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国庆假期,花江峡谷大桥服务区的停车场里,私家车排成长龙,车旁帐篷连片成营,付费按摩椅被临时当作过夜床位;大连民宿涨价十倍遭遇预订量骤降,而“帐篷+车内住宿”却成年轻人出行新潮流。这一幕勾勒出当下穷游市场的真实图景,千亿规模的市场正在理性消费浪潮中经历深刻变革,既涌动着新机遇,也暗藏着待解的困局。
穷游市场已从亚文化偏好成长为文旅消费主力。数据显示,我国穷游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级别,年复合增长率超15%,其中18-35岁年轻群体成为核心受众。另外,根据调研情况来看,84.62%的受访者年龄在28岁以下,78.21%的受访者在职业一栏选填“学生”;每次“穷游”花费,63.08%的受访者选择了500-3000元的范围。2025年双节期间,国内出游人次达8.88亿,但居民人均旅游支出仍较2019年减少200元,这种“量增价稳”的特征印证了穷游的主流化。它不再是拮据的无奈选择,而是“省钱不省体验”的主动追求。农村居民出游人次增幅达30.6%,远超城镇居民,更标志着文旅消费从“精英特权”向“全民普惠”转型。

@摄图网
热潮背后,痛点与矛盾同样突出。首先是隐性成本失控。日照一位游客参加贵州七日游穷游团,本想精打细算,却因交通延误、隐性消费被迫超支,最终陷入“玩得憋屈、钱没少花”的困境。其次是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西江千户苗寨部分客栈照片光鲜,实际却卫生堪忧、隔音极差,甚至有游客遭遇“半夜猪叫”的住宿体验。第三是供需错配。一边是年轻人渴求平价体验,一边是上海某连锁酒店国庆涨价4.6倍、景德镇千元连锁酒店无人问津的市场乱象,暴露出部分经营者仍固守“节日涨价”的陈旧思维。此外,导游强制推销、美食安全无保障等问题,进一步拉低了穷游体验质感。
然而,在市场的挑战中往往孕育着新机遇,三大细分领域正在改写穷游产业格局。县域文旅成为爆发点,内蒙古阿尔山赏秋热度暴涨340%,陕西留坝县2000元/晚的非遗民宿常年满房,证明“小而美”的县域资源能创造高附加值。体验型供给取代传统打卡,梅州客天下景区融入40余项客家非遗,江门茶坑村以“陈皮技艺+名人文化”打造IP,让游客从“看风景”转向“深度参与”。智慧化与共享服务加速渗透,美团“智能中转”实现“1小时达县域景点”,泉州的“一部手机游泉州”项目整合数据服务,共享住宿、露营装备租赁订单激增,预计2025年共享经济在穷游市场的渗透率将达40%。

@摄图网
破解穷游困局,需要政府、企业、平台形成协同合力。政府层面,可借鉴广东清远发放消费券、山西“住民宿送5A门票”的经验,用政策杠杆降低出行成本;同时推广泉州智慧模式,完善县域交通与数字基建。企业需摒弃涨价思维,学习淄博烧烤“人均50元”的平价逻辑,拆分服务模块,如基础门票+付费体验包,满足低成本入场、高弹性消费需求;肇庆紫荆西堤街区构建“非遗展示—体验—消费”生态,拉动消费近亿元,为文化赋能提供了范本。平台则要打破“数据孤岛”,精准推送县域攻略与非遗体验,同时整合拼车、装备租赁等共享资源,像青旅升级隐私帘、公共社交空间那样,优化基础服务体验。
从车旁帐篷到非遗工坊,从早市美食到县域星空,穷游热潮的本质是文旅市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双升”的转型。当景区不再依赖门票溢价,当服务能精准匹配“省钱不省体验”的需求,当技术让资源对接更高效,穷游就不再是“无奈之选”,而是能创造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新生态。旅游的核心从来不是花多少钱,而是在行走中收获多少生活的真实感动,这正是穷游经济最持久的生命力所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