自古有卖针线、锥子等物品的店铺在这小巷中。1933年,赣州城多条街道进行了扩建,此路因路侧有王文成公祠(为纪念明代理学家王阳明而建),整体改名为阳明路,以纪念王阳明在赣州的历史。
此后,阳明路与上、下棉布街连成一片,成为赣州老城最为繁华的街区。上、下棉布街即现在的章贡区解放路,是一条典型的行业街,以贩卖棉布为主,因毗邻涌金门和建春门码头而人气旺盛,成为虔布的集散地。除了老赣州人比较熟悉的解放路百货商店,还有雷祥春、广益昌等百货店,20世纪50年代还有一家胜利土布行售卖棉布。
据一些老赣州人回忆,当时阳明路上各种商铺云集,从吃穿的世俗之物到佩戴的高雅之物,应有尽有。而且,这里还聚集了许多老字号。例如清代开业的邵启文徽墨店,在其右侧是于都人开的曾元茂茶叶店,还有赣州城内中学老师集资开设的普育书社,坛子巷口附近则是专做制服的姚宝泰服装店。此外,还有香港银楼、新新照相馆、江西省裕民银行、福隆中药店等。
而最为家喻户晓的,当属1923年由邓艺文创办的裕源福百货商店,1942年来自南昌的熊氏兄弟开设的南新绸布商场和传说自明代便有的金茂伯商店。
邓艺文,出自坛子巷邓家。据清同治版《赣州府志》记载,坛子巷原叫唐子巷。又有传闻,说坛子巷内曾有一位姓童的大户,所以叫童子巷,讹称为坛子巷。坛子巷的南端,连通着阳明路,邓艺文在坛子巷内建有一间大宅院。
邓艺文是清江县(今樟树)人。他于1923年在牌楼街西段创办了裕源福百货商店,当时附近有名的百货商店还有利民、阳至堂、惠民、美定和、尹富春等。初时,邓艺文租下约70平方米的店面,卖些百货、布匹,兼生产洋袜,后因洋袜生产状况不佳,遂专营百货、布匹。经十多年苦心经营,邓艺文不仅扩大了店面规模,还将其发展为裕源福绸布百货商店。因邓氏讲信誉,故上海、广州的不少厂商乐意和他有业务往来,像当年闻名全国的上海中华橡胶厂、太平棉织厂、三友实业社、金钱水瓶厂、金龙水瓶厂、蜜蜂绒线厂等都向其供货。
邓艺文素来克勤克俭,无不良嗜好,还乐于资助慈善事业,曾任赣县红十字会名誉会长、赣县百货同业公会理事长、南临小学董事长、赣县商会理事等职,颇受敬仰。
南新绸布商场是一家股份商店,1942年3月间,由南昌鸿泰商场大老板熊定祥及其弟熊永祥等人开设。创办时股东15人,股份100股,每股为50匹龙头细布,共计银圆4万元,熊定祥任董事长,熊永祥任经理。当时与南新绸布商场齐名的还有源记、龙瑞文、泰丰厚、瑞记、德美、清记、仁厚祥、乾隆布店、吴记布店、永瑞隆等。抗战时期,赣州人口骤增,商业空前繁荣。南新绸布商场因商品种类丰富,价格公正合理,服务热情周到,顾客盈门不绝。一时间,生意十分红火,日营业额竟高达500元大洋。
据一些老赣州人回忆,南新绸布商场门面虽不大,却装修精致,三开间的门面正上方挂着招牌,招牌上闪烁着一排蓝色的五角星霓虹灯,格外醒目。商场里,玻璃窗被擦得锃亮,里面摆满了各种布料和商品,还有琳琅满目的日用百货。好些布料还是从上海、杭州运来的,花色极多,还时髦。此外,商场食品部有个糕点作坊,路过的人每天都能闻到香甜的味道。
1944年,日军打到了赣州城附近。商场经理熊永祥带着员工们,把商场的东西分成两路:一路去了宁都,开了个小店专卖布料,准备送给前线的抗日将士;一路去了会昌,成了仓库,员工们的家眷也跟着躲了过去。直到1945年,抗战结束,南新绸布商场又搬回了赣州。商场重新开张,绸缎、呢绒、布匹、百货一样不少,生意依旧兴隆。但是之后几年,因局势动荡,商场经营日渐冷清。
1949年9月,南新绸布商场成为赣南首家实行民主管理的私营企业。通过民主管理,南新绸布商场的经营状况得到好转,到1950年底,其资金达到2.9万元,其中流动资金2.33万元,购进商品额达38.02万元,销出商品额47.63万元。仅在1951年初的十几天时间里,南新绸布商场就顺利完成了春季营业税任务。南新绸布商场还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结合抗美援朝运动,开展爱国主义业务竞赛,向全市绸布业发出挑战。职工们也特别积极,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每人每天节省0.5元伙食费,捐献给国家,一直到抗美援朝结束。
金茂伯商店由来自新建县金家村的金明琼、金明瑶兄弟二人创建。明末,金氏兄弟二人来到赣州城谋生,依靠祖传的锻造铁针、锥子手艺,在牌楼街东段北侧开设了金茂伯商店。也有说法称,金氏兄弟二人先在阳明路西段开店卖针与锥,从而造就了针巷子的巷名。
金茂伯商店主要生产铁针、锥子,兼营铜、铁杓、铁丝捞子和小五金商品。其自造产品经过独特技艺处理,经久不锈,结实耐用,深受用户欢迎。到清乾隆年间,金茂伯商店业务范围已遍及赣南各县、乡,还远销到湘粤闽相邻的圩镇。商店经营鼎盛的时候,店门口还出现过里三层、外三层都是顾客的壮观景象。挤不进店内的顾客,只好用稻草串上铜钱挂在伞把上,递给柜台内的店员求购,店员解下铜钱,按款数将等值的铁针或锥子绑在伞把上递回给顾客。
当时,金茂伯商店在西津门外建有一座金家码头,专门供金茂伯商店运货的船只使用。金家码头主要用于五金商品的运输,是赣州城货物专用码头之一。1942年1月15日,日寇飞机轰炸赣州城,金茂伯商店被炸毁,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但金家码头作为地名被保留了下来。
三者皆是当时生意极其红火的大商户,只可惜在1942年,由于日寇对赣州城的轰炸,解放路、牌楼街及华兴街一带被夷为平地。幸好,此街的繁华并没有因此就终结。
叁
骑楼廊下烟火
文清路、阳明路、解放路一带,在赣州人心目中一直都代表着20世纪赣州城的深刻历史印记。既是因为其商业之荣,也是因为沿街的那片骑楼。毕竟,在赣州人的记忆里,骑楼代表着可以不惧风雨我自逍遥的浪漫风情,而那些糅入了客家建筑元素的窗棂及檐角,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赣州的骑楼与1932年进驻赣州的粤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32年春,余汉谋奉粤军总司令陈济棠命令率部进入赣南。第一军军长余汉谋驻大余,第一师师长李振球驻赣州。受五口通商时期广州城崛起的影响,为了在其领地制造岭南风情,同时利用赣州水路便利的优势开展官营商业活动,余汉谋在赣州城大规模兴建骑楼。当时,李振球奉命修建赣余公路(通广东韶关),该路于1934年通车,从此成为赣粤主要交通要道。出于军需补给的需要,随着公路的建成,赣州城区的街道也进行了改建,1933年至1935年,赣州城内共开辟了15条马路,长6.53公里,面积10万平方米。不仅拓宽了旧有街道,还将它们连接起来,重新命名。阳明路、建国路、文清路、濂溪路等新地名便是在此时形成。
随着公路建成,加上城区街道的整改,商贾渐渐繁荣。为了给粤军筹饷,广开财源,李振球趁机携粤商大规模渗透,几乎掌控了赣州城的经济命脉。例如由其内弟卢中坚担任经理的利民百货公司便是赣州当时最大的百货公司,最大的汽车运输公司利通公司以及粤东、中山、新光等电影院(赣州最早的电影院),均为粤商经营。
1942年,因“一·一五”事件,日军轰炸损毁了一部分骑楼。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又因旧城改造,很多旧时的骑楼都被拆除了。20世纪90年代的阳明路,中东段属商业区,有日用百货、五金交电、瓷器、文化用品、服装等商店;西段为行政区,有原赣州市公安局、原赣州市人民法院等单位。
骑楼最初在赣州城广泛分布,如章贡区阳明路、至圣路、北京路、东北路以及赣江路、中山路、濂溪路等地都曾有或仍有骑楼存留。其中,阳明路的骑楼保存最为完整。骑楼建筑整体呈岭南风格,多为砖木混合结构,即以砖柱为竖向承重,以木梁为横向连接,以竹篾抹灰作隔断墙体,屋面多为木瓦结构的坡顶。这些骑楼都是用于商铺。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一楼临街的步行走廊,可挡避风雨侵袭和烈日照射,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凉爽舒适的环境。骑楼兼具客家建筑特色与商业功能,1942年日军轰炸后部分幸存,20世纪90年代,赣州老城改造中再经变迁。
赣州阳明路是一条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街道,它从宋代的默默无闻,到明代的瓦市街,清代的府学前、牌楼街,再到民国时期的阳明路,名称的变迁记录了城市的历史脉络。它不仅是赣州商业发展历史中的一个缩影,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通过夜市街等形式的改造,这条老街正尝试将历史记忆与当代活力相结合,继续在城市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今年的十一长假,阳明路标准钟夜市街再“亮灯”。历史的钟声依旧在回响,骑楼下的烟火气正愈发浓郁。
阳明路的故事,远未结束。
来源:赣南红客户端
作者:穆宇清
编辑:谢东宸 编校:黄松林
值班主任:明心武 刘芬
编审:邓海明 谢瑞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