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向往的现代化新城该是什么模样?
在10月14日举行的“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松江生动实践·大家谈”系列“着力打造现代化新城建设样板区”专场活动上,四位深耕松江新城建设的“实践者”和生活在这座新城的市民朋友齐聚在新城新地标——上海松江枢纽,以生动的情景演绎再现数年来众人扎根新城,悉心擘画、日夜奋进的点点滴滴,从松江新城建设的规划、推进、科创和治理四个维度谈思考、谋变化,全景勾勒出松江向“高”而攀,着力打造现代化新城建设样板区的生动画卷。
产城融合、多点发力构建科创驱动、活力迸发的未来之城
今年2月,市委书记陈吉宁调研松江区时强调,松江要“打造现代化新城建设样板区,推动产城融合走在前列”。在松江区规划资源局正高级工程师黄婧看来,松江新城建设推进产城融合,既有助于增强新城集聚辐射能力,服务长三角一体化、G60科创走廊等重大国家战略;也能破解功能分区鲜明、两翼工业用地庞大、东西向通勤拥堵等现实问题,优化城区空间结构。“这无疑是实现‘样板区’目标的核心路径和关键一招。”黄婧说。
当下,松江正以空间布局着手构建产城融合发展的活力生态。重点明确“2+4”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松江新城的空间布局、优化形成“大学城+枢纽”南北双核流量与东西两翼产业空间的融合发展格局,并在职住平衡上加快发力,综合考量产业发展、区域需求以及交通配套等因素,完善新城功能布局;以功能跃升推动新城与北部片区在商务文旅、科技研发、产业发展等领域双向赋能,新城与浦南地区在公共服务、生态价值转化等领域均衡协调,更好发挥新城各类设施辐射松江西部和浦南的综合效益。
产业的发展需要科创的“引擎”驱动。上海如是可观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正扎根于此,深耕虚拟现实、智算服务等领域,为松江新城产业生态持续贡献旺盛的科创活力。“这些年,我们始终坚持‘差异化’和‘深度融合’,深度嵌入‘2+4’现代化产业体系,针对松江产业需求,深耕非遗传承、消防模拟、教育实训等细分场景开展定制化服务,聚焦细分赛道突破创新,打造自己独一无二的核心优势。”创始人兼CEO马诗轩现场分享了企业的创新之道。
向“高”而攀、多元聚力打造近悦远来、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
在松江,“上海之根”的文化底蕴和“山水入城”的生态优势构筑起宜居宜游、人文鼎盛的风貌基底,这是很多新城没有的“独特资本”。如何将深厚的历史文脉巧妙地融入现代城市风貌,塑造出独一无二的松江新城气质?作为新城规划执笔人之一的黄婧用“山水间、上海根、科创廊”三个词概括城市意象,将传统风貌、历史格局与新城新貌有机融合,让历史文脉与现代风貌“共生共融”。
南侧老城以中山中路为轴线,保留“十里长街”的传统格局,划定风貌保护区;北侧新城引入现代与欧陆风貌,建设高楼、商业综合体等现代设施,实现“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对话与融合;老街巷、老地名、老河道等历史记忆尽可能保留完善,使新城在发展中仍能体现“上海之根”的文化底蕴……当下,伴随着城市发展沿原有空间脉络不断拓展演进,“山水入城、十字廊轴、双环双心”新城空间布局初见雏形,也进一步激活了新、老松江人在此安居置业、共谋发展的新期待。
“我觉得建设‘现代化新城建设样板区’的机遇在于人,尤其是年轻人。”谈及松江新城安居兴业的潜力与动能,从松江大学城走出、选择留在这里创业的上海如是可观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马诗轩深有感触。在他看来,伴随着产城融合持续发展、科创动能厚积薄发,新城想要发展好,还要深化推进青年友好型城区建设。“既要优化创业就业环境,让年轻人‘创有机会、业有前景’;打造年轻人的高品质生活环境,让年轻人‘住得舒心、过得开心’;还要打造城市多元场景,让年轻人‘玩得尽兴、留得安心’。”
而在长期从事社区基层治理的金地艺境党总支书记张叶看来,近年来,伴随着新城建设不断推进,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的确越来越强了。“很多年轻人从以前成天碰不着人到现在主动关心社区事务、热心提建议、参与志愿服务,给社区注入了新活力。”张叶感慨地说,如今社区里的新松江人越来越多,大家来自天南海北,彼此之间往往陌生感强、社交圈窄。为此,她们精心活用起荣仓邻聚坊、永丰城市公园举办各类睦邻活动,也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越走越近,社区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
新城样板,筑梦松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活动现场,松江区“云间理堂”理论宣讲员们更是奉上了情景朗诵《我们浇筑星光》、松江三人行理论宣讲《我的家在松江》以及情景短剧《新城心跳》。大家纷纷表示,松江新城建设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幅画卷的创作者,更要以“闯”的劲头、“创”的智慧、“实”的作风,共同把松江打造成更有高度、更有温度、更有活力的现代化新城建设样板区。
记者:李爽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周正豪 张小小
审核:周样波 薛亮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