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月3日,星期五,出行第二日,行驶438km。
头夜宿于离卫占家不远的一处镇上,但这里已经不是内黄县地界,而来到了滑县地盘。
滑县有两处道口,一个是县城所在地的道口镇,再一处就是这里的白道口镇,世人多对道口镇比较熟悉,因为道口烧鸡天下闻名,包括我在内以前甚至都不清楚有滑县这个地名,也不知道道口在哪,但道口烧鸡却熟知了几十年。
据介绍,白道口地处黄河故道,北部沙丘起伏,南部大都淤土,西南部为史上著名的“白马陂”,传说蜀国大将关云长曾斩颜良、诛文丑于白马陂前。梁惠成王十二年,筑金堤抵御水患时,这里是一个渡口,又因几户姓白的人家在此以摆渡为生,故人们将渡口称之为“白家渡口”后演变为“白道口。”白道口系滑县历史您久的较大集市之一,素有一丁(丁栾)二白(白道口)三留固之美誉。
镇上虽也有烧鸡店,但打不出白道口烧鸡的牌子,仍是以著名的道口烧鸡为幌子。
农村乡镇也见过不少,但在北方地域似白道口这样的繁华集镇却比较少见,虽只有一条东西向主街,但却能做到整洁有序、新房新楼不少,很多只能在城镇中所见的高楼住宅这里也能看到多处,而在节假日的晚上,这里还摆开了烧烤集市,看样子这里的年轻人不少,起码是在节假日的时候还是能集聚起相当的人气呢。
来到河南了,糊辣汤自然是免不了的啦,糊辣汤配上大包子,大半天的能量都续攒够了。
(2)
卫占老家所在的梁庄镇前咀头村面积不小,住宅面积约在0.25平方公里,村中有座小小的菩萨庙,唯有的古物就是门口的两根盘龙石柱,据说被贼惦记过好几次啦,可这么沉的家伙怎么弄得走呢?不单需要有吊有车,还得拆房呐,那得多大的动静呀。
卫占节庆之际从郑州回家,原本是想能帮着收一下地里种下的花生,没成想这段时间雨水不住,地中泥泞一片,花生棒子等都难以收获入仓,眼见半年来的劳作将要化成泡影,而且就此下去还将影响到冬小麦的播种,靠地吃饭的农民多有愁苦之态,而观音菩萨好像不管庄稼丰获之事,仍端坐庙中,主人之生产大事。
(3)
村正北5公里,笔直一条道路可将我们导向一座二帝陵,这里是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陵墓合葬地。三皇五帝虽是传说,但多为后世所认可,全国各地都有为其建陵、瞻仰迹地的事情。这处二帝陵就是汉代所建,唐代太和四年(830年)建造庙宇,宋乾德六年(968年)重修,明代初纳入皇家祭祀,清末因黄河改道被黄沙湮没,1986年清沙后重现,今存唐至清代建筑基址12处,元明清御祭碑碣165通,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分布,包括御桥、山门、祭拜大殿及东西陵冢,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略的标语口号是“颛顼帝喾,我根我祖,华夏一脉,万古千秋”。
(4)
颛顼帝喾陵旁边,有处三杨庄汉代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保碑上的简介为:三杨庄汉代遗址位于河南省内黄县南30公里梁庄镇三杨庄村一带,颛顼帝喾陵附近,于2003年6月在实施硝河疏浚工程时,距地表下5米左右发现。三杨庄汉代遗址因黄河泛滥而被整体淹埋,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保存完整的大面积汉代农耕聚落遗址。遗址真实再现了汉代普通农民的生产、生活场景,绿树环绕的庭院建在田中,单门独户的院落星罗棋布,是我国古代农村的最早雏形。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汉代的基层社会组织结构、汉代耕作制度与农业文明、汉代民居建筑的特征,以及汉代黄河治理与河道变迁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独特实物资料。三杨庄汉代遗址被中国考古权威部门评为2003年度全国六项最具学术研究价值的重要考古新发现之一,后又被列入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大遗址重点保护项目。
遗址处已盖起了展厅博物馆,只是现在好像还没有正式对社会开放。
(5)
二帝陵再北向20余公里,有座大兴寺塔,宋代古塔,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兴寺塔,俗称裴村塔,位于裴村西北约1.5公里的大兴寺遗址内。据介绍,大兴寺始建于唐武德三年(620年),而大兴寺塔则始建于北宋初期,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重修殿宇和佛塔,明、清又有修葺。今庙毁塔存,新盖的寺庙基本上难觅古迹古韵,唯高20余米的七级密檐式八角实心砖雕宋塔,体态虽不宏大巨制,但棱角分明、形态优美,完美体现了宋塔的精美柔顺之风格。
较为特别的就是寺、塔皆不在人口稠密的村镇之中,从图上可见,塔西约6公里处有卫河环绕而过,而卫河就曾为黄河故道,也是隋代大运河的永济渠。塔东2公里多的地方有大故县村、西故县村,这里在宋金时期曾作为内黄县的治所,所以可推测大兴寺及塔是为祈福和威镇黄河、消除水患而建,所以在当地也有“倒了裴村塔,黄河回老家”的谚语流传。
寺塔现有围墙圈围,大门南向,但已显旧朽,紧闭的大门让我们还以为进不去呢,在外面照了几张像准备离开时才发现西侧有个门,这才得以进去参观,还去了塔下的地宫中瞧了一眼。
(6)
卫占老家正东25公里处为濮阳市,此地古称帝丘、澶州、开州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有颛顼遗都、帝舜故里、中华帝都、华夏龙都、杂技之乡之称。城区以及紧邻的濮阳县中文物古迹不少,那就先奔这里去吧。
上古时期,濮阳一带地处河济平原,是黄帝为首的华夏集团与少昊为首的东夷集团活动的交接地带,黄帝与蚩尤的大战就发生在这里。中原地区继黄帝之后由颛顼统一治理,都帝丘(今濮阳东南高城,史称“颛顼之墟”)。颛顼之后,帝喾继位,初都帝丘,后迁都伊洛平原,并赐颛顼玄孙樊为己姓,封邑昆吾(今濮阳东南)。夏朝时期,昆吾氏因有功于王室被封为“夏伯”,位居五伯之首,自此在濮阳建立昆吾国,建都时间近300年。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今濮阳),帝丘成为卫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卫国大部分领土被魏国和赵国占领,卫国势力渐弱并最终沦为魏国的附庸。秦设东郡治所设于濮阳,并为束黄河之水而筑修金堤,其后的汉代不断增筑金堤,固河道于濮阳城南,而使黄河安澜700余年。隋大业四年(608年),永济渠过濮阳后,便利了交通,濮阳日趋繁荣,而最终推翻隋朝统治的骨干力量也是来自濮阳滑县的瓦岗军。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澶州(治顿丘),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澶州曾纳入京畿路,建为京师屏障——北辅,次年升为开德府,金皇统四年(1144年)改为开州。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第五次大改道而南迁,整个濮阳地区的经济和地形地貌大变。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修筑了黄河、卫河等堤岸,至明中期,开州经济得到恢复且有较大发展,成为“天雄之上游,河朔之名区”。清末因黄河水患时发,而使经济逐渐萧条,尤其是咸丰五年(1855年)河决,为害29年,濮阳大半变为泽国,今黄河位置即为当年改道后所形成。解放初,曾设平原省,其范围大致是春秋时期诸侯国卫国的旧地,辖新乡、安阳、湖西、菏泽、聊城、濮阳等6专区,新乡市、安阳市2市,三年后撤销平原省,辖地分别划归河南省和山东省,而在历史上多与河北亲密的濮阳自此归入了河南,这也是我一直没有搞明白为何黄河北面还有大块区域属于河南的缘故吧,不过历史上这里确实也曾在黄河南边呆过。
濮阳市区中选了子路祠、戚城遗址和蒯聩台遗址等三处景点,相距不远,参观方便。
子路祠是祭奠孔子弟子仲由(字子路)的地方,因其墓葬地也在其后,故也称子路墓祠。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末年鲁国汴(今山东泗水)人。孔子著名弟子,位列“孔门十哲”,尚武,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十年居卫。晚年为卫国大夫孔悝家臣,公元前480年死于卫国一场宫廷政变。卫人怀念他的功德,将其首葬于今址,历代帝王多有封祀,今在此地建子路博物馆。
墓葬始建年代可追溯至宋真宗时期(也有说法是建于汉代),明清时期形成规模建筑群,但墓前建筑都在上世纪30年代的黄河水患中被冲毁,目前所见为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地方政府按明清风格复原而成。只是现今后部的子路墓仍在环境改造提升中,闭门不开,而正是因为只有墓冢为文物,故其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路旁竖一“子路坟”石碑,由街道办和地名办联合所制,记载这里曾有一个无耕地的小村,今已成为城区中心地带。
(7)
子路墓祠南侧有戚城遗址,今已建成戚城遗址考古遗址公园,看样子在没有成考古遗址公园前这里就是一所城区绿地和公园了。
戚城遗址是豫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址之一,是春秋时期卫国境内位于古黄河东南岸的重要城邑,也是卫国卿大夫孙氏家族的封邑,孙氏家族权利最顶峰时几至于左右卫国政局,并多次代表国君出席诸侯盟会,而这里也成为了当时诸侯会盟的主要地点。戚城遗址大致呈边长400米的区域,至唐宋还在继续使用,现地面上还能见到残存的高大墙体。今戚城遗址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为罕见的是东门外竖有英文的文保碑,这在国内还是第一次看到。
遗址东侧有一高大的土台,边长16-20米,台高4米,称会盟台,为春秋时期所筑。《春秋左传》记载,自鲁文公元年(公元前626年)鲁国大夫公孙敖在戚城和晋侯会盟始,到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周景王派单成公在戚城和晋国大夫韩宣子会盟的95年中,各诸侯或大夫在戚城会盟7次,而这就是见证会盟、对神灵做出信守诺言保证的地方。只是现在看上去会盟台已经过了培筑,真假难辨,现场也未见有文保碑,还真不知道这个土台到底算不算文物。
会盟台北侧有一小展室,为戚城历史陈列馆,但展出的主要是有“中华第一龙”之称的在濮阳西水坡墓葬遗址中发现的蚌塑龙虎造型,年代有6000多年,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年代较早、形制最为完备的龙的形象,故有“中华第一龙”之誉,而小展室也成了收费之所,票价10元。
1987年,在濮阳老城西南隅的西水坡(濮阳老城主要是明清濮阳城地界,也就是现在濮阳县城位置,不过遗址不在城垣西南角,而在南墙西侧位置)发现文物,整个遗址面积5万平米,考古发掘5千平米,遗址文化层自上而下依次为宋、唐、晋、汉、东周、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其中最主要的是在仰韶文化层中出土的三组蚌壳龙虎图案遗迹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陈中这三组蚌塑龙虎图案皆有,但据称只有与人合葬的那组是真的,另外则是复制品,但第一组也仅是墓葬的主体部分,其余部分也并没有进行套箱原土原样取出。
不过感觉组织专家进行论证,以期标定其为“中华第一龙”意义不大,龙是我们祖先崇拜的图腾,作为一种艺术构图和文化内涵,从古至今都是在不断演绎和变化发展之中,而现在是找到了一个或一处年代久远的早期图像,凭什么和为啥要如此肯定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神龙形象呢?
再有就是后来才慢慢回味过来的就是戚城仅是一个卫国大官的家族之地,但现在搞的好像就是曾经的卫国都城一样,这定会让许多人产生误解,而在东南方向的卫国故城当为卫国历史上许多都城的一处,且也是其晚期的历史了。
(8)
蒯聩台遗址在戚城遗址东北方向1.3公里之处,为一平地垒砌的长条状高台,相传为春秋时期卫灵公之子蒯聩所筑,是公元前496年卫国内乱事件的重要遗存,当年卫国太子蒯聩(后为卫庄公)为躲避卫灵公追杀,在此台地修筑防御工事,后成为与其子卫出公争夺君位的据点。该事件被《左传》记载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斗争,使蒯聩台成为卫国“父子争国”历史的核心见证。在此的考古发掘显示其文化层厚达4米,包含仰韶、龙山、殷商、春秋及汉代遗存,出土文物5000余件,2013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9)
濮阳市区的南侧,紧挨着的就是濮阳县城,明清时期的濮阳老城就在此处,也正是因为年代相对较近,留存下来的古迹古物较多,甚至街巷都有一种古旧之感,一座活着的仍有生命力的老城、旧城。只是老城中许多街巷太窄,走了一段后发现要被卡住,遂赶紧费劲巴拉地倒车撤退,地图上标定的一些如玉皇阁、八都坊、四牌楼、天主教堂、城隍庙等都没敢尝试去瞧瞧,甚至城隍庙就在路旁掉头之处,但为不耽搁时间也不敢停车。
濮阳基督教堂和华美中学旧址位于老城外东部,分列东关村一条东西街巷的南北两侧。
濮阳基督教堂也称濮阳耶稣教堂,1917年由美籍传教士博清洁主持修建,同时还建造了医院、学校、养老院、惜婴堂、福音堂等附属设施,教堂主体呈平面十字形,前为三层尖顶钟楼(顶上四角立有方柱),中为带有五彩玻璃窗的圣堂,左右有呈圆形的耳房。1948年5月朱德总司令由华野陈毅、粟裕陪同在此召开西兵团团以上干部会议,传达党中央作战指示,故此该建筑群在1988年被濮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今已升格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路南侧的老建筑曾作为华美中学校旧址可能也曾是耶稣教堂的附属建筑,现在为濮阳县实验中学使用,我在朋友圈中晒图时得到老王的回应,这里是他以前就读过的学校。
城中有处回銮碑,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无论如何都要去的,好在车还开到了跟前。
迴銮碑又称“契丹出境碑”,位于濮阳县城关镇御井街中段,是记载宋、辽“檀渊之盟”唯一的实物见证,碑文为宋真宗所赋《契丹出境》诗,且为真宗皇帝御笔亲书(也有称是寇准所书)。“檀渊之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北宋和辽双方由交战向和平转折的标志。宋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军大举南侵,直抵檀州(今濮阳)城下,威胁汴京。宋真宗在寇准等主战派的督促下御驾亲征,于檀州大败辽兵,双方议和,签订“檀渊之盟”,班师回京后,真宗赋诗以记此事,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敕勒此碑。
据称迴銮碑毁于明代,濮阳县人民政府于1978年重加复制,并建亭围院筑寇准祠,今建成檀渊之盟博物馆,不过国庆期间没有开放。
院西侧制有六块濮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文保碑,制碑两年了还堆放在这里而没有安置于文保单位处,不知何用意,难不成安置费用还没有着落?
老城西南处靠城墙旁,有西水坡遗址,在这里发掘清理出古墓葬、排墓坑、瓮棺葬、房址、窑址、灰坑等大量文化遗存,特别是在墓葬中发现有三组蚌塑龙虎图案,经鉴定墓葬距今约6400年,这一发现使华夏文明可考证时间向前推进了1400多年,出土的蚌塑龙图案是我国当时发现时间最早、形象最逼真的龙形图案,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旁边新建一处龙祖庙,也称伏羲文化广场。
不远处复建了一段古城门和古城墙,我都已经没有兴趣走到跟前看一眼了,城墙顶面宽逾20多米,比北京的真古城墙还要宽呢。
从图上可见,濮阳老城除了在西水坡遗址处复建了200余米的南墙一段外,在西侧的西北角复建曲尺状一段近300米,两段间还复建了一段230米。
推测了一下濮阳老城的四围,但总感觉范围有些大了,周长10公里,面积5个多平方公里,老城应该是以四牌楼为中心的方形才对嘛。
(10)
城区东南约10公里处,有濮阳卫国故城,四围城墙12公里,面积约10平方公里,墙垣基础宽70米,顶宽20-30米,城外一圈壕堑,不过这么大的一座城影像上基本看不见,实地也没有找见,就连文保碑也没有寻到,不过后来看别人的记录是在村中。
国内叫卫国故城的有好几处,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淇县的朝歌二道城,为第六批国保,而在濮阳的卫国故城则为第七批国保,应是卫国后世衰败、东迁于此而所建的都城,不过当年孔子居卫应该就是来的这里。
春秋时期,孔子曾在鲁国积极从政,但他意识到在鲁国难以实现其政治理想,后便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德治”的主张。而在其周游列国凡十四载中,有十年是居留于卫,这里可谓是孔子的第二故乡。在居卫期间,孔子的足迹遍及朝堂宫廷、官府宅第、友人居所以及市井乡野,政商贤达等各界人士交往,收徒讲学、传道授业,并推动子路、子夏、冉有、子贡等弟子参与卫国政事。也正是在此期间,是孔子儒家思想探索、实践与成熟的关键阶段,也是他辉煌人生中的重要时期,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思想文化遗产。虽然在卫国故城和戚城遗址中没有与孔子直接相关的遗迹和遗物,但卫国和戚城作为承载体对儒家学说的进步和发展还是具有极大的作用的。
(11)
下午两点半,登车开始长途跋涉,向南400公里,一路驶过菏泽、商丘、亳州,来至安徽的阜阳市,摸黑入住阜阳尚客优连锁酒店经二路店,这是这次出行中住的最好和最便宜的酒店,标间才70元。
晚餐在旁边的一家名叫家门口土菜馆的餐厅中就餐,还吃到了阜阳地方美食粉鸡汤,不过是用的猪肉条。
(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