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县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属横断山脉北段,金沙江上游东岸。东与新龙县接壤,南与巴塘、理塘两县毗邻,西隔金沙江与西藏贡觉、江达县相望,北与甘孜县、德格县交界。历来素有“金沙林海、天然白玉”“三江成矿带”上的“多金属王国”、四川省民间艺术(特色文化)之乡、“格萨尔兵器库”、河坡民族手工艺品金属加工基地等美誉。境内文化底蕴深厚,有各类藏传佛教及原始宗教寺庙34座,其中以白玉寺、嘎托寺为主的红教(宁玛派)寺庙25座,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金属锻造技艺(藏族锻铜技艺)。旅游资源有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风光。#四川#
历史沿革
“白玉”系藏语译音。一说“白”既“吉祥盛德”;“玉”既地域或地方。当地藏族认为此处四周地形组成了吉祥的图案,是盛德的处所,故取名“吉祥盛德的地方”而得名。一说东汉时期原为白狼夷地,在象鼻山(今白玉寺)下又一“白以”部落,后人译音为“白玉”,白城故为地之名。从白玉县城小出土的4个四板葬墓,证明白玉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为血缘骨系部落。东汉为白狠夷地。隋为附国地,曾为内附。隋末唐初,吐蕃继续向东发展,附国为其所灭,遂属其统治,唐末,吐蕃势力崩溃,复为部落。北宋中期为格萨尔王征服,林(岭)国辖地。元代推行土司制度,置亦司马片千万户府予扎马(今沙马),属朵甘思招讨使司。明代进一步推行土司制度,在昌台置万户府,在麻绒置千户府、属朵甘卫行都指挥使司。以后,德格土司势力逐步扩张,征服当地土司辖地列清代白玉全境为德格土司所统。清末,赵尔丰改上归流,收德格土司辖地分为五个部份,白玉为其中之一。宣统元年(1909年)置麻龙设治委员。不久改置白玉设置委员,宣统二年(1910年)改置白玉州。先属登科府,后改属巴安府。1913年改置白玉县,属边北道。1914-1918年属以边特别行政区,所属波罗在此期间划归归同普(今江达县的波罗区)。川藏边务之争的“民七事件”发生后,白玉划归为西藏管辖,历时14年,期间德格土司复辟,白玉复沦德格土司之辖地。1932年10月,川藏在岗拖订立了《岗拖和约》,确定从金沙江为界,据此,把江西的昌洛、习西、克弱、胆巴等村划给贡觉县,山岩在江东的色巴、巴巴、劣巴等村划入县境。属西康省政务委员会。1939年属西康省第四行改督察区。1951年5月28日后,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撤销西康省,合并在四川省,改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至今。
行政区划
宣统三年(1911)一月,白玉委员张敏按照《德格地方改土归流厘定章程》,将其辖境划分为东、南、西、北、中5路保正管理。保正之下,足百户者设村长一人,不足百户者以数小村合并一村,公选一人为村长。当时白玉计有5路保正、11个大村、90个小村,共2296户。人口为男3945人、女4711人。
民国元年(1912)2月12日,清帝退位,川边无主,政局动荡。暂由边军统领顾占文主持川边政务,白玉归其管属。
民国2年(1913)白玉改州为县以后,隶属川边经略使。
民国3年(1914)1月,白玉隶属川边镇抚府;9月,北京政府划川边为特别行政区,改川边镇抚使为镇守使,白玉隶其属。
民国5年(1916),白玉县知事宋琅将5路保正改设为4路保正,保正之上再设一人为总保。从此,地方基层组织愈加严密。民国7年(1918)4月,藏军依仗英帝国主义分子的支助,攻陷昌都后,分南、北两路长驱东进,在甘孜州北路,不但把赵尔丰设置在金沙江两岸的13个县全部攻占,而且还渡江占领了邓柯、德格、石渠、白玉。
12月,西藏地方政府在德格龚垭设“德西”机构,由藏军代本管理白玉行政事务。藏军废除川边特别行政区所设全部建置,全面复辟土司制,实施西藏政令,征收税赋历时14年。
民国21年(1932)1月,刘文辉下决心驱逐藏军,于是命令川康边防区第一旅旅长余松琳和靖边军第一旅旅长邓秀廷等率部驰赴炉霍进攻藏军。4月,刘文辉与青海马步芳同时率军,对藏军发起了联合攻击。到7月,收复了炉霍、甘孜、石渠、白玉等地。白玉自此又归属西康特区政务委员会,由孙仿出任县长,组建白玉县政府。
民国24年(1935)7月,以刘文辉为委员长的西康建省委员会在雅安正式成立,任命陈启图为专员,在康定设置行政督察专区,白玉县隶属该专区。
民国25年(1936)9月,刘文辉派新升二十九团团长章镇中驻防甘孜,兼护德格、白玉等县治安。
民国26年(1937)年7月,经西康建省委员会报请国民政府批准,在当年预算内列入各县行政经费。当时白玉为二等县,每月行政经费为法币700元。此款由中央按月拨给七成,不足之数,则从自身收入中补足。从此,白玉县政府始有固定经费。于是,按《县政府组织规程》规定,县政府设秘书一人,分设三科。第1科主管民政保安,第2科主管财政粮税,第3科主管教育建设。
民国27年(1938),白玉县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户口调查登记,以完善基层政权建制。
当时全县分为3区、11村、34保,共计3244户、12316人,其中男6166人、女6150人。
一区区长乌扎桑批,辖白玉、藏都(今章都)、麻绒、昌泰(今昌台)4个村,计1193户.男1980人、女1819人。白玉村长乌扎桑批兼任,计458户,男669人、女630人,下辖5个保。藏都村长生射,计200户,男265人、女236人,下辖两个保。麻绒村长泽聋,计150户,男249人、女220人,下辖两个保。昌泰村长泽翁降错,计385户,男767人、女633人,下辖5个保。
二区区长拖翁射加,辖河坡、热加、登龙、赠科4个村,计1291户,男2689人、女3046人。河坡村长四郎扎喜,计350户,男740人、女762人,下辖3个保。热加村长拖翁身加兼任,计306户,男688人、女677人,下辖3个保。登龙村长降雍,计153户,男270人、女379人,下辖两个保。赠科村长娘拥,计482户,男991人、女1228人,下辖4个保。
三区区长呷绒,辖盖玉、扎马(今沙马)、山岩3村,计760户,男1497人、女1285人。盖玉村长洛绒彭错,计351户,男761人、女636人,下辖3个保。扎马村长呷波,计141户,男311人,女222人。山岩村长扎西格乃,计268户,男425人,女427人,下辖3个保。
民国28年(1939)1月,西康省政府成立后,推行了行政督察区制。白玉属第四行政督察区,直至解放。
民国36年(1947),废区设乡,白玉计分6个乡、33个保、307个甲。共计3311户、12439人,其中男6171人,女6268人。
1951年7月,成立白玉县人民政府,隶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同年8月,白玉县第一、二、三区人民政府相继成立,计辖11个村。
1952年5月,西康省藏族自治区设南路(康南)、北路(康北)办事处,白玉县隶属北路办事处。
1955年10月1日,西康省撤销,划属四川省,白玉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1957年10月,白玉、章都、河坡、热加、登龙、赠科等6个村陆续建政为乡。至此,全县辖3区、6乡、5村。
1958年秋,麻绒、盖玉、沙马、山岩等4个村也建政为乡。至此,全县辖3区、10乡、1村。
1959年春,原白玉区所辖的昌台村扩建为昌台区,并置安孜、阿察、麻邛、纳塔、辽西等5个乡为其所辖。至此,全县辖4区、15乡。
1966年试建人民公社时,将原白玉乡分建为3个人民公社。由此,形成全县辖4区、17乡的建制,一直延续未变。
1984年10月,改各生产大队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为村民小组。全县有66个村民委员会,156个村民小组。
1990年辖4区、17乡,66个村民委员会,156个村民小组。
1991年11月15日,撤销设立在原生产大队基础上的村民委员会,将村民委员会设立在自然村(原生产队),村民委员会不再分设村民小组,由乡、村、组三级建制改为乡、村两级建制。
1992年,白玉县撤区并乡建镇,撤销四个区公所,设置四个区工委,撤销建设乡,设置建设镇,全县形成17个乡镇、156个村民委员会的建置。
2017年,白玉县辖白玉、河坡、昌台、盖玉4个片区工委,建设、阿察2个镇,金沙、绒盖、章都、麻绒、河坡、热加、赠科、登龙、安孜、麻邛、辽西、纳塔、盖玉、沙马、山岩15个乡和亚青寺管理局,3个寺管会、156个行政村、2个社区。县政府驻地建设镇麻通村。
2024年11月,白玉县辖4个镇、12个乡:建设镇、盖玉镇、阿察镇、河坡镇、金沙乡、绒盖乡、麻绒乡、章都乡、沙马乡、安孜乡、麻邛乡、纳塔乡、辽西乡、热加乡、赠科乡、登龙乡。
目前白玉县幅员面积10591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其中,4个镇、12个乡,130个行政村、2个社区),总人口5.7万。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