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华夏大地上,有一方钟灵毓秀的土地——它以赣江为灵动脉络,自北向南纵贯全境,让鄱阳湖平原铺展成千里沃野,庐山、三清山、龙虎山等名山散落其间,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
这里是世人熟知的鱼米之乡,稻浪翻涌间尽是丰饶;更是浸润千年的人文胜地,草木山石里皆藏灵秀。赣鄱文化便在这片土地上,顺着历史长河茁壮生长,织就出一幅斑斓厚重的文明图景。
探寻江西文脉的密码,得先品读这份源远流长。
万年县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的考古发现,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时光的锁 —— 距今约 1.2 万年的人工栽培稻遗存、2 万年前的原始陶罐,静静躺在土层里,将中国稻作农业与陶器制作的历史往前推了一大步,实证了赣鄱大地是早期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的出土,揭开了江南青铜文明的神秘面纱。那些纹饰精美、造型奇巧的青铜器,带着商周时期的温度,诉说着江南青铜文明的璀璨。再看瑞昌铜岭铜矿遗址、吴城遗址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充分证明了江西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自秦汉设郡起,江西的历史文化便如赣江流水般奔涌不绝,载着中华民族的古老记忆与智慧,酿出了底蕴深厚、绵延不绝的文化谱系。
正是崇文重教的传统,让江西自古便人杰地灵。
江西素有 “文章节义之邦” 的美名,崇文重教的风气像春雨般滋润大地,千年来未曾停歇。唐宋以来,江西书院文化更是走向鼎盛 —— 白鹿洞书院位居中国四大书院之首,朱熹亲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把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的治学之道刻进书院的石阶,不仅开一代学风,更成了后世学子的治学圭臬。
鹅湖书院则见证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朱熹与陆九渊在这里对坐论道,以 “格物致知” 对话 “发明本心”,两种思想碰撞出的火花,照亮了理学与心学的新方向,也成了哲学史上不朽的篇章。据 1996 年《中国书院辞典》统计,从唐代到清代,全国有据可查的书院共 7300 余所,江西便占了 989 所,数量居全国之首。这般深厚的文化土壤,自然育出了 “人杰地灵” 的盛景。
翻读二十四史,江西人立传者多达 500 余人。尤其宋明两朝,江西人文之盛更是冠绝全国,600 多年里始终走在前列:宋代有 “一门九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 的美谈,明代更有 “朝士半江西” 的壮阔景象。晏殊的词、欧阳修的文、曾巩的笔、王安石的变法、文天祥的气节、解缙的才思…… 一代代风流人物如星辰般缀满历史的天空。他们中,有人开宗立派引领学术潮流,有人舍生取义彰显民族气节,有人以智辅国推动时代前行 —— 正是这些人,造就了 “区区彼江西,其产多材贤” 的盛况,也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除了底蕴深厚,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更让江西文化独领风骚。
赣鄱文化,骨子里藏着敢为人先的开拓气度,千年来,江西先贤在思想、文学、艺术领域屡屡引领时代风潮。
东晋时,陶渊明辞官归隐,写下《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笔尖流淌出的田园诗意,成了中国田园诗派的源头。他 “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气节,“桃花源” 里的理想憧憬,像一汪清泉,滋养了后世无数文人的精神世界。唐代吉州高僧行思禅师在青原山净居寺弘法,开创的青原一系,成了禅宗南宗两大法系之一,深深影响了禅宗的发展脉络。
两宋时期,王安石推行新法,著《周官新义》重新解读《周礼》,开创“荆公新学” ;黄庭坚以 “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的理念开创 “江西诗派”,主张 “以学问为诗”,笔下诗句奇峭倔强,自成一派;杨万里创 “诚斋体”,用 “活法” 写尽自然之趣,诗风清新幽默,成了宋诗转型的关键人物。
到了明代,汤显祖更以诗人的浪漫与哲人的深邃,写出 “临川四梦”,那句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的 “至情” 观,至今仍触动人心;宋应星写下《天工开物》,将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系统总结,被誉为 “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朱耷,以大写意画风惊艳世人 —— 凝练的笔法、奇特的构图,把中国写意画推向新高峰,他也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 之一。这些跨越千年的思想与艺术成就,都在诉说赣鄱文化的创新活力,也成了中华文明宝库中耀眼的明珠。
文化与商业的交融互促,让江西的繁荣有了持久动力。
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创新精神,滋养和驱动江西的经济社会不断向前。赣鄱文化早早便与经济发展交融共生,写出了物质与精神齐辉的生动篇章。
景德镇的窑火,千年不熄。这里自古便有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 的开放胸襟,也有 “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的工匠精神 —— 瓷石与高岭土的 “二元配方”、釉里红的艳丽、青花瓷的雅致、粉彩瓷的细腻,一代代工匠不断创新,让景德镇瓷器成了艺术的代名词。这些精美的瓷器,顺着丝绸之路的驼铃、海上丝绸之路的帆影,远销亚、非、欧、美各大洲 ——“China” 既指中国,又指瓷器,这两个含义背后,是景德镇瓷器跨越国界的文化力量,也是这片土地代代相传的荣光与财富。
与此同时,江右商帮凭着 “诚信为本”“以义制利” 的理念,在明清商界纵横数百年。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甚至远达海外,在陶瓷、纸张、茶叶等行业里独占鳌头,留下了 “无江西商人不成市” 的美名。更难得的是,成功后的赣商总不忘回馈桑梓:捐资建书院、办义塾,资助文人科举、支持学者著述 ——“以商养文、以文促商” 的良性循环,让江西的文化教育事业生生不息,也为赣鄱大地的繁荣注入了持久动力。
读懂赣鄱文化的过往,才能触摸江西的精神根源。
回望赣鄱文化,它的历史足够悠长,能贯通中华文脉的脉络;它的崇文重教足够深厚,能化育千秋万代的人才;它的经典著述足够温润,能滋养百代文人的心灵;它的开创锐气足够昂扬,能引领一个时代的思潮;它的艺术成就足够璀璨,能照亮文艺发展的星空;它的经世致用足够扎实,能让一方水土富足安康。它是地域文化的翘楚,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生动注脚 —— 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深厚的精神养分。
在赣鄱大地上,每一寸土壤都浸着文化的气息,每一座青山都藏着历史的故事,每一个江西人都带着文化的传承。若你来江右,便能触摸到赣鄱文化的独特魅力,寻到中华民族的精神根源 —— 在稻浪翻涌的田野里,在书院斑驳的匾额上,在瓷器温润的釉色中,都能听见那穿越千年、从未停歇的文化回响。
编辑:黄嘉婷
审校:罗永顺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